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北京将出台管理规定 冬奥会前外语标识标准全覆盖
本市将出台《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对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予以规范;并将在2022年冬奥会前,对覆盖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予以修订。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外语标识管理将有据可依
根据前期调研发现,“问题外语标识”频频现身街头。究其原因,外语标识的社会知晓程度还有待提高是主要原因。本市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将外语标识立法和相关领域地方标准修订作为两项重点任务予以推进。目前,《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立法工作进展顺利,拟以政府令形式出台。下一步,本市将推动《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调研工作计划,进一步固化工作成果。
随着2017年《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本市目前沿用的全国首个《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系列地方标准将予以修订,并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前,形成覆盖全面、规则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体系。修订后的地方标准将覆盖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金融、教育、邮政、电信、餐饮、住宿以及组织机构名称译写等领域。
重点公共场所将集中纠错
此外,本市还将对现有的“问题外语标识”进行集中纠错。下一步,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九类国际交往功能区,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社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开展集中纠错。提前介入新建涉外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和译写工作,组织中外权威专家提供专业审查意见,从源头上避免错误外语标识的出现。加强与标识设计生产和翻译行业协会的对接服务,主动提供译写标准和数据库等专业支撑,推动优质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倡导将规范外语标识纳入行业自律范畴,营造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工作局面。
推进国际语言环境系统提升
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2010年正式组建,向在京外国人士提供电话翻译服务,但目前业务覆盖面还不够全面,仅有110、120、999、12345实现了热线对接,更多的便民服务还没有涵盖。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多语言电话服务热线工作机制,探索建设一站式双语政务服务大厅,不断提升重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外语服务能力。同时,用好全市外语标识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定期补充录入新增外语标识译法,与重点搜索引擎以及有关政府网站进行链接,为社会各界免费查询使用提供便利。
在今天上午的会上,市人大提出建议,对重点领域、核心区域的错误标识要及时发现、及时纠错整改。市政市容配套建设时统一进行错误标识整改更换,实现新老标识有序接替。同时对旧标识标牌进行合理利用,通过技术处理,废旧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鼓励创新外语标识设置,支持通过运用电子屏幕、手机导览、智能化触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标识显示新形态,进一步增大单位面积标识内的信息容量。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1-26,责编:尹星云、高星)
外语标识,要让外国人看得懂
据本报报道,本市将出台《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对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予以规范;对九类国际交往功能区,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社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全面开展集中纠错;在2022年冬奥会前,对覆盖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予以修订。
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之一, 也是首都核心功能之一。北京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更有不少外国人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公共场所设立外语标识,既是为了给外国友人提供方便,也是世界各大城市的通行做法。
然而,外语标识“见外”的现象一直存在。根据前期调研发现,北京街头“问题外语标识”不少,让人不知所云,闹了不少笑话。有的是外文单词出现错误,有的是语法上存在问题,还有的按照汉语句式把外文单词生硬地摆上去。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前些日子,雍和宫大街公厕英文指示牌“整条街都是错的”;中关村某商场,消火栓被翻译成火灾;地铁“东北出口”,英文竟然是“出口到东北”的意思。错误标识,既容易误导外国友人,也有些丢面儿。想想我们在国外看到中文标识的亲切感,和看到错误中文标识的难受劲,就能体会那种“有还不如没有”的感觉。2022年冬奥会就要来了,到时外语标识的使用率会大幅提高,冬奥前形成覆盖全面、规则清晰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规范是为了以后不犯错,而当下最要紧的是先找错、先改错。多年来,有不少热心市民给外语标识挑错,但错误的外语标识往往不为所动,继续“有碍观瞻”。究其原因,可能考虑到成本支出,也可能嫌麻烦,但最主要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没把错误当回事。所以,在标准全覆盖之前,对现有的“问题外语标识”进行集中纠错显得更为重要。应当梳理街头现有外语标识,提前介入冬奥会等公共场所的外语标识设置和译写工作,请专家审核把关,从源头上避免再次出错;对已经发现的错误外语标识,更要尽快纠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外语标识也是城市脸面的一部分。规范的美观的外语标识,是为外国友人送上便利和尊重,更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打造成熟自信形象的必要手段。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2019-11-28,作者贾亮)
外语标识太“见外”,是时候“言归正传”了
消火栓被翻译成火灾,地铁“东北出口”被翻译成“出口到东北”……难以想象,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英文翻译,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北京的公共场所。据媒体报道,北京将出台《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对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予以规范。
语言的基本用途是信息交流。不过,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语标识对中国人来说是“外语”,对老外来说同样“见外”。明明每一个单词都认识,合起来却一脸懵;看上去是英文,实际上却是用中文语法生硬凑出来的“洋汀浜”。这类翻译闹出的笑话在网上比比皆是,偏偏它们还以“服务”“引导”的姿态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指示牌、标语牌上,这就不但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反而会误导他人、增添麻烦了。
除了实用性以外,公共标识还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公共形象。外语标识的小错误,也可能带来城市形象的大损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的战略定位之一,也是首都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国际交往中心。2022年冬奥会即将来临,众多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将在北京开展。错误百出的外语标识,很可能成为外籍友人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而由于首善之区的特别地位,北京的一个小瑕疵很可能被放大为整个中国的形象“污点”。因此,这样的“小节”不可不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是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洒扫庭除,整洁衣冠,以待客来,自古以来就是待客之道。正确、规范使用外语标识,便是我们掸去墙角的灰尘,拂拭衣间褶皱的过程。这既是为了展示北京的良好形象,也是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发展自身的需要。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2-06,作者土土绒)
【数据分析】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外语标识,为来北京工作、学习和旅游的外国友人提供了方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周围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外语标识,不仅让人不知所云,更影响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形象。北京市外语标识点多、面广、量大,设置主体多元,几乎无处不在,绝大多数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机构和个人设立。参与人员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滥用错用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是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型国际活动筹办,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全面提升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首都全方位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综合能力,实现城市国际语言环境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要继续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核查纠错,逐步减少错误外语标识,同时严格把关新增外语标识这个源头。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完善志愿者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规范使用外语标识的社会氛围。
同时,北京市计划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九类国际交往功能区,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社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开展集中纠错,持续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北京市还将聚焦冬奥主题,深入开展市民讲外语活动,探索建设一站式双语政务服务大厅,不断提升重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外语服务能力。要充分动员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外语社团、新闻媒体、音像出版、专家学者、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外语标识工作,强化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正确、规范地使用外语标识,为外国友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是礼仪之邦中国的待客之道,也是一个国际化的文明都市发展自身的需要。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