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又见大唐”, 在辉煌历史中萃取文化动力
2019年12月17日
“又见大唐”, 在辉煌历史中萃取文化动力
“又见大唐”, 在辉煌历史中萃取文化动力

【热点回顾】

《又见大唐》首次以传世书画呈现唐代缤纷绚丽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从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

《又见大唐》书画展,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与金银器、三彩器、木器等多种品类的文物形成丰富连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出千年前缤纷绚丽的大唐风韵。展品共计100件,包括《簪花仕女图》《万岁通天帖》《步辇图》等中国书画史上的煌煌巨制。比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原是唐朝著名画家张萱所绘,但原作佚失。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宋代摹本。虢国夫人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其生活以奢侈淫逸著称。历史上对其讽刺的诗歌绘画很多,《虢国夫人游春图》即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件。画面不设背景,描绘了八骑九人出行的场面,人物衣着华丽,骏马肥硕健壮,线条细劲圆转,色彩鲜艳浓丽。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对研究唐代仕女人物画有重要意义。而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源自唐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武则天将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二十八人共十卷法书真迹交予弘文馆勾摹留存。真迹已佚,现仅存此卷摹本——唐摹万岁通天帖。研究者一致认为,万岁通天帖中的前两帖——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是目前存世的接近王羲之真迹的墨迹。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万岁通天帖》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这100件展品中,除了56件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还有44件国内其他单位的馆藏珍品。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带来了收藏的传世书画和新疆发掘绢画。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辽宁省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图书馆、朝阳博物馆等以收藏唐代文物著称的文物收藏单位则带来了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类文物支持本次展览。

展览由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两大部分组成,共八个单元。力求全面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各有特色的馆藏文物让整个展览众彩纷呈,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味大唐盛世的悠远绵长。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设计,“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数字体验场景,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文物,体味大唐盛世的悠远绵长。

在展览期间,辽宁省博物馆还将举办多场文化论坛和学术讲座以及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活动。此外,还将有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与观众见面。

(以上来源:看看新闻,2019-10-07,编辑:张栀子)

辽宁卫视《又见大唐》开播 聚焦“大唐故事”

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省博物馆依托自身馆藏优势并商借兄弟博物馆珍贵藏品的“又见大唐”特展已于10月7日开始举办,为期三个月;而辽宁卫视也于11月4日起,推出同名系列精品节目《又见大唐》。

该节目以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特展文物为线索,以解读文化为重心,增进广大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为目标。

与《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不同的是,辽宁卫视此次取“小、正、大“为切口,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力求把每件国宝都讲透,旨在打造精品、深入人心。辽宁卫视在国内卫视中,首次探索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通过国宝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将是一次全新的实践。

系列精品节目《又见大唐》共分36集,以6集为一个单元共6个单元,每周一至周六播出一个单元,其中周一到周五18点15分播出,周六21点10分播出。

周六播出的6集邀请了广受观众喜爱的王刚担纲主讲人,在45分钟的时间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同时配合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吴炎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马宝杰等专家的访谈,将一件件沉默的国宝文物说“活“。

而每周一到周五的日播版时长10分钟,由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郑毅担纲主持人。这位前央视主持人在《国风美少年》里担任”国风侠“,曾在2019年的春节期间实实在在圈了一票微博上的文化粉,这是郑毅继国风侠之后再一次走上台前,干起熟悉的老本行。

《又见大唐》的节目内容涵盖本次大展几乎所有展品,有许多展品根据国宝的保护要求已经在仓库里休眠十年甚至更久;就连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吴炎亮都在节目中表示,一些特级展品连我这个“老文物”、博物馆馆长都是头一回见到真容。而作为电视观众,不管你身在哪里都有机会利用电视和手机,与这些沉睡多年的国之重器遇见彼此,赴一次千载难逢的邂逅。

节目名中的“又见”就是穿越。从眼前穿越到过往,又从过往穿越回眼前,古老与现代,过去与未来,辉煌的记忆与复兴的梦想,就这么隔空对话、心有灵犀,借助博物馆里展陈的一幅幅书画、一件件器物,诉说着中国人从未改变过的家国情怀、创造力、奋斗精神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柜里大唐的故事,观展的我们的故事,都是一脉相传的中国故事!

大唐,曾经远去,从未远去;又见,是致敬,也是传承。

(以上来源:中国网,2019-11-06,责任编辑:李京)

“穿越”千年,“又见大唐”风物

“今年是公元2019年。假如我们穿越回1400年前,当时,唐王朝刚刚过完一周年‘生日’,我们应该能碰到20岁的李世民,完全可以跟他交个朋友,然后偷偷告诉他,你以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假如我们穿越回1300年前,那时正值开元盛世,十几岁的李白正在老家四川读书,我们完全可以翻越蜀道去找他,跟他说,来的时候我构思了一首诗不错喔,你听听——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近日,系列节目《又见大唐》在辽宁卫视播出。这档轻松亲切又不失浓郁文化气息的节目,不仅开创了特色展览与电视节目相结合的模式,也为向普通观众普及文物、历史、美学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观众看出门道

10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博物馆合力打造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开展。

展览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与其他品类文物形成链接,全面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

为了此次展览,辽宁省博物馆不仅将馆藏唐代书画倾囊展出,还商借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100件展品中包括一级文物38件。

开展以来,观展者络绎不绝,《簪花仕女图》《萧翼赚兰亭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一级文物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而系列节目《又见大唐》的助力推广作用显著。“早就看到了开展的消息,但一直没有来,怕看不懂。连续看了几周《又见大唐》节目,对其中很多展品有了了解,有些我还做了笔记。今天来看展,我觉得应该能看出些门道。”11月26日,一位在寒风中排队等待观展的观众如是说。

一件件国宝“活”起来

“展览开幕以来,观者如潮。推出同名系列节目,是想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静态的展览背后,是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唐王朝。”系列节目《又见大唐》总撰稿、主讲人郑毅介绍,节目以特展中的文物为线索,以解读文化为重心,以增进广大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为目标。

与《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不同,《又见大唐》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为切口,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旨在以国宝为载体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系列节目《又见大唐》共分36集,周一至周五的日播版时长为10分钟,由郑毅担纲主讲人;周六播出的6集,邀请知名主持人王刚担纲主讲人,同时配以吴炎亮、马宝杰等专家的访谈,让一件件国宝文物“活”起来。

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的“核”

“虽然是一档电视节目,但它依托的是珍贵的馆藏文物,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必须非常明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讲故事时的引申、渲染都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因此,《又见大唐》比一般节目要求更多、更严格。此外,这些文物代表着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在撰稿的时候必须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广收博览,综合起来一一查证,再梳理逻辑结构……工作量非常大。”郑毅说。

郑毅认为,唐王朝风流劲健的文化精神和雄浑豁达的胸襟气魄一直延续至今。只要找出今天生活中与这些文化精神紧密相关之处,观众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所以,他在撰稿时严格遵照九字箴言——专业性、有故事、口语化。“做节目的时候,我始终在提醒自己,一定要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他们最需要掌握些什么,最需要看到哪些历史文化信息……我希望他们以轻松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但不是戏说,把故事讲得花团锦簇,笑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郑毅说。

通过高收视率的系列节目,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观看特展,也让郑毅对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了新的思考。“现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过去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不同,是一种‘文化的核、综艺的壳’的形式,是与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追求相匹配的,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走进这个‘核’。”他说。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2-06,责编:杜佳妮、鲁婧)

【数据分析】

大唐文明的自信、开放和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时间节点,举办这个世界范围规模最大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让文物活起来”,对应当下的民族复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展览的原动力。在这个前提下回望大唐,是在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中萃取文化动力、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的特别体验。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以“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主题呈现大唐风韵,每部分又分为四个单元。在两个主题下,《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38件国家一级文物集中展出。

《又见大唐》系列节目则以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特展文物为线索,以解读文化为重心、增进广大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为目标。节目中将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力求把每件国宝都讲透,打造精品、深入人心。

《又见大唐》系列节目采用电视台进行发送,以年轻人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大唐文化进行讲解和传播。不仅如此,“又见大唐”书画展也更加注重展览形式的创新,在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上,展览下足功夫,依据陕博提供的《阙楼仪仗图》高清图片,通过阿尔法全息数字化屏风复制的背景墙,高4米、宽8米,画中东西仪仗队共196人,规模庞大,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大唐盛世的辉煌。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