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改革>>张家界为文旅精准扶贫提供新思路
2019年12月13日
张家界为文旅精准扶贫提供新思路
张家界为文旅精准扶贫提供新思路

【热点回顾】

张家界 减税降费助力旅游扶贫

“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让大伙旅游饭越吃越香。”11月15日,听张家界市税务局工作人员算完“减税账”,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负责人罗嗣清开心地说,近几年,他们利用减下来的税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并为周边大峡谷村、太华山村修建村组公路和饮水工程,带动当地44户贫困户145人就业。今年减税降费力度更大,这让罗嗣清和周边村民对未来更是满怀憧憬。

为更好地服务涉旅行业,张家界市税务局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结合增值税改革,搜集加计抵减政策等一系列和旅游行业相关的税收政策,组织税务宣传辅导团,深入景区景点、酒店客栈,一对一讲解最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大礼包”。今年1至9月,武陵源核心景区、天门山、大峡谷等景区景点共计减税370.64万元。

张家界市税务局还以税收政策支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为茅岩莓茶、大鲵、杜仲、土家织锦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落实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政策,激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利用税、银、企互动平台,推进“税易贷”“云税贷”项目,纳税信用B级以上企业可“线上”申请办理无担保信用贷款,先后帮助236家旅游商品企业获得融资授信1.95亿元。还紧扣打造30个特色种养村、10个旅游商品特色村行动计划,及时做好发票代开、政策咨询等服务。

真金白银减税降费,为张家界市旅游扶贫注入了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市为旅游相关产业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共减免税金1.32亿元,占全部减税降费3.97亿元的33.25%,核心景区直接带动周边24个贫困村、2.3万贫困人口脱贫。

(来源:湖南日报,2019-11-21,田育才)

“小山城”变身“国际张”!减税赋能增效 张家界旅游扶贫样本走进联合国

从一个“小山城”成长为“国际张”,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以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形成的“张家界样本”,今年走进了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

“张家界的旅游扶贫效应正在日益放大。”联合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张家界观测点负责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在论坛上介绍“张家界样本”时表示。通过景区扶贫、线路扶贫、商品扶贫、就业扶贫四轮驱动,湖南省张家界市140个贫困村、8.34万人口实现旅游脱贫。这一背后,“减税降费”为旅游扶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玻璃桥上的“圆梦令”

朝阳初升,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宛如一条巨龙腾空于山谷之上。作为大峡谷景区最负盛名的景点,云天渡玻璃桥2016 年一经开放就爆红网络、一票难求,2017年带动景区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280%。看似风光的背后,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嗣清和丈夫陈志冬却多次遭遇资金短缺、技术限制等难题,只因有税收扶持,才能坚守10年并完成蜕变。

“创业难,难在初期。”罗嗣清介绍,2006年接手项目开发时,大峡谷的山、水、洞、湖美景都隐藏在三官寺乡这个“小山沟”里,不为人所知。为了展示这片美景,她参与各项规划设计,以“运动探险、休闲度假、科考科普、绿色环保”的定位铺设道路、开发景点,不仅保留了景区原汁原味的山水,还创新了一批参与性强的休闲项目,使得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在2008年10月面市后,迅速引燃旅游市场。在这期间,税务部门针对其丈夫陈志冬军转干部的身份,多次讲解、严格落实创业初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景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骤减。这为她的“玻璃桥梦”提上日程凝聚了“税收元素”。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投资者,罗嗣清知道,要想做一个让游客愿意多次往返的景区,“必须要有新的、吸引人的东西出现。”经过构思、设计和实地考察,她将目标瞄向了“玻璃桥”,一座横亘峡谷、贯通“旅游扶贫”之路的玻璃桥。

“从谋划到建成的10年里,玻璃桥的建设经历了很多困难,尤其是高达6 亿元的总投资,经常让我们头疼。”罗嗣清透露,受资金影响,玻璃桥建设期间有时会出现无法按时缴税的情况,“税务部门核实情况后,总会依法给予延时缴税的优惠待遇,帮助公司渡过资金周转难关。特别是建设后期,公司足额享受了营改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改红利,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来,并把这个项目做到了今天。”

张家界市税务部门持续为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专家团队服务,为其量身定制减税清单,并实施台账管理,精准落实优惠政策。近三年来,该公司已累计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100余万元。真金白银的红利,让景区有更多资金用于品质提升,观光游客量更是因此从2009年开放之初的5万人提升到现在的年均300余万人,辐射带动了景区周边的脱贫攻坚工作。“减税政策圆了我的‘玻璃桥梦’,也帮到了周边的人,解决了他们很多困难。”罗嗣清直言“税收减免为大峡谷景区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峡谷之恋的“创业场”

在大峡谷景区入口,有一栋黄色外墙的“峡谷之恋餐厅”,餐厅在今年4月进行了翻新营业,由于临近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餐饮实惠、服务实诚,生意十分红火。

餐厅总经理杜方初,曾在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多年。2016年春节,他看见家乡旅游业已被大峡谷景区带动,于是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大峡谷景区开发多年,不管是交通,还是水、电、气等配套措施都已很完善,这为我们回乡创业提供了一个好平台。”杜方初回顾道。

但在创业初期,杜方初对怎么报税、怎么开票一窍不通,经常因无法开具发票被顾客投诉,导致一段时间里顾客流失严重,生意惨淡。正愁眉不展时,慈利县税务部门的“景区服务先锋队”上门宣讲政策了。原来,当地税务部门针对回乡创业人员税法知识不足的情况,及时派出宣传辅导小分队,主动宣讲最新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创业人员解决涉税难题,使其经营快速走上正轨。目前,这项服务制度已成常态化,税务干部黎圣初、高永盛成为大峡谷村民宿、餐饮店里的宣讲“常客”。

据统计,今年1-9月,张家界税务局的宣传辅导团,先后深入乡镇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客栈、民宿和农家乐等开展创业初期税务辅导623户次,发放办税指南、减税降费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3700余份,解答涉税问题127个。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减税3.97亿元,其中与旅游相关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新增减税1.32亿元,惠及纳税人4.3万户次。

“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10万元后,我每月能少缴2000多元的税款,一年下来可省下近三万元,基本抵掉了门面翻新费用。税收红利让我返乡创业的路越走越宽、信心越来越足。”杜方初笑着说道。

像杜方初这样围绕大峡谷景区做文章,实现“造血式”扶贫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该景区有商铺100多家,周边新建成营业客栈、餐馆93家,直接间接带动近4000人从事旅游服务业,解决村民就地就业121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人。2018年,大峡谷村摘掉“贫困村”帽子,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山乡土货的“壮骨粉”

“公司在做强茅岩莓茶主业的同时,还成功研发出了牙膏、含片、面膜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秋十分钟情产品创新,其间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他敢于开发新产品的底气。

在推进旅游扶贫过程中,张家界市税务局充分发挥减税降费对旅游商品的“壮骨”作用,积极为茅岩莓茶、大鲵、杜仲、土家织锦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落实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政策,激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今年1-9月,张家界市56户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享受该项“红利”,累计减税289.27万元。同时,紧扣全市30个特色种养村、10个旅游商品特色村建设,及时做好发票代开、政策咨询等跟进服务,为山乡“土货”走出去插上“翅膀”,有效激活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链,使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百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透过减税红利,企业也要反哺社会。”罗嗣清夫妇构建的“玻璃桥梦”,自运营以来已累计缴纳税费逾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他们还结对帮扶贫困户44户145人,投入近4000万元为大峡谷村、太华山村修建村组公路、兴建饮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同时,组织贫困户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景区及相关配套产业中给予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使其从田间地头走进景区、酒店,转身成为服务员、讲解员、保安员等,直接带动增收。据统计,今年1-9月,张家界市近60万人次的旅游从业人员受惠于个人所得税新政。

从籍籍无名到誉满四海,从惠及乡邻到联合国推广,张家界的旅游精准扶贫经验有力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以“生态发力、创业给力、产业助力”的模式成为减税赋能增效的国际样本。

(来源:红网,2019-11-22,肖江浩、罗舜爱)

减税降费助力旅游扶贫!“张家界样本”走进联合国向世界分享

2019年6月,湖南省张家界市旅游扶贫经验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分享。近年来,张家界市通过景区扶贫、线路扶贫、商品扶贫、就业扶贫四轮驱动,带动140个贫困村、8.34万人口脱贫,打造了旅游扶贫的“张家界样本”。

随着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政策、支持脱贫攻坚110项税收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减税降费为张家界市旅游扶贫注入了新动能。2019年1-9月全市旅游相关产业新增减税1.32亿元,占全市新增减税总规模3.97亿元的33.25%。

作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掌门人”,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嗣清无限感慨:“2016年‘云天渡’玻璃桥开放是实现蜕变的关键转折点,从谋划到建成,十年里经历了很多困难,好在近些年来国家税收政策利好不断,减税降费让我们享受到多种税收优惠,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

在享受税收红利的同时,企业实现了对社会的反哺。近几年来,大峡谷旅游景区积极参加精准扶贫,共结对帮扶贫困户44户145人,投入近4000万元为周边的大峡谷村、太华山村修建村组公路、兴建饮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并捐赠230万元用于两村的扶贫项目建设,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随着景区“溢出”效应显现,周边大批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核心景区直接带动周边24个贫困村、2.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当地税务部门主动服务,组织减税降费政策宣传辅导队,税务干部黎圣初、高永盛成了这一片村里的常客,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把国家的好政策送到每一位纳税人手中。

看着家乡旅游产业的火热景象,在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的杜方初2016年回乡经营起餐饮和民宿,他说道:“刚刚创业怎么报税、怎么开票一窍不通,多亏老黎他们上门辅导,经营很快走上了正轨。”说到减税降费,杜方初喜笑颜开:“仅增值税起征点提高这项政策,就能为我们店一年省下两三万块钱,返乡创业的路越走越宽、信心越来越强。”

张家界市税务部门着眼全市3条旅游产业带、24条旅游精品路线建设,积极落实交通运输增值税税率下调、旅客运输抵扣等政策,为茅岩莓茶、大鲵、杜仲、土家织锦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落实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政策,激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同时,利用“银税互动“平台,推出“税易贷”“云税贷”项目,先后帮助236户旅游商品企业获得融资授信1.95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张家界市日趋便利的旅游运输网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带、旅游精品线路红火发展,将旅游发展的效益输送到千家万户。1-9月,全市旅游相关行业减税1.32亿元,惠及纳税人43015户次。“小生意”越来越有“赚头”,旅游产业辐射带动205个村、1.86万户贫困户、6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减税效应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信心,2019年全市新增9家入园规模工业企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真金白银的减税降费,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张家界落地生根、成功实践,为旅游扶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来源:中国青年网,2019-11-21,责任编辑)

【数据分析】

张家界辖2个市辖区、2个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市内奇峰秀水的绝美风景享誉海内外,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然而,因地处武陵山腹地,张家界建市之初,年人均GDP仅976元,旅游人数只有54.7万人次,旅游收入只有2491万元。改革开放后,张家界从一个“小山城”成长为“国际张”,坚持“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以旅游反哺农村”,使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百姓,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精准扶贫。张家界利用减下来的税款,投资修建市内景区周边及景区内主干道,大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出行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道路交通基础;同时,对景区内的水、电、网进行提质升级,改善平湖游、九天洞等景区景点沿线电网,为群众提供稳定电源,积极协调通信、网络部门,增加通信容量,满足群众和游客通信需求,帮助群众实现了信息脱贫。

发展旅游产业扶贫,助力群众走上致富路。张家界借助景区的人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蔬菜、茶叶、水果培育等项目,在景区周边建成永定区万亩茅岩莓茶园、桑植县青钱柳茶种植园,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发展慈利县零溪镇百寿村、武陵源区中湖乡鱼泉峪村等村庄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建设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双坪村、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等民俗风情镇;在景区,免费给当地居民提供销售摊位,助力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实施旅游商品扶贫,拉动农旅文旅产品消费。慈利县零溪镇百寿村、武陵源区中湖乡鱼泉峪村鼓励当地农民进行特色种养,生产农副产品,同时发展创客电子商务,利用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扶贫商品销售区和电商平台等渠道,线上线下同步助农拓展销售市场,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巩固扶贫成果;张家界旅典文化有限公司同农户基地合作,加强对农户销售农旅文旅产品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购物的发展,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