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体旅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1年03月12日
体旅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体旅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体旅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体育旅游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方式,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契合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蒋依依 王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发展包括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以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原则与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副主任杨树安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以筹办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例,现在到河北张家口去滑雪的人越来越多,增长的比例很大,这就带来了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在内的一系列消费。

回归自然的运动体验旅游,是建设健康中国、践行“两山”理念、扩大内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幅员辽阔,风光旖旎,多类型的自然资源为体育旅游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天然基础。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是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对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路径,更是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参与,接受生动的生态教育的主要形式。

体育旅游是增强人民体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以户外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旅游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方式,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契合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体育旅游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随着康养旅游、冰雪旅游、山地户外旅游、城市马拉松赛事、徒步旅游等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公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空间体系不断成熟,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体育、文化等相关产业相互交融的“连接器”。

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应更加关注如下五方面:

一是以体育旅游融合为支点,进一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与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旅游产业化、市场化的优势,丰富体育消费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市场繁荣。发挥旅游公众参与多、产业链条长等优势,让更多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资源面向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借助各类体育赛事传播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促进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发挥旅游市场规模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优势,扩展群众体育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多方位展现体育强国成就、弘扬全民健身精神、践行健康中国理念。

二是将体育旅游注入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其生态教育、文化活化功能。国家公园建设既需要履行自然保护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游憩机会的义务,也需要丰富生态教育的形式和受众体验。因此,可以在科学测算生态容量以及对游客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户外游憩活动,以积极培育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共识。在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利用体育旅游等形式助推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使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深度体验国家文化公园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是以冰雪旅游为重点、以北京冬奥为契机,服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部署。充分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所带来的国际关注,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冰雪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对冰雪文化普及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冰雪旅游。通过冰雪旅游度假区建设、冰雪旅游节事举办等手段,扩大冰雪旅游的市场面,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同时通过冰雪旅游延展冰雪会展、冰雪文创、冰雪装备制造等冰雪产业链条,夯实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反哺京津冀协同发展。

四是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形成的产业形态、产业主体与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休闲游憩产品设计等,助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升级“吃农家饭、睡农家坑、采农家果”的基本形态。以乡村徒步、自行车骑行、乡村康养等旅游产品打造推动道路、标识、租赁、导航、休憩、住宿、餐饮等相关设施建设,助力乡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优化,进一步助力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实现。

五是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体育旅游持续发展根基。当前具备体育+旅游专业融合能力的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为依托,打通体育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大力培养“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同时制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与标准、相关职业规范与标准,为体育旅游人才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1年3月12日第0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