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书库为网借服务“续航”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通过网络借还图书的形式开展服务。为满足群众需求,近几年,不少公共图书馆已逐步开展图书网借服务,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供网借服务的图书规模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各公共图书馆无法做到类似电商一样高效的库房分拣效率,无法高效率处理大量的网借订单。
在已开展网借服务的图书馆中,绝大多数可供网借的图书规模十分有限,多数在几万册的规模。有专家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开架阅览室图书会出现“在馆不在架”的情况,二是目前书库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高效分拣。为了满足读者对网借服务的需求,各图书馆只能单独设置几万册的网借书库,一是能满足只要读者下单就能找到并配送,二是较少的图书量也便于人工分拣管理。
这种状况下,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后,读者会觉得可选择的图书少,对网借平台的体验感越来越差,评价逐步降低。即使将现有普通书库大量的闭架管理图书全部提供网借,也存在因人工分拣不及时、配送速度慢等原因,让读者逐渐舍弃网借服务。因此,充分利用各图书馆大量的藏书,扩大网借图书规模,对现有书库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快速高效分拣配送,成为图书馆开展网借创新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质量的网借服务需要图书馆拥有较高水平的流通服务效率,包含处理图书查找、上/下架、调拨、典藏等业务流程的速率。现有书库通过人工进行业务操作时,能够支持及开展网借服务的图书种类及数量十分有限,在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的流通及利用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
怎么办?需要通过智能书库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内,首家使用智能立体书库的公共图书馆是苏州第二图书馆,它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作业方式,可实现图书文献的全程自动化存取,以实现高密度存储和高效利用。据苏州第二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智能书库自2019年9月10日投入使用以来,在网借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已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书库中长期未借阅过的图书文献资源被激活及借阅,有效提高了馆内图书文献资源的流通及利用。
但当其他公共图书馆开始借鉴这种模式时发现,苏州第二图书馆模式更适用于选址新建图书馆或者新建书库,对于馆舍空间、建筑条件及初期建设成本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只是在现有馆舍条件下进行改造,很难实现。
该如何在现有书库的基础上进行智能书库建设呢?在图书馆界的不断摸索下,低货架模式的智能书库建设成为解决图书馆现有书库改造的一条好的途径。它是由书库货架、仓储机器人、定制书箱、图书拣选台等组成的硬件及智能设备,由WMS书库管理系统、机器人调度系统等组成的书库软件系统构成。可以通过对现有馆舍的区域性改造,灵活布局,可实现图书的高密度储存、便捷查询及高效调拨服务。同时,先进、稳定、美观的系统型图书馆自动化设备,可以较好地满足图书馆业务增长的需求。目前,国内苏州图书馆老馆书库低货架智能化改造和深圳南山图书馆“南图预借”项目采用了此种模式。
与传统书库藏量相比,低货架模式智能书库更大,可以高度节省馆舍空间,以实现藏书量最大化。以1000平方米4米高的图书馆储藏空间为例,普通书架可储存27万册左右的图书,密集书架可储存50万册,而低货架智能书库可储存70万册。从造价来讲,低货架模式智能书库相较传统书库的造价更具优势。以图书馆长期运营及开展服务方面综合考量,对比20年运营费及建设费用,智能书架的综合成本最低,约为普通书架的35%、密集书架的50%。
另外一个优势是,低货架智能书库采用智能AGV机器人等设备取代人工搬运和人工分拣等工作,实现文献的高效率储存入库和出库操作,同时可避免人工操作中的分拣失误。书库采用全程货到人的方式,可以节约50%以上的人力。
配合网络信用借阅系统,全库数百万册图书均可直接为读者服务,能够有效提升服务体验和服务效能。智能立体书库使用智能化设备代替了工作人员找书和分拣,虽然网借书库的可借阅图书数量增加,并且仍在快速上升中,但日常工作人员数量并没有增加,其优势明显,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借鉴。
作者:冯锦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0月2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