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古都洛阳:废旧厂房“变身”创意园区
热火朝天的机械工、荒凉寂寥的闲置厂房、文艺时尚的创意园区……同一片土地,不同的时间,洛阳人封竣译见证了180亩厂房近30年来的岁月变迁。
这180亩厂房原属洛阳建筑机械厂,这家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的工厂60余年前落户洛阳老城区。在封竣译的童年时代,工厂喧嚣热闹。随着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厂外迁,厂房闲置。
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也是老工业基地,“一五”期间(1953年至1957年),中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是中国中部的工业重镇。
在洛阳,大量老旧厂房既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闲置浪费,其转化利用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厂房所有者和商业投资者。
如何发掘旧厂房的新价值?洛阳提出自己的方案: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产业。
原洛阳建筑机械厂与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相邻,对投资文化创意园区的郑少峰来说,这里是一块“宝地”。“厂房改造空间大、成本低,自带历史文化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郑少峰说。
文艺书店、钢琴文化艺术馆、蹦床乐园……2017年起,原洛阳建筑机械厂的旧厂房摇身一变,被打造成洛阳天心文化产业园。红砖灰顶的苏式厂房年代感浓厚,时尚潮流的文娱业态现代感十足,强烈的反差让这里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园区改造时,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工作的封竣译一眼看中了老厂房的“艺术魅力”,他返乡创业入驻园区,建起了洛阳第一家钢琴文化艺术馆。如今,一年在园区举办百余场音乐会的封竣译对这里的“奇妙变化”感到高兴。
洛阳涧西区以保护利用苏式建筑群等工业遗产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与工厂企业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东方文创园创始人闵晓冰也是废旧厂房里的“掘金人”,2017年,他在涧西发现一块遮掩于荒草杂木的“宝地”——原洛阳一拖建机厂旧址。闵晓冰对文化情有独钟,优先选择摄影、剧场等文创项目,原样保留试车台等标志性建筑,规划建设“筑梦广场”。2019年开业后,凭借红砖墙体、钢结构、苏式厂房轮廓等工业遗迹的鲜明特色,2.4万平方米的厂房出租率达90%以上。
盘活闲置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变废为宝”的洛阳精打细算了一笔“经济账”。古今交融、传承文脉的文化园区成为洛阳的活力新坐标。
(以上来源:新华社,2019-12-16 )
破局老旧厂房闲置浪费 河南洛阳“变废为宝”打造产业园区
老旧厂区记录了老工业基地河南洛阳的发展印记,随着洛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些昔日热火朝天的工业厂区变成冷清寂寥的闲置空间,如何发掘旧厂房的新价值成为新课题。洛阳利用闲置厂房,打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产业园区,从工业建筑中发掘创意经济。
古今交融 工业遗迹“变身”创意园区
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工业重镇,“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市涧西区是工程集聚地,60余年前,一座座厂房在庄稼地里拔地而起,一批批技术工人“千军万马会洛阳”。60余年后,随着国企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厂房停产闲置,老旧厂房转化利用,涧西先行先试。
“仅企业有转化利用意向的闲置厂区就有1269亩。”涧西区文旅局副局长武傲说,在寸土寸金的市区,这些都是埋没的“宝藏”。
东方文创园创始人闵晓冰是废旧厂房里的“掘金人”。2017年,他在涧西发现一块遮掩于荒草杂木中的“宝地”——原洛阳一拖建机厂旧址。“环境好,空间大,租金低,自带历史文化气息,适合我们的产业定位。”闵晓冰改造时保留了红砖、钢结构等工业遗迹的鲜明特色,再让入驻的影城等商户自主添加创意元素。2019年开业后,2.4万平方米厂房出租率达90%以上,预计园区当年净收益150万元左右。
旧仓库改造的钢琴文化艺术馆、半成品库改造的文艺书店……在洛阳老城区,180亩老旧厂区改造的天心文化产业园已变成“网红”打卡地,邻近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这里最能体现洛阳的文脉传承。
“我想做有浓浓洛阳味的书店,这里有历史遗迹,也有工业印记,和我的愿景高度契合。”园区内“澄明之境”书店的老板谭俊梅保留了旧厂房屋顶的木制框架、外部的红色砖墙,甚至廊檐下的搪瓷碗灯,将书店打造成两年举办300余场活动的热门店铺,古今交融的文化园区成为洛阳的活力新坐标。
腾笼换鸟 老旧厂区“装入”高新企业
“无工不强,无商不活。”洛阳在探索老旧厂房转化利用时不拘一格,既“退二进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腾笼换鸟”引入高新技术企业。
利用原洛阳起重机厂的老旧厂房,老城区打造占地190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古都科创园。“起重机厂改制外迁后,少量厂房出租,大部分闲置下来。”园区运营经理杨琳见证了老旧厂房的“华丽转身”,“厂房在老城区中心,各类设施便利,闲置很可惜,但又不适合发展重工业,因此‘腾笼换鸟’,引入科技型企业。”
特富特电磁科技(洛阳)有限公司2017年被引入古都科创园,如今已是年产值近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有技术、客户,老城区投了4000万元发展资金。”公司总经理周永亮说,“科创园位置优越,厂房主体结构很好,空间充足,装修后就能用,每年租金比新建的厂房便宜100多万元,园区还有配套的税务、法务等服务。”入驻两年,该公司的产能和产值均扩大3倍。
老城区发改委主任徐锡胜说,借助古都科创园,老城区形成“股权投资引入+园区孵化成长+外围基地承接”的产业培育模式,为企业提供跟进式服务,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目前,古都科创园共引进中小微企业1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达到设计产能后,预计园区年产值30亿元,利税5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
转化利用需因地制宜 “变废为宝”应务实探索
为什么不遗余力推动老旧厂房转化利用?老城区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党彤武回答:“利用老旧厂房装进新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但如何把废旧厂房改造为新产业园区,对城市管理者、厂房所有者和商业投资者都是考验。老城区在老旧厂区转化利用时,与区域内景区相互借力,本着“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留住老洛阳底色,建设新洛阳客厅;涧西区以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与工厂企业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于投资者而言,2014年改造的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洛阳第一个在老旧厂房转化利用上“吃螃蟹的人”。总经理江华坦言,最初经验不足,园区发展跟定位存在偏差,租赁期内很难收回投资成本,“但学费不会白交,为后来者提供借鉴,自己也攒了经验。我们正计划投资新项目,转变投资模式,无论如何,老旧厂房转化利用是一个好苗头。”
天心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郑少峰注重每一家入驻商家的特色,“不一定是大牌,但一定有独特之处”,这里涌现出洛阳第一家钢琴艺术馆、第一家大型蹦床乐园;闵晓冰对文化情有独钟,不仅优先选择摄影、剧场等文创项目,还原样保留试车台等标志性建筑,规划建设“筑梦广场”,向生产我国第一台拖拉机的洛阳一拖致敬。政府引导,工厂支持,投资者各显“神通”,老旧厂房“变废为宝”才能破局起步、发展壮大。
(以上来源:新华社,2019-12-11,记者:韩朝阳、冯碧箫)
洛阳天心文化产业园:老旧厂房变身文化旅游新地标
老城区中州中路北侧的天心文化产业园内绿树成荫,一栋栋红色砖墙的建筑和充满创意元素的招牌装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近日,记者走进园区善和坊文化街一侧的澄明之境阅读馆,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原木色的书架、竹排做的围栏……设计雅致的书店里异常宁静,孩子们抱着喜爱的图书在书架旁席地而坐,年轻人一边品咖啡一边对着书本凝神静思。在街道另一侧的英开游泳健身馆内,游泳、跑步、打球、练瑜伽……热爱运动的人们在这儿挥洒汗水,这里的单日接待量已突破1000人次。
谁曾想,眼前这座市民钟爱的文化产业园,前身是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废弃的老旧厂房。这里曾是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的诞生地,如今通过“腾笼换鸟”,重新改造利用,变成了集餐饮、娱乐、文化、艺术、体育、创意等业态于一体的大规模集群化文化产业园。
四川人谭俊梅相中了这里,创办了澄明之境阅读馆,成为首批进驻园区的商户之一。“洛阳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园背靠明堂天堂景区,又是工业旧址,我想打造一家有洛阳味道的书店,这里是不二之选。”谭俊梅说,除保留原有的工厂元素外,她还不断挖掘洛阳文化元素,特地设置了一个洛阳文化书架,放置了《洛阳伽蓝记》《洛阳十三朝》《老城逝光》等与洛阳有关的书籍。
如今,欣赏音乐会是不少文艺青年喜爱的活动。去年以来,钢琴比赛、钢琴演奏会在天心文化产业园星海钢琴音乐厅接连进行,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欢迎,一方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洛阳的城市品位。
“经常在周末和朋友到这里聚餐,或到蹦床公园跳一跳放松一下,或到书店里坐坐看会儿书,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市民潘女士说,“现在人们工作、生活甚至连消费都是快节奏,这里可以让人慢下来,专注自己喜欢的事。”
充满怀旧气息的老厂房加入时尚元素焕然一新,美食、运动、文化产业等的融入,将半个世纪前的工业辉煌转换成时尚、创意的文化元素,不仅展现历史和现代、工业和艺术结合的独特文化魅力,成为市民时尚休闲的好去处,还令来洛游客眼前一亮。
湖北游客小黄住在产业园内的特色民宿,三天的洛阳之旅让他对园区流连忘返:“这里氛围轻松时尚,业态丰富,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喜欢运动或安静,都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天心文化产业园行政总监郑少峰介绍,园区占地约180亩,商业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园区本着“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规划了文化风情街、婚礼文化主题公园、体育文化公园、综合文化艺术广场等10个片区,和周边明堂、天堂景区及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相互借力、错位发展。
“园区致力于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位,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区域第三产业发展。”郑少峰说,截至目前,园区进驻商户50余家,影院、创意公园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预计年底陆续建成投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创造约5000个就业岗位,年纳税额超过5000万元。
老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安民说,老城区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着力用好老企业、老厂房,盘活“老”资源、恢复“老”风貌、留住“老”记忆,力促二产转三产、厂房转园区、管理转服务,硬生产变软研发、低产业变高效益,将重工业转型为科创业和服务业,让越来越多的“蓝领”变身“白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下一步,老城区将全力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举办电影文化节,促进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
(以上来源:洛阳日报,2019-08-07,记者:李冰)
【数据分析】
建筑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呈现了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工业建筑,更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生动的代名词,用特殊的建筑语言向世人展示着过去的工业辉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性特色和记录、传承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而随着新创意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新产业链的注入,旧厂房的生活通过其职能的变化而复苏,再次促进和推动了城市的变迁。
废旧厂房改造,不仅仅能提升和改善原有生产厂房建筑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改造、提升、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旧厂房的再开发,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更好的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对旧厂房的改造,在大大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能使旧厂房周边的环境发展得到相应的改善。将其改造成具有艺术创意型的艺术家工作室、文化展示型的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娱乐型的购物中心、旅馆、产业园区等。从之前的消极情感体验转化成积极的高级体验中,使用对象也从之前工人农民阶层转换到大众之间。
中国的旧厂房改造开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起步时间较欧美一些国家要晚得多,然其发展的速度不容小觑,较欧美要快得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国内一线城市引领潮流,率先进行了城市的改造和转型,并启动并改造了一批非常历史悠久的旧工厂改造项目,如现在已成为其城市代表作的北京的798艺术街区,深圳的华侨城等等。
近年来,旧厂房改造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进行扩展,洛阳就是其中一个。中国旧厂房的数量和规模巨大。通过一系列符合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创造,一定能对今后城市旧厂房的大规模更新及改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支撑。同时,在城市旧厂房更新与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文脉的把握十分关键,是重中之重。设计师和建筑部门需要努力寻找,并且平衡好旧厂房和城市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废旧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不仅仅使得物质得到了再循环,也让原有城市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获得了传承和再生。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