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jpg)
上海国际艺术节“树魂立根”提升文化传承定力
17日晚,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为冬日上海“定格”绚烂艺术风景。过去一个月,全球演艺界、艺术收藏界人士竞相“打卡”上海。全球文化在上海激荡交融——42台、97场“好戏”轮番上演,数十台国际艺术大展精彩纷呈,力推这座城市全力向“亚洲演艺之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跃升。
本届艺术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展演了献礼七十年的一批特色新作,多角度反映文化艺术领域砥砺奋进的70多年取得的可喜成绩,全新展现了绚丽的“中国红”。在洋溢着喜悦的舞台上,艺术魅力激发出浓烈的中国文化特色,深情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树魂立根”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传承的定力。
艺术节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始终坚持国际性、经典性、创新性,致力于锻造更厚重的作品、更深邃的思想、更能打动灵魂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宽广舞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5年来,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原创首演作品的比例不断被刷新,跑出文艺创作的“上海速度”。2014年起,国内优秀原创剧目矩阵式初露锋芒,首次占到参演节目总数的1/3。截至今年,优秀原创剧目已占参演节目总数的半壁江山,全球首演、亚洲首演、上海首演作品一部接着一部。
注重创新性传承更显艺术节之魅力。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得到传承才有意义。某种意义上,文化就像是一场风,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文化更像是一场雨,也可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民族辉煌的保障。因而,我们要传承,也要创新,这样的中华文明才能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届艺术节期间,用海派杂技再现惊心动魄的《战上海》,以原汁原味上海声音呈现的原创沪剧《一号机密》,有“好莱坞大片既视感”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红色三部曲”集体呈现舞台,叫好又叫座,再次激活“红色基因”,而这正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传承思想,对经典之作创新性表达,是更好更有影响力的传承。
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着眼于青年。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也是承载文化传承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文化传承人,他不仅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让传统文艺免于失传的结局,还可以在岁月的积累沉淀下推陈出新,像梅兰芳、马三立这种老艺术家,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拥有一个好的传承人,不仅需要老艺术家们传艺,更需要青年们主动承接,这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至关重要。本届艺术节,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第十一交响曲《潮》,以“潮”作为时代变革的象征,用音乐的视角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而《战上海》演员阵容的平均年龄24岁,《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都是“80后”。艺术为青年开启了艺术之门。面对今天的观众,面对今天的时代,年轻人的表达,国际化的语言,让红色题材创作更有生命力,也将文化传承之基础打得更牢。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因而艺术节的另一个功能在于为“育人”提供思维和平台。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继续为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高中、大学生等3个主要年龄阶段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度身定制项目,通过特别活动、进校园进剧院、艺术训练营、艺术交流等四大板块,呈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后继有人,文化传承才会持续兴旺。
(以上来源:东方网,2019-11-18,作者:董宏达)
让艺术浸润一座城市
作为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板块自创设以来,为各年龄层观众定制各类高品质的艺术演出、亲民的导赏讲座、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不断扩大观众受益面与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彰显艺术节的溢出效应。本届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针对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高中生及大学生、艺术教育从业者3类人群的不同特点,精心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内容;同时,联动沪上校园、艺术机构,走入约60处校园与文化场馆,为学生、市民观众呈现了约40项100场文化活动。
爱说敢作 “青评果”为文艺界提供参考
精准化分龄定位,精细化分层设计,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教育”板块包括观剧团、艺趣社、亲子营三大特色品牌活动。本届艺术节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受众打造的艺术教育特别活动,与以往相较,“菜式”更新颖,“口味”更丰富。针对高中生、大学生的观剧团,邀请到相关演出节目的艺术家参与各种沙龙、导赏、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以青年视角对剧目评分评论。
自今年6月起,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学生观剧团面向上海各大高校、高中开展线上招募,共收到了来自40余所高校、20余所高中学生的报名。经过遴选,其中来自29所高校的212名大学生、12所高中的53名高中生,共265人入选观剧团。他们按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三大艺术门类分组,在王勇、朱洁静、喻荣军等一批艺术家、专家的指导下,观摩了本届艺术节的所有演出。同时,他们也参与到艺术节的各项艺术教育活动中,与剧目主创、相关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
每位观剧团成员在观摩演出后均会提交评分评论,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计算,产生最终的“青评果指数”;11月底的学生观剧团总结活动中,将公布“青评果”推荐剧目。“青评果指数”代表青年学生对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演出的评价,将为艺术界的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一如今年学生观剧团的口号“爱说敢作”,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鼓励、引导更多青年文艺爱好者和普通观众感悟艺术、品鉴艺术。“青年观众思维活跃、眼光犀利、见解独到,他们深入艺术节,大胆表达观点,勇敢秀出个性。”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介绍,在过去两年的活动中,观剧团成员共提交了1000余份观剧评论,撰写了近100篇评论文章,其中近20篇发表在主流媒体和学术杂志上。两年来的良好积累,让观剧团受到沪上各大高校、高中学生的持续关注和欢迎。
全龄尚艺 感受沉浸式艺术体验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中小学生举办的特别活动“艺趣社”,旨在搭建跨界的青少年艺术综合实践平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慧画无限”活动引发了小朋友的参与和“大朋友”的围观。据介绍,活动还特邀艺术家与来自上海13个区的中小学生组成四大战队,共同酝酿创意,为宝山智慧湾科创园、徐汇港汇恒隆广场、杨浦东方渔人码头、普陀M50文创园区等城市地标量身定制公共艺术作品。
作为孩子们的艺术导师,墙画艺术家施政坦言:“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画布,能够激发更加开放包容的艺术形式,发散性的主题也鼓励更多孩子敞开心扉追求艺术之美。”
面向幼儿及亲子家庭的“亲子营”以“在‘艺’起”为主题,让小朋友和家长实现“内场观赏艺术,外场体验艺术”。澳大利亚DeBase剧团带来的肢体剧《和谐小姐与鲁莽先生的协奏曲》《着急与等待》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开心果;加拿大五人铜管乐队带来的《音乐的历史》让大孩子有机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艺术、获取知识。而“亲子工作坊”更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门类,为假期中的亲子家庭提供了诸多艺术互动的机会。
此外,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板块比以往更关注自身与学校艺术教育之间的连接,致力于将艺术节平台打造成上海在校学生艺术教育课堂的实践基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靖介绍,一方面,艺术节从自身优质资源出发,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引领。例如,新落成的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邀请师生参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歌剧作品主题导赏等活动,深入体验世界顶尖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艺术节配合学校艺术教育安排,做好输送。例如,邀请波兰格但斯克芭蕾舞学校进入舞蹈特色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坊。
艺教功能延伸 艺术节永不落幕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举办“一带一路”艺术教育联席会议,持续扩大艺术教育的朋友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专业院校、艺术节庆、艺术团体代表相聚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沪上相关学校和艺术教育机构代表共同讨论“文明互鉴与艺术教育养成”。
如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板块已延展至全年,真正成为“不落幕”的节日。2019年恰逢中国与波兰建交70周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与波兰格但斯克莎士比亚剧院合作,于今年8月初共同组织开展了第2期“丝路•表达”中波青少年舞蹈训练营。来自普陀青少年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的近40名大中小学生赴波兰接受了当地舞蹈艺术大师的深入指导,并与当地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汇报演出;与此同时,在波兰格但斯克莎士比亚戏剧节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携作品《莎翁混响》参与戏剧节OFF单元竞演,这是中国剧目首次参与该单元的竞演。据悉,这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的同学以工作坊形式集体创编的短剧,在格但斯克演出3场,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作为艺术节服务和凝聚潜在观众、未来参与者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板块致力于创造更多机会,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通过贴合需求的路径,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润物无声’的推动力量。”杨靖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1-18,作者:薛帅)
激荡全球文化、书写城市新篇
17日晚,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为冬日上海“定格”绚烂艺术风景。
过去一个月,全球演艺界、艺术收藏界人士竞相“打卡”上海。全球文化在上海激荡交融——42台、97场“好戏”轮番上演,数十台国际艺术大展精彩纷呈,力推这座城市全力向“亚洲演艺之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跃升。
新作“潮涌”:延续城市红色血脉
用海派杂技再现惊心动魄的《战上海》,以原汁原味上海声音呈现的原创沪剧《一号机密》,有“好莱坞大片既视感”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节期间,上海打造的“红色三部曲”集体呈现舞台,叫好又叫座。
众多主旋律作品纷至沓来:更创新、更年轻……它们用不同的艺术样式,激活上海的“红色基因”。
11月13日晚,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第十一交响曲《潮》作为本届艺术节委约作品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全球首演。“90后”作曲家选择以“潮”作为时代变革的象征,用音乐的视角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
24岁,是《战上海》演员阵容的平均年龄;《一号机密》由上海沪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共同主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都是“80后”。
“面对今天的观众,面对今天的时代,红色题材要有新的阐释和表现。年轻人的表达,国际化的语言,让红色题材创作更有生命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
朋友圈“扩容”:全球文化激荡交融
创办于1999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如今已成长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平台。
艺术节上,艺术之外,“生意”也呈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演艺展览机构今年共达成500余个合作意向,其中“走出去”意向为196项,“引进来”意向达184项。
越中国、越国际;越未来、越国际……艺术节正折射出这样的趋势。中国艺术家章达明以VR技术打造的现代舞《眼眶》,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惊艳亮相,短短两天就收获62个合作意向。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给了观众一个‘看世界’的机会,也给艺术家们接触世界的机会。它是通往世界的窗,给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崭新视角。”美国著名戏剧导演罗伯特•威尔逊说。
创新探索:艺术节辐射“跨界效应”
艺术节再美好,一年一度仅有一个月时间。如何将艺术节效应延伸、拓展?上海国际艺术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跨界。
借力“文旅融合”,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从剧场走向遍布上海全市的艺术场馆、商业中心、公共艺术空间,更打造出“全城观演”的大都市夜经济新模式。
从“地面”到“云上”,巧用科技力量,大大扩展了艺术节的影响力。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惠民板块——“艺术天空”,今年在多个视频平台开通直播专区,用“5G+4K”的高科技在“云上”直播包括柏林广播合唱团森林音乐会、英国音乐喜剧秀《欢乐颂》等在内的精彩演出,众多网民纷纷点赞。
开放、创新、包容……以六千多平方公里为舞台,浦江之畔的上海正吸收全球文化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挥洒艺术笔墨、书写城市新篇。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2019-11-17,记者:孙丽萍、吴霞)
【数据分析】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由文化部(现名为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政府主导,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承办,艺术节自成立之初始终坚持“中外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每年举办时间固定在10月18日至11月18日前后,主要有舞台演出、艺术展览、群文活动以及演出品交易四大板块,成立以来在节目版块设计上进行了不断地丰富。
上海国际艺术节自1999年诞生,至今已举办21届,把最顶级、最优质、最有创意的艺术创作呈现给观众,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理念。第21届艺术节期间,来自6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万5千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
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特别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致力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打造和推出“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红色题材优秀文艺作品是艺术节不变的追求。大型杂技剧《战上海》以上海解放战役为历史背景,以保卫电厂为剧情主线,通过8个环环相扣的戏剧场景,艺术化展现了一批青年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断奋斗向前的故事。
而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适逢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艺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宗旨,打响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构筑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宽广平台。
同时,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 周年。5 年来,文艺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鲜明,精品意识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愈发坚定,时代精神彰显光彩,创作环境不断优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国际艺术节注重提升专业性与国际化,敞开大门与全球优秀艺术机构、艺术家做朋友,以艺术方式促进沟通理解、加强文明对话、实现文化交流。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