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为人民
郑 洁
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座人民公园,这些公园大多拥有古迹所附带的时代印记,也是一代代城市居民生活记忆的鲜活合集。在过去,很多人民公园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功能,随着新时代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的勃兴,人民公园的功能也在转变,以更新的面貌成为城市文化休闲功能的重要载体。
全视角
人民公园:辉煌的历史身影
各地的人民公园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珍贵的古代遗迹,有些还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新建“人民公园”在各地涌现,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空间,大多至今仍在为城市生活发挥热力。
重庆人民公园
如天津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重庆人民公园是重庆市近代第一座公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公园保留着渤海国遗址;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公园是当时孙中山向群众演讲宣扬民主革命理论的所在,并在上世纪20年代公布了国内第一个公园游览规则,可谓当地社会活动中心和城市公共地标。
市民公园:延伸的时代景观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城镇一体化进程和城市居民集中度的加速提升,人民公园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复合,比如成都人民公园,如今成为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的风景园林历史公园。另一批公园“人民公园”功能的接力者——市民公园开始闪亮登场,它们大多为新建,在文化产业勃兴的当下,以为城市提供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的职能而赢取极高人气,获得了发展机遇。
市民公园的规划通常与世界城市规划的前沿思路高度接轨,体现出一种进阶的与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地区经济、民生、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如广东茂名市民公园,就是当地重大民生工程,以前所在地叫“雷打石”,是荒山野岭所在。如今,茂名市民公园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甘肃兰州,一座沿黄河而立的市民公园正在筹建中,也作为一项当地重大工程打造。
文旅融合:为新腾飞赋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和旅游业都迅速发展,尤其是十九大后,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一个新的文旅融合的时代来临了。各地人民公园在发展思路和空间上得到空前拓展。广州人民公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艺术、园艺类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基本功能,新世纪以来,通过推倒院墙、空间扩充、文化赋能和多元并举,使之成为市民心中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时尚生活为一体的城市地标。
北京市公园中唯一带“人民”字样的是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中山公园旁。
中山公园和位于中轴线上的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一道都属于历史渊源较深的公园,也是首都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堪称市民公园的典型代表。
北京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这座市民公园,拥有中山公园音乐堂这个北京重要的演出地标。老员工侯希三介绍,中山公园音乐堂是一个坐落于紫禁城皇家园林中的场馆,70余年经历3次改建,数次维修;座位数从5000座、3000座、2000座浓缩到现在的1400座;从京剧黄金时代的名角竞逐到新中国政治文化盛事的中心,再演变为如今享誉海内外的专业古典乐演出场馆。“本身,中山公园内就苍松古柏、花草繁茂,是市民消夏好去处,具有旅游禀赋。中山公园音乐堂则是用文化为公园引来了更大人气,强化了形象和品牌。”侯希三说。
“天坛公园开始恢复历史旧貌、重视保护古建后,也曾有人担心地方经济指数因此下降,但事实证明,一边拆除杂乱建筑、一边旅游人数和地区收入都在增加。”从1968年开始到天坛公园履职、主导了后来天坛公园古建筑维修等大工程的总工程师、园林专家徐志长回忆,相较于原来混杂其中的小个体产业,文化转型赋予天坛公园的经济价值显然更为巨大。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天坛公园每年就有100多万元收入,上世纪90年代年收入更近亿元。在他任职期间,市民参与人数就占据天坛公园绝大部分人气,每天约不少于5万人次进园,总游客量全年1000多万人次。
聚焦
成都人民公园:新时代的慢生活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有点特殊,它是中国第一个叫“公园”的地方。几千年来,中国各地园林建筑不少,都是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而成都人民公园是在1911年由当时的成都将军玉昆主持,在少城的南边开辟一地,卖茶卖饭、演戏说书、打拳射箭、展览聚会,俗称“少城公园”。从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是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也经受了日军轰炸、国民党破坏等历史沧桑。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后10年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分别三次拨款进行整治。园内相继迁出大部分私营茶馆、饭店、澡堂、照相馆等;拆除破旧房屋、疏淘入园金河等,大量绿化,收购私人花园加以扩充。成都人民公园有大轰炸纪念墙、保路运动群雕组像等厚重历史遗存存在;在景致上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上百年老树随处可见。由于游人如织,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旅时代的人民公园是成都休闲文化精神的浓缩之地,市民散落其间,或坐或走、或饮或赏、或歌或舞、或嬉或笑,各得其趣、各享其乐……这里和毗邻的“宽窄巷子”一起成为成都的打卡地。
天坛公园:帝王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历史上兴建时是封建统治者祭天的所在。
天坛公园
据徐志长回忆,1968年,公园的荒草都长到一人多高了,外坛已被全部占用,主要建筑损毁,没人修理。公园里建起了8个居民区,整体面貌是“千亩果园万棵果树”,为的是适应那个特殊时期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步调。当时,还有人提议把天坛公园建成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大学校,后来有专家提出“天坛不是天桥,公园不能变公社”。上世纪80年代,天坛公园才逐渐恢复起历史原貌——首先,拆去了百间小个体户屋棚,整顿居民区;其次,所有古建筑经历了一遍大修;第三,刨去几千棵果树,彻底保护古树,栽种众多常绿乔木。
1998年,天坛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逐渐确定两个主要服务群体:一为旅游人群,二是当地市民。天坛公园也从一度的政治地标,变为拥有傲人历史资源的文化地标。天坛公园作为市民公园完成了对北京城市资源配置、文化休闲功能的较大弥补。
观点
文旅融合是人民公园发展的时代契机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 武凤文
我曾在几年前对国内30多个城市的人民公园进行摸底调查和走访,各地叫法不一,但总体上对人民公园的理解应是免费开放的公共园林,功能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
人民公园的概念和群像崛起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想让民众休养生息,为群众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精神。其中,较少数人民公园为新建,大多数人民公园是把古代皇家、贵族、富商们的私家园林“由封闭到打开”,进行内部整理后向市民免费开放。所以,“人民公园”这个名词凝聚着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当下,人们追求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的需求越发旺盛,园林建设掀起新高潮。各地涌现很多免费开放的新建市民公园,身为旅游胜地的园林古迹也对本地群众免费开放,它们历史品相更好、技术更强、韵味更浓郁。
随着时间的演进,人民公园仍然是服务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依托。首先,大多数人民公园均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文化体育设施较齐全,且是免费的,是市民经济性选择;其次,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民生,人民公园只会越来越被重视;再次,国内老龄化趋势明显,公共公园有很大的服务群体。
如今,文旅融合为园林建设运营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间,人民公园的面貌、职能未来或许会发生转变,大致可期的有3个方向:一是具有某个突出主题或功能,如云南玉溪的聂耳公园就以音乐为主题;二是综合公园对生态、文化、科技性全面加强;三是公园的投资共建结构将变化,目前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未来也可能出现投资冠名,或其他吸引社会投资加入人民公园建设、管理、运营中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11月16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