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贵州雷山麻料村非遗助力脱贫
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方面,贵州雷山是近些年交出满意成绩单的地方之一。雷山县隶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称为苗族文化中心,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变迁,苗族村寨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归于沉寂。近年来,随着非遗逐渐受到重视,当地人逐渐认识到非遗技艺的价值,进而拾起祖传手艺,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及推广的扶贫路,麻料村就是其中之一。
银匠外流 空心化严重
为了早点亲睹麻料村的“芳容”,记者抵达贵州雷山县的当天就急不可待地坐车赶往麻料村,可惜天公不作美,秋日的雷山有些阴雨绵绵,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两旁尽现眼底的绿色却沁人心脾。
当参差起伏的吊脚楼映入眼帘时,记者被浓郁的苗族风情村寨深深吸引——古老村寨在葱葱郁郁的树木掩映下,散发着不一样的味道。
谁能想到,几年前,由于银匠外出务工,这里曾是一个落败的“空心村”。据雷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侯天江介绍,曾经的麻料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受到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村里多数银匠放弃制银手艺,选择外出谋生,村民们的生活也一度贫困。但在村入口处一个公示栏中张贴的贫困户建档立户信息表中,似乎可以看到,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该村通过银饰锻制手艺一步步将“贫困”扫出了各自的生活。
行业回暖 重振旗鼓
麻料村住着一位“网红”,他叫潘仕学。被不少媒体关注过的潘仕学从容面对记者,他说,几年前,他也是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一员,曾辗转于广东、湖南、贵州等多个地方,在几个不同职业间浪迹了12年。但是倦鸟思归,潘仕学发现,如今的谋生只拼苦力难有突破,唯有一技傍身方可立命。他想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银饰锻制手艺,于是,他成了最先觉醒回乡创业的村民之一。
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有一个很好的契机:2016年5月,在原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原贵州省文化厅合作共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依托工作站,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简称研培计划),重点开班培训贵州等西部省区市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学艺谋生,传艺致富”。
形势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2017年,麻料村全村入股近100万元成立麻料村银饰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加工坊和银饰刺绣传习馆;联合成立百匠银器合作社、银匠协会等机构,吸引在外打工的银匠回村创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村46户加入合作社。潘仕学也将自己原来的住宅进行改装,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开办了春富银饰工坊。工坊初建就吸引了北京、福建等地销售平台纷纷前来挂牌,并签订合作协议,这给予了潘仕学传承银饰技艺的信心,也让他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前景。
因势而为 重现生机
在各方合力打造下,麻料村“火”了,成为游客争相游览打卡的目的地。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潘仕学又在工坊添加了体验环节,从生产、加工到成品,游客不仅可以欣赏银饰成品,还可以动手体验制作,让游客在“买买买”的过程中,增加对银饰质量的信赖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李林书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工艺大师李光雄之子,他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就正式开始学习银饰锻制技艺。通过村里的致富“能手”银饰锻制技艺,李林书的银饰店在旅游景区就有9家,依托国家扶持的新农村建设,通过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他带动村民做起了乡村旅游。
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有固定银匠师傅7个,他们每月工资约5000元。李林书经营的银饰店铺有41名销售员,其中有12名来自精准贫困户。暑假期间,传习所还会招募一些高中毕业生做临时工。李林书清晰地记得,有个考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凯里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做了两个月的临时销售员,拿到了1.3万元报酬。如今,市场销路畅通、银饰制作艺人纷纷回村,乡村旅游也在蓬勃发展,这些都让李林书对这门老手艺充满信心。“我两岁的儿子都喜欢拿着银锤叮叮当当地跟着敲,这就是我们麻料村人骨子里的本能。”他说。
现在的麻料村,老远就可以听到“叮叮当当”打银饰的声音,全村现有14家银饰工坊,7家农家乐。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技艺的学生、设计师、游客越来越多,昔日的“空心村”重现生机。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贵在因地制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小康社会?有学者称,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更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意愿是扫除贫困,那么实现这一意愿的关键就在于“精准”二字。在我国,形成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贫困地区的情形也不尽类似。因此,如何抓住病症、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才是扶贫工作的要义之一。
将该观点具体化,那就是要因地制宜。在扶贫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如何抓住各地的特点,搬走贫困这座大山是对扶贫工作的考验。贵州雷山正是抓住了其苗族文化的特点,挖掘出苗族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古老非遗文化内涵,形成非遗的产品意识,与市场接轨、调整产业结构,将古老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使非遗在焕发生机的同时,解决贫困问题。
其实,对于非遗资源丰厚的地区来说,因地制宜的方法就是牢牢抓住非遗这把利剑,通过找寻非遗新的需求点,使古老非遗重焕光彩,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当然,非遗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是活化非遗这一课题中的难点之一。贵州雷山麻料村通过传统工艺工作站,将手艺人聚合起来,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从而带动全村整体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从而实现非遗助力扶贫的创新之路,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1-26,记者杜洁芳)
贵州雷山县非遗传承人杨国超:小藤结串起脱贫路
“爷爷在我小时候经常用藤条编这种小装饰,看到它,就好像爷爷还在身边。”贵州省雷山县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人杨国超在向记者讲述时,眼角闪着泪光。
杨国超是苗族人,生在苗寨长在苗寨,他和藤编的缘分要从爷爷的一支老烟斗说起。这支烟斗跟随爷爷几十年,烟斗一端黝黑发亮的装饰藤结,是杨国超成长记忆里抹不掉的有关爷爷的一部分,也是他决定传承藤编技艺、回乡创业的灵感和动力。
杨国超去年在雷山县易地扶贫羊排安置小区设立苗族藤编技艺扶贫工坊。走进工坊,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藤编手工艺品摆满展厅,桌面上的花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藤编手艺只有老人才会,现在没人做的话就失传了。”杨国超说,“当时,县里的领导在村里发现了我,想让我把这种藤编技艺带出村,问我需不需要帮忙,还缺什么。”于是,有了如今的十几个店面。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一个旅游大县。这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包括国家级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近500项,包括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雷山县近年来大力创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育传承人,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杨国超就是县里新近挖掘培养出来的非遗传承人。
“产品都是我设计的,想到一种新的编法我就会反反复复去试。”花篼从单一编法到现在十几个品种,杨国超不断创新。今年2月份,杨国超被认定为雷山县非遗代表性项目藤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感觉身份不一样了,把过去被淡忘的记忆找回来,重新整理构思,既传承了文化,又使产品有实用价值,这才能让这种技艺具有生命力。”杨国超说。
杨国超很用心,为了藤编能有销量,他与当地专业拍摄团队合作,制作宣传视频并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吸引粉丝关注购买。“政府还会介绍我们到各地参加商品展销会,我的产品不愁没市场。”杨国超骄傲地说。
在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叫李金光,今年63岁。2005年,因被马咬伤失去右腿,丢掉旧营生,成了贫困户。2018年,他搬到羊排安置小区,原本就有点编织基础的李金光主动来到藤编工坊接受培训,从此有了新的工作。
“在这里工作时间很灵活,送完孩子上学就可以来上班,孩子放学了我也可以回家做饭。”女工麻岸英说,她告诉记者,车间按件结钱,平均每个月能有2000元收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杨国超的微信签名。2018年,他被评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易地扶贫搬迁后,人手增加了很多。”杨国超的工坊现在有30名员工,都来自附近扶贫安置区。“在我这里工作的员工,都能实现稳定脱贫。”杨国超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个小小的扶贫工坊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杨国超说,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产品做好,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苗族藤编花篼能装点家家户户的桌面。”
(以上来源:新华网客户端,2019-11-21,记者康丽琳、王晓夏)
贵州雷山推行“三双”工作法
在云淡风轻的贵州雷山县白岩村民宿打个盹,到雷公山脚下的乌东村露营、捉鱼,放松身心,成了今年到雷山县深度体验游的游客最青睐的方式。
8年前,雷山县乌东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而区位、资源相差无几的白岩村却是雷山县少数几个“后进村”之一。
怎样才能让白岩村迎头赶上?今年4月,两村结对。通过“双调双商、双清双联、双建双链”的“三双”工作法,“领跑者”乌东村带着“跟跑者”白岩村,党组织、村干部队伍共建,发展项目共商、发展举措共定、发展成果共享,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双调双商”找症结
“只有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觉得,这就是党员的初心。”9月18日,乌东村与白岩村联合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暨“双调双商”恳谈会。两村的“两委”干部,纷纷结合走访调研和工作实际谈想法、理思路。
4月初,在村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结对两村的“两委”干部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化、扫黑除恶等,开展了3天双向蹲点调研,通过深入走访、广泛座谈、促膝交心等多种方式听取意见,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架设党群、干群坦诚对话的桥梁。形成调研结果后,组织两村联合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与党员群众深入沟通,形成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办的良好氛围。
层峦叠翠的梯田,源远流长的苗族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两村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共召开了10场“双调双商”会,找到了以旅游为突破口的发展路径。
“双清双联”抓整改
“白岩村具备天时地利,只欠人和。”经过半个月的调研后,村“两委”发现,长期以来,白岩村各类矛盾不断叠加,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有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导致村民与村“两委”互不信任,无法形成凝聚力。根据调研结果,两村一起拟定白岩村问题清单,“集体经济薄弱”,排在问题清单第一位。根据问题清单拟定的帮扶方案中,第一步就是以党建为引领,开展队伍建设“传帮带”,强化白岩村“两委”干部领导力。
“双清双联”即在两村结对发展过程中,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双方共同查摆存在的问题,制定问题清单;定期召开双方结对帮扶工作小组联席会,对结对帮扶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逐一整改、逐一销号,重点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未来发展项目策划与实施等问题。两村根据《雷山县“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评估问效办法》,建立完善《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台账》,同时,邀请先进村“两委”干部参与帮扶村的项目研讨、文化建设、大型活动策划等工作,在实践中交流和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实践经验。
“乌东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对于乌东村的结对帮扶,白岩村党支部书记金海连等人信心十足,“我们两个村相隔几公里,乌东村从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发展成全州全省农村的标杆,他们的曾经就是我们的现在,跟着他们干,我们有信心。”
“双建双链”享红利
“明天有个30人的团,请大家做好接团准备。”“我家接待12人住宿。”“我家负责晚上的篝火晚会。”……原本沉寂的乌东白岩微信交流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两村一起发展旅游业,会不会形成恶性竞争?“我们发展的是‘错峰’旅游。乌东村发展农家乐,白岩的主流是高端民宿。”两村党支部书记对各自的旅游业充满信心。
以共同发展的产业为纽带,结对的村联合组建合作社和联合党支部,吸收党员致富带头人、非贫困户致富能手加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即“双建双链”。两村通过“订单 分红”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合作社、农户带动起来,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开展生产经营;下连农户,确保合作社覆盖全部农户,尽可能覆盖全体农民。合作社在公司指导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开拓市场,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效应,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加快农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使村级合作社真正成为党支部引领、致富能人带头、农户积极参与、村社互利共赢的基层群众性组织。
目前,乌东、白岩两村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互联网上打造对接沟通平台,抱团发展。接待20人以上的大型旅行团时,两村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摘葡萄、捉稻花鱼等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食、宿、游“一条龙”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白岩旅游的兴起,到我们村的客人更多了!我们两个村的振兴,快了!”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忠乐呵呵地说。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1-01,通讯员李娟)
【数据分析】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尤其,生活在贵州农村的贫困群众,大都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有的生活地区土地贫瘠,石漠化现象突出,辛苦耕作一年下来,收成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有的生活在山高坡陡,不通公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区。要让贵州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其难度可想而知。
贵州省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着众多不利的因素,这有可能影响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步伐。但贵州省在脱贫攻坚中,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数量不菲的“非遗”项目。做好非遗资源开发,激活“非遗”带头人的活力,大力推行“非遗+扶贫”,能够极大推进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70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高质高量的“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贵州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也使得走“旅游+非遗+扶贫”的脱贫之路成为可能。若有更多如杨国超一样的“非遗”传人走到脱贫攻坚的前列,一个人致富带动一批人脱贫,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将取得不斐的成绩。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