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抖肩舞亚文化,高校抖肩舞火热背后是亚文化的表达
现在最火的舞蹈是什么?广场舞?海草舞?不,时下高校学生最火爆的是抖肩舞。这段时间,周围的朋友们都被一首名为《Coincidance》的神曲魔性吸引,简单的旋律和歌词很容易让人随口哼上,身体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动起来。(11月15日《潇湘晨报》)
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不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制作,全国各大高校版的抖肩舞火爆全网。这首叫作《COINCIDANCE》的歌,以其魔性的旋律配上表演者滑稽的舞蹈动作,成为高校学生争相翻拍的题材。
最初,各大高校的翻拍,只停留在娱乐的阶段。为了吸引流量,演员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之后的情况却出现了一些转变:视频中出现拔电动车充电桩、丢外卖等等情节,不同学校的版本有不同的问题,但反映的都是大学生身边的问题。纯粹娱乐性的表达只能博君一乐,而或调侃或讽刺或号召,在娱乐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了学生诉求,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高校抖肩舞,是亚文化兴起而产生的表达方式,也是亚文化的一个缩影。等抖肩舞的热度过去,总会有新的代替形式。但是亚文化的影响却依旧在扩展。与主流文化对应的亚文化,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影响,在传统意义上很难受到重视和推崇,而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隔阂,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的热门内容就常常引起模仿热潮,它呈现了亚文化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趋势。各种“土嗨”“宅舞”,各种亚文化题材的兴起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主流文化的引流,并且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然而,两种文化的博弈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我们也能看到亚文化的潮流正在向主流文化渗透,主流文化也在接受亚文化。北京邮电大学的何同学,在暑期制作了一期关于5G的视频,在全网收获百万粉丝,被央视等各大媒体转载,而且正值高校招生期,无意间成为比学校官方更为强势的宣传片;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之际,主持人康辉发布了一系列的Vlog视频,用个人的工作生活记录大国外交的进程,和网友们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大家纷纷表示“新闻真是越来越有趣了”“看新闻上头了”。自媒体、Vlog这些案例展现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对话,主流与非主流的交融,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比较单向,拥有话语权的媒介会更有分量,而如今,那些小众的亚文化也在积极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念。有时,如果觉得审美疲劳了,不妨一起抖抖肩,投入亚文化的怀抱。
(来源:红网2019年11月18日)
舞出校园文化 北大新闻发言人带头跳起“抖肩舞”
冷漠表情、自信脚步、幽默道具……近日,有着“每天一遍,防治抑郁”之称的高校版“抖肩舞”火了!网友们被抖肩舞“魔性”的节奏和舞蹈动作“洗脑”,各个版本循环播放,直呼视频“太上头”。
从北大西门到未名湖畔,北大“抖音舞”“抖”遍燕园
“期中考完,不来抖个肩吗?”期中考试刚结束,由北京大学学生自编自导、北大电视台制作的“北大定制版”《Coincidance》视频随之“出炉”:魔性的步伐、整齐划一的抖肩动作,再配上那首风靡全网的音乐,马上就被送上了“热门”。截至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稿前,该视频已经被播放64.5万次。
视频中有两位主角,第一位叫“北北”,身穿深蓝色西装、牛仔裤,戴着墨镜,是一个喜欢跳舞的男生。第二位叫 “大大”,是一个浪漫少年郎,他喜欢和朋友荡秋千,更喜欢跳舞。有一天,同样爱上跳舞的两人决定出道成名。他们踏上征程,请教了很多教授,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从未停止跳舞。最终,他们开始组队一起跳舞,由此打开新世界。
于是,在这两位主角的带领下,燕园的学生、老师、保安都加入抖肩舞队伍。从教学楼、林荫道、篮球场到未名湖畔、湖心岛、静园草坪、百周年纪念讲堂、北大西门,均能找到这群舞者的身影。视频中,连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也加入进来,和学生们一起“摇摆”。视频全长2分32秒,获得不少网友“围观”,有的说“学霸就是不一样”,有的说“期待已久,终于看到了北大版”,也有的说“这个抖肩舞,有效治愈了冬日的心情,再也不用害怕北京的大风了”。
全国多所学校学生通过“尬舞”宣传本校文化
事实上,北京大学不是第一个拍摄“抖肩舞”的学校。《Coincidance》是一支具有魔性的歌曲,简单的旋律和歌词很容易让人“中毒”,这首歌很早就在网络上流传,最近更因为高校间的抖肩舞大战而火爆网络。从京内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到京外的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出了自己的“定制款”。这些名校的学霸,通过尬舞和MV情节设计,生动地宣传了本校的校园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逐步成为网络热点。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抖肩舞给了校徽一个“特写”,校徽上的三个小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学子们一起“抖”了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北京理工大学的抖肩舞视频中惊现校园神奇装备——坦克,被誉为“最佳招生宣传片”;中国传媒大学的抖肩舞紧跟当下潮流,又把“土味”演绎到了极致,将时尚和“土味”完美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抖肩舞视频中,融入了袁隆平院士引导青年学子们的正确追星观。
无论拍摄怎样的场景、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场景均来自大学校园。在高校版抖肩舞中,青年大学生们将生活和学习中的多个场景记录下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诙谐有趣的字幕表明了他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抖肩舞大赛在各个高校接力,更是体现了高校学生对于这种自我价值表达与群体身份特征的认同。
“抖肩舞”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文艺表达
“真正的学霸,不光会学习,也能玩出花样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告诉北青报记者,对于90后、0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用短视频展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一件难事。事实上,学霸的世界里并非只有学习,大学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单一,“抖肩舞”正是这些大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一种表达。
虽然北大“抖肩舞”并非官方制作,但作为“抖肩舞”的神秘嘉宾,蒋朗朗在短片的最后高呼“let’s dance(让我们一起跳舞吧)”,并和同学们一起欢快地“抖起来”,他认为这种“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很是生动有趣。时下,很多大学生都是“低头族”,低头看书、低头玩手机,这对颈椎、肩膀都非常不好,长久下去容易压迫神经。抖肩舞跳起来既可以舒缓肩膀、颈椎部位的压力,又可以放松身心,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有处宣泄。
同时,从高校宣传的层面来看,高校的新媒体也应该与时俱进。蒋朗朗认为,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曲——高校版《成都》,还是现在正在流行的高校版“抖肩舞”,都是学子们对于大学生活的文艺表达方式,在娱乐的同时也融入了各学校的风景、建筑、课堂、人物等多种元素,将各个学校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底蕴多元化地展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有利于社会更全面地认识一所大学、了解一所大学。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年11月25日)
抖肩舞,当代大学生的“云联欢”
在B站搜索“抖肩舞”,你会看到超过1000条(B站搜索能显示的上限)相关视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各个高校的同学上传的。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年轻且穿着洋气的大学生们,在校园中旁若无人地跳起了土味“尬舞”——在北大博雅塔下的林间空地,在清华大草坪南端的日晷两侧,在中传钢琴湖畔的梧桐树下,到处都有抖肩舞的身影。一场类似于“冰桶挑战”的舞蹈短视频接力,正在全国的大学校园中产生连锁反应。
抖肩舞和它的“标准BGM”《Coincidance》都不是新鲜事物。《Coincidance》MV发行于2017年4月,创作者名为“handsome dancer”。这首歌配套MV的舞步魔性又洗脑,又有很多抖肩动作,因此被称为“抖肩舞”。早在2017年,这套舞蹈就在国内制造了一波病毒式传播热潮——由于它可以活动肩膀,有益身体,许多医护人员带头跳了起来,以医院和科室为单位开始了抖肩舞短视频“接力”,但没有进一步“出圈”。
火的不是抖肩舞,而是全国大学生的“云联欢”
范蠡里在他的抖肩舞视频中,提到了清华的一个独特“项目”——体育课要考三千米跑。顶着北京的寒风狂奔,是清华本科男生躲不掉的必修课。在弹幕中,不少人都对这项“清华特色”表示了好奇和关切——“学霸们还要受这种罪?”这种打破认知的案例,几乎出现在所有高校的抖肩舞视频中。在观众看来,高校,特别是所谓“名校”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严肃的。他们缺乏渠道获取展示大学真实生活细节的内容。高校的抖肩舞视频则提供了这种渠道,给外界一个能够了解大学生真实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的窗口,让用户直接体验意料之外的反差感:“学霸”也会一本正经地跳土味舞蹈,光环之下也面临学业和生活中的重重挑战……
这种反差,不仅让高校之外的用户很感兴趣,还让在校大学生们感同身受。弹幕里有特别多报出自己学校的人,大家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都很有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抖肩舞视频也成了大学生们的留言板。不光在母校的视频中“再来亿遍”,他们也会在其他学校的视频中“观光打卡”,像串门一样了解其他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视频内容本身也有了社区互动的特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电竞大家都可以玩,桌游大家都可以玩,那怎么才能突出我是大学生呢?拍摄‘抖肩舞’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形式,这也是表达我(大学生)和你(其他人群)不同的一个形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者王亦高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王亦高还认为,“抖肩舞”的本质也是一种青年亚文化,通过在各大高校的标志性景点拍摄视频,视频制作者可以突出自己“高校学生”的身份。青年亚文化形式多样,但着重突出大学校园和高校学生身份的并不多,“抖肩舞”也许就是一个这样的突破口。
同时,“抖肩舞”还为同一个高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体身份建构的机会,所以各大高校的学生会纷纷在自己学校拍摄的抖肩舞视频下“打卡签到”。在“打卡”“应援”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进一步突出自己身份的特殊性,“我不仅仅是青年,还是一个高校的青年”。不论是制作还是观看抖肩舞视频,都是参与了这场特大型“云联欢”。抖肩舞本身也自此真正“出圈”,被大学生们加工和演绎之后,演变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
“抖肩舞是一个非常放松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帮大家疏解压力。”复旦大学的创作者珠子表示,这是抖肩舞能够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不少抖肩舞视频的简介中,“每天一遍,防止抑郁”随处可见,不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都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
以抖肩舞为代表的土味文化,相对而言代表了一种非正式的语境——人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尽情放松,单纯享受“土味”和“沙雕”带来的愉悦感,暂时忘记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土味元素能够流行开来,也离不开它在传播上的优势。各种土味“梗”的传播往往都是复制式的——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用同一个“热梗”,也就是传播过程中的“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现象。这可以用“迷因”(meme)的概念进行解释。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迷因”的概念,迷因,也就是文化的遗传基因。它是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在文化的更新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特定文化中典型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复制,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清华大学副教授常江在解释“迷因”概念时曾言,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的文化影响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模仿行为之上的。网友复读机般使用各种土味梗,本身就是一种复制行为。
(来源:刺猬公社 2019年11月27日)
【数据分析】
“抖肩舞”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体中一种娱乐、释放压力、传播特色校园文化的新窗口,也是青年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种精神诉求和社会心态的映射。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具有与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
青年亚文化中,“青年”二字是指在青年群体中传播,而青年群体是互联网大军中的强大力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又有了时代性的新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其更具有时代内涵,它从“抵抗”到“融合”,具有了更丰富的延展性。以“抖肩舞”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已不是第一次登上文化的大舞台。早些年,网络用语“神马”“给力”“盘他”等,以及前段时间较火的“夸夸群”“喷喷群”等都以其幽默好玩、差异化、个性化、新潮的特点红遍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亚文化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易于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中复制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青年群体中,大家都有对“全员尽乐”的一种本能的代入感。在这种通过暗示和情绪感染的传播中,很容易实现“跟风”和群体聚集的效应,并且将这个事件形成一种亚文化。
亚文化为当代的青年提供多维度的展示空间,也传播了特色文化,揭露了社会问题,极大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次以“抖肩舞”为表现形式的青年亚文化大多数都是通过高校官方网络账号发出,并且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相关转载报道。这体现了当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渗透。我们应该分析出青年亚文化背后,当代青年的心理和精神诉求,从而更好地平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拒绝亚文化低俗化,让主流文化在社会的文化价值构建中起到引导和主导地位,引导亚文化更好地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李浩)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