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使美丽乡村成为旅游乐园,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不仅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也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落脚地”
王洁平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要善于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以此奏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了一幅幅“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业经济升级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美好生活共建共享”的美丽画卷。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使美丽乡村成为旅游乐园,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不仅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也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落脚地”。
美丽乡村,在于文化之美;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铸就灵魂。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乡村是中国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积淀地、承载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保护、传承、利用”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创造性表达,创新性转化,不仅让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使其在新时代大放光彩,而且通过旅游手段和业态实现活化,将其转化成“主客共享”的文化形态和旅游体验,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激发文化自信,凝聚家园情怀,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美丽乡村,在于生态之美。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扮靓颜值。“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之美,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所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发展乡村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前提,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景观,一个个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交相辉映,“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成为村民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美丽乡村,在于产业之美;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赋能。产业兴旺,乡村更美。各地依托乡村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助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增值;发展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让农副产品产销两旺;民宿客栈、休闲农庄、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有效拉动综合消费,尤其是多元产业主体进入乡村,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共建美丽乡村,传统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呈现旺盛之势。
美丽乡村,在于生活之美;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提升品质。生活富裕,不断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义。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实践中,农民不仅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服务者,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成为幸福产业的主体,而且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收入明显增加,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幸福指数日渐提升。同时,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愈加丰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更具质量。尤其是村民们与城市居民、旅游者亲切交流、亲密互动,共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奏响了一曲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乡村交响曲”。
美丽乡村,在于创新之美;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创新,让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更加美丽。我们看到,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三农政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落地”,有效地破解了土地、机制、利益等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催生着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构建。坚持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入多元经济主体,完善和创新经营制度;“营造农村社区”,搭建乡村社会结构和新乡贤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特性和时代特质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的新格局,让乡村更加美丽,让生活更加美好,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样本”,注入活力。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美丽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于协调发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产业之美、乡风之美、生活之美,缺一不可;内外兼修,共建共享,才是本质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在于集聚发展,不搞遍地开花,不以运动式推进,而是尊重规律,科学规划,在美丽乡村集聚优质资源,集聚产业主体,集聚文旅要素,集聚公共服务,集聚人才队伍,进而提升品质,让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地,人们向往的旅游“打卡地”。在于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同质发展、低水平重复发展,而是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张扬特色和个性,打造美丽乡村“IP”,“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讲好美丽乡村故事,创造美好乡村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0年1月10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