>>文旅改革>>“文旅+扶贫”重庆武隆区发展乡村游的逆袭路
2019年11月14日
“文旅+扶贫”重庆武隆区发展乡村游的逆袭路
“文旅+扶贫”重庆武隆区发展乡村游的逆袭路

【热点回顾】

武隆白云乡打造文化走廊

“以前这里杂草横生、到处是乱石,很不美观,现在修建了文化走廊,墙上的彩绘,不仅颜色靓丽,内容上也具有教育意义,每次走到这里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一会儿。”昨日,笔者在重庆市武隆区白云乡看到,一幅风格清新大气的水墨山水“文化走廊”,吸引了赶集、路过群众的眼球,纷纷驻足观看和留影。

据悉,近年来,白云乡以优化服务为着力点,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宣传载体,把建设“文化走廊”作为美化乡村环境和乡村旅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长约200米的文化走廊,“一墙一幅画,一画一风景”都涵盖了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公序良俗、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等内容,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营造出“文化润其内,养德固其本”的浓厚氛围。

“文化走廊的建成,不但成为我乡的一处景观,也成为我乡传播文化、道德的一本文化读本。进一步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墙的意义和作用,并自觉的学习文化、弘扬道德、提升素质。”该乡相关负责人说道。

(来源:华龙网,2019-11-04,责任编辑)

“双晒”之后看文旅|武隆这个“花脸”村为啥娃娃们抢着去?

还记得吗?今年8月1日,在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书记晒文旅•武隆篇》中,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纵马驰骋在仙女山大草源上,晒出了武隆的秀美风光和文化魅力。

武隆仙女山景区名声在外自不必言,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也在今年8月18日开园。武隆还有哪些景区、景点你没有去过?今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武隆区鸭江镇青峰村,一个很“土”的地方,土房子、土鸡、土鸭,村里面的土房子经过涂鸦改造之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记忆中的乡愁,在这里原生态呈现。

全域旅游东风 “刮”来一个涂鸦村

都说武隆旅游险、奇、峻、美,是沾了大自然的光,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不靠老天靠自己的特色乡村游,完全靠创意和努力实现逆袭。鸭江镇青峰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变身为涂鸦村。

当别人都拆土房建洋楼的时候,青峰村村民保留最后一点土坯房,并在其上加盖洋楼,也留住了记忆中的乡愁,这个市级贫困村,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获得了积极的回报。

深邃的半夜星空,生动的熊大熊二,温馨的采摘场景……走进青峰村青龙嘴,踩在青色的地转上,就宛如走进了一个五彩的缤纷世界。

农家房屋、公厕外墙,甚至路边石壁、电杆上,都被各式各样的涂鸦所包裹,与小乡周围的山水相呼应。

2015年,时值武隆开始部署全域旅游。为摆脱贫困,借助武隆旅游之风,鸭江镇党委政府投入资金,请来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对30多栋农舍进行彩绘。

涂鸦工程还未完成,涂鸦村便在微博上、朋友圈内“火”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带着孩子来了。

“说明我们把文化注入乡村旅游的思路是正确的。”鸭江镇党委书记蔡斌认为,基于青龙嘴现有的涂鸦文化和梁氏和谐家风,2016年年底,鸭江按照青少年实作科普示范基地的思路,对涂鸦村提档升级。

共青团武隆区委的微信公众号也曾发“到重庆唯一涂鸦村探秘”的“集结令”!

孩子们来到青龙嘴,挖土豆、打糍粑、篝火晚会、森林探秘、稻田摸鱼、体验涂鸦……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村民们看得乐趣满满。

人气集聚上升。

“只因在群山中多看了那么一眼,就再也忘不了她那美丽的容颜。”2017年3月底,武隆城区的袁女士因公事出差路过青龙嘴,回去后,便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从此常带着自家的小孩来玩。

土坯房上盖楼 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人气旺了,原本在外的村民也逐渐回来了。60岁的梁代玉也从场镇回乡建房了。

只是最近,经常有熟人向他抛同样的问题:“你家的房子为什么要这么建?”

老梁正在修建的房子确实有些“怪”。别人拆掉土坯房建小洋楼;而他把洋房建在了土坯房。关键是老梁家不穷,自己是鸭江镇粮站退休人员,在鸭江场镇有房。两儿子也分别在涪陵、武隆城区安家落户。为保障承重,老梁还重建承重梁,房子才开始室内装修,已花40多万元。

这到底是为什么?!村民们满是疑惑。

坐在“混搭”房面前,梁代玉乐呵呵地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聊起天。他说,村上成立了夕越公司,把28家农户都集中起来,统一规划打造特色民宿后,环境越来越漂亮。房子建好后,他家也要加入。“这土房就寄托着乡愁,是我们家的特色。”

今夏,梁代玉家30多年的土房房顶漏雨。本只想修缮一下,儿子们却主张建房,一来孙辈长大,回家需有独立房间;二来,跟着村上规划走,说不定能吃上“旅游饭”。

正当老梁准备拆房之际,蔡斌来到青龙嘴调研。听说老梁的打算后,他告诉老梁:“这土坯房是乡愁的载体,对于打造特色民俗很有价值。对于见惯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城里人来说,原生的土坯房,更有视觉冲击力。”

梁代玉觉得有理,于是“混搭”了3层楼的小洋房,为方便以后的游客,他还修建了5间厕所。

梁代玉坚信村上的规划未来的青龙嘴能富起来,因为他曾亲眼见证着孩子们对乡村农具的喜欢。

此前,有小孩对石磨敢兴趣,又因太小,推不动,急得哇哇大哭。喜爱孩子的他,还特地打电话给儿子,叮嘱其搬小石磨回家,供孩子们玩。

“保留传统乡土味,是我们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蔡斌说,青龙村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时,都会保留原有的样子。未来,还将有传统的农具农耕展示区。“比如锄头,不只是把锄头放在那里,而且会把锄头的制作流程、锄头的用法展示出来,当然也会有小锄头,供大孩子体验。”

尝乡村游甜头 更多项目已“下单”

五颜六色的涂鸦,为这个藏匿于深山中的小村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自涂鸦村开放以来,共计接待1万余游客,村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村民寇显容以前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现在一年,家里住宿、餐饮的收入就有两万余元。“现在住在家里就能赚钱,真好!”

“未来的青峰村,山下寓教于乐,山上避暑歇凉。”青峰村第一书记黄文松介绍,为丰富旅游,山下栽桑葚、翠冠梨、汉平柚等水果,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山上结合扶贫产业核桃,打造核桃界的‘满汉全席’,同时将‘天鹅生蛋’等景点打造出来,让游客一年四季在青峰都有得玩。

贫困户张贵文是住在山上的养蜂人,去年有了余钱、建好新房,今夏他还试营了农家乐,收益还不错。张贵文说,如今道路打通了,他还计划研究几道菜品,让游客吃得开心,留得下来。

蔡斌说,就在本月,一条宽6.5米的公路即将修到青龙嘴。届时,参与研学旅行的孩子们可以直接乘坐大巴车到涂鸦村,采摘水果,体验农事,游鸭江“小三峡”,在鸭江更加放心、安全游玩。

鸭江的乡村旅游,更多布局已下单。

“没有资源,我们就创造资源。”蔡斌说,经过两年对涂鸦村的提档升级,一个寓教于乐的研学旅游基地正悄然形成。

新闻延伸:

乡村游遇上有智者 泥土也能淘“金”

说起重庆旅游,武隆一直是一面旗帜,不仅自然景观出众,乡村旅游同样惊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武隆区文旅委了解到,武隆全区规划布局了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涵盖了27个乡镇街道74个行政村,实现全区乡村旅游规划全覆盖、旅游全域化。

目前,22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点规划编制。

当全域旅游兴起,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围绕特色作文章,这不是口号,而是武隆实实在在的行动。”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隆打造乡村旅游,各乡镇自有招数。比如后坪苗族土家族乡盯准少数民族风情;火炉凉水井会利用好“刨猪乐”民俗文化节;赵家乡坐拥高山水库;沧沟乡的古渡文化;庙垭乡的油菜花等等。

据悉,武隆按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类型,差异化启动了5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来源:华龙网,2019-11-01,余春兰、路奥博)

重庆武隆:守得一方好山水,走出旅游脱贫路

仙女山、天坑地缝、天池苗寨……地处重庆市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接合部的重庆市武隆区,是一个景观景点密布全境、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一边是秀美的风景,另一边却是深度贫困。如何破解?依托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财富,发展好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成为武隆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

守得一方好山水,走出旅游脱贫路。近年来,武隆区坚持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部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绿色崛起、富民兴区,以超常规之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如今,发展旅游业让武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武隆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武隆成功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底,武隆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0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带动全区近10万农民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

放眼望去,在武隆大山深处,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徐徐展开,一张张生动明媚的笑脸在山乡田野绽放,“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这里随处可见。

二十余年砥砺前行 走出“旅游+精准扶贫”的武隆模式

“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这是以前武隆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武隆昔日贫穷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落后的贫穷面貌?武隆决策者把目光对准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决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早日摆脱贫困。

据了解,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拥有山、水、林、洞、湿地、石林、湖泊、草原等景观,是全国首批7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县之一,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为了唤醒山中“沉睡”的美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十多年来,武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到底,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地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紧紧围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推动脱贫攻坚,通过全路径规划、全社会参与、全产业融合,探索出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四种“旅游+精准扶贫”增收模式,找到了激活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

——旅游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坚持“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确立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4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度假旅游的火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

——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确立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

——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依托旅游集镇建成安置点169个,搬迁安置10951 户、38331人,打造9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引导安置点和集镇居民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

——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高度重视景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名农民通过旅游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成功创建赵家、双河、白马等乡村旅游合作社。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该乡通过办农家乐脱贫的30户148人,在乡特色农业旅游企业中务工脱贫的62户253人,为游客提供产品脱贫的125户438人。

开农家乐、卖特色产品、就地就业……通过四种“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增收的“法宝”,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提高。“夏天还没到,6家重庆主城的客人就把房间预定好了,吃住3个月,净收入能有4、5万元。”仙女山双河镇木根村村民张大叔呵呵地说,自开办民宿以来,自家彻底告别了贫困,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山水筑梦,点绿成金。如今,武隆从昔日名不经传的偏远小县,一跃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的旅游大区,年接待游客上千万,带动10万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走出了具有武隆特色的“旅游脱贫模式”。

“好风景”脱贫“有钱景” 乡村旅游打开百姓“致富门”

近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中的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寨。住在民宿的游客李大爷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云雾缭绕,寨中以井干式、吊脚楼为主的房屋透着历史的气息,悦耳的“后坪山歌”远远传来。“住在这里既能欣赏山中秋色,又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太舒服了!”李大爷深吸一口清新空气,沉醉在这无边美妙的景色之中。

这让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的天池苗寨今年9月才开寨营业,是武隆区围绕“旅游+扶贫”倾力建设的民族特色村寨。由于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开寨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红利。

“天池苗寨只是武隆谋划乡村旅游扶贫战略、通过精品示范村镇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根据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俗村寨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村寨,突出“一村一景”,差异化启动10个区级层面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和50余个乡镇级示范点建设,融合打造后坪天池坝苗寨、浩口乡田家仡佬村寨、黄莺乡复兴村、沧沟村青杠村、双河镇木根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点、民居变客栈、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旅游发展脱贫致富路。

如今,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打造下,武隆乡村旅游突飞猛进地发展,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为百姓打开了“致富门”: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仙女山双河镇木根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变成老百姓手中增收致富的制胜的法宝,每年游客接待近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0万元;白马镇豹岩村融合打造了以天尺茶村为核心,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避暑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新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全村85%的农户通过旅游扶贫的带动实现了稳定脱贫……

放眼武隆大地,乡村旅游扶贫春风所到之处,致富之花渐次开放。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武隆建成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国家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点)。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890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全区有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近1万名涉旅贫困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脱贫不脱钩” 集中力量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借助旅游持续发力,让武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后来居上。2017年,武隆在全国第一梯队脱贫“摘帽”。2018年,武隆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8991元,增长17%。

然而,退出不等于稳定脱贫,摘帽不等于全面交账、全面小康。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武隆还有2910人未脱贫,还有一些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内生动力还不足等。啃下这些“硬骨头”,武隆打算怎么干?

“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坚决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在中央第四巡视组对重庆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动员会上,向全区干部群众发出了动员令。

——对于还未脱贫群众,武隆加大帮扶力度。聚焦深度脱贫,继续实施“定点包干”帮扶,持续对“两类人群”开展全民动态管理和帮扶,全面落实农村道路交通保障、住房人饮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低保兜底、产业培育、政策扶持等措施,集中力量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武隆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于已脱贫群众,武隆将“脱贫不脱钩”。除了持续实施“1+13”后续扶持政策外,还将坚持“政策不变、人员不撤、队伍不散、干劲不松、帮扶不脱钩”,确保贫困群众“零反贫”,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相信这些举措,将最终实现武隆群众‘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武隆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沈江涛充满信心。他坚信,在武隆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隆儿女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咬定目标、冲刺决战,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网,2019-10-30,郭辉、黄姝颖、付恋)

【数据分析】

武隆区是重庆市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武隆区不仅有5A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下第一洞——芙蓉洞,还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点天坑三桥、享有“东方瑞士”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是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关注和向往的地方,没到过武隆不算到过重庆。

“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这一俗语充分突显了武隆区昔日贫穷的历史。而自重庆设立直辖市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武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链。如今,武隆区因发展文旅产业而脱贫致富,并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在2018年,武隆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通过建设丰富多彩的度假、休闲、娱乐、运动项目,推广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武隆走上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大力发展“旅游+”,发挥旅游辐射带动效应。重庆市武隆区将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最大程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文化”,打造了“印象武隆”等演出项目,并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武隆之美。同时,引进星际未来城等一批大项目,推出天坑寨子等一批文旅融合景点;利用“旅游+农业”,以农业和扶贫示范基地为载体,重点打造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有机茶叶、乡村旅游“五个十亿”级产业链;发展“旅游+商贸”,建成度假区商贸综合体和夜宴仙女山、仙女天街等特色商业街,最大限度开发“旅游+”的综合效益。

开发景区带动周边经济,与百姓共享文旅红利。重庆武隆区高度重视对景区原有的民俗建筑和原住民生活区的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保护性改造,将居民区通过发展特色民宿、餐饮、农产品、旅游商品销售等串联起来,使得景区及周边农民不用离家,通过文旅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此外,今年,武隆还推出懒坝国际大地艺术节、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天池苗寨开寨、仙女山度假区啤酒节、仙女山露营音乐季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当地独特的风景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

加快机场及道路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交通基础。据了解,武隆距重庆市主城区全程高速137公里,目前正在建设的渝湘高铁未来可把武隆和市区的时间距离缩短到30分钟,这将大大减少市内居民前往武隆景区游玩的时间,更加方便市内外游客的出行。此外,武隆仙女山机场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年底具备通航条件,游客可乘飞机直达武隆。届时,在航线方面,“重庆仙女山机场”将与巫山、湖南张家界、湖北神农架等旅游热门机场进行串飞,形成空中旅游的黄金环线。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