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本版选取湖南、山东、浙江、广西的4个不同主题(家风传承、红色文化、乡愁记忆、民族文化)的村史馆,通过其建立运营故事、特色创新及村民评价等,来突显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展现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600年古村孝友家风历久弥新
湖南记者 张 玲
小学生在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开展研学活动(张谷英管理处供图)
在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至今保存着1732间明清民居,这个江南地区迄今保存面积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被称为“民间故宫”。从600多年前张氏祖辈张谷英公自吴入楚在此定居以来,张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历经27世,至今仍有2000多人在此聚居。
在张谷英村“当大门”两侧,“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楹联十分醒目,昭示着除明清民居建筑宝库外,张谷英村流传下来的另一个宝库——孝友家风文化。
近年来,岳阳县以张谷英村传统家风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孝廉家风文化内涵,建设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大力弘扬张谷英孝友廉洁文化。2019年5月,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正式对外开放,不仅成为当地村民传习优良家风、文明乡风的固定场所,也是各地游客来到张谷英村的必访之地。
走进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的张谷英村16家训“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分,崇廉洁,慎言语,尚节俭,存忍让,恤贫寡,供赋役”和5族戒“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这些历经无数先贤创制、修订、增删而最终定格的张谷英村家训、族戒涉及家政管理、为人处世、子孙教育、工作生活、冠婚丧祭等,融合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形成了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为精神内核的孝友家风文化,铸就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据张谷英村村民、张谷英第22代孙张娟娟介绍,从前,张谷英村的家风家训通过一代代口头传述,比较零散,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家训、族戒的书籍供阅读学习。“孝廉家风传承馆建立起来后,对家风家训、族规族戒以及族谱等都进行了归纳整合,还将一些反映孝道廉洁的小故事整理出来,让我们能更好地把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张娟娟说。
“在当下,张谷英村的孝友家风在调节利益矛盾、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传统道德教化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张谷英管理处第一书记毛一民说,“我们希望依托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更好地发挥家训家规文化的教化作用,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良好家风,让重孝义、求和睦、勤耕读和崇廉洁等文明风气得到充分弘扬和彰显,让孝廉文化滋养人心、涵养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毛一民介绍,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开放以来,共举办孝友文化讲堂等传承、弘扬家风家训的活动100多场,为村民和游客深度解读张谷英村“孝、和、勤、廉”的优良家风和孝廉文化。
张谷英中学教师李桂龙是张谷英村孝友文化讲堂的主讲人,他义务为当地村民和游客讲解张谷英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家风始于2017年,开始是在“当大门”外的露天广场上讲,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建好后,就有了一个风雨无阻的场地。
“讲堂开办几年来,我发现村民当中的忠实听众越来越多,每次都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对邻里关系等乡风建设有很好的助推作用。”李桂龙计划在孝友文化讲堂一直讲下去。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丰富的研学交流、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既带动了张谷英村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也使张谷英村的孝友家风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弘扬。
山东临沂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
红色旗帜引领乡亲日子红红火火
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
到沂蒙老区参加研学游的孩子多去过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并对村里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印象深刻。这里详细记录着常山庄村及周边片区的乡亲英勇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生动呈现了这个红色村庄多年来可喜的发展变迁。
记者4月9日在现场看到,常山庄村周围崮峰相连,青山幽谷、绿野溪流、果树农田相互交织。村庄傍山而立,房屋错落有致,庭院依山就势,小巷曲折幽深,文化生态自然天成、相映成趣。淳朴的乡土人情、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成为该村的重要文脉支撑。
村内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主要由主馆展区、情景再现展区、红色遗迹展区3个功能区组成。主馆展区由红色沂蒙山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将星耀沂蒙展室、跟着共产党走展室、拥军支前体验馆等10个展室组成。
常山庄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由2000余幅图片、500余件实物,100多件实景雕塑、30多座碑刻组成。每个展室都以图、文、照、雕塑及实物相结合,以声、光、电加强渲染,力求再现当年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教育、组织、发动下,毁家纾难、拥军支前的壮丽史诗和催人泪下的军民情谊,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党政军和沂蒙人民战斗支前的光辉历史。
沂蒙红嫂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梁润畅,从2015年起开始利用节假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截至目前,她已服务观众6万多人次。梁润畅说,通过讲解工作,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故事背后的感人事迹,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故事感动、激励着她,也让她坚定了讲好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拥军支前故事的信心和决心。
沂蒙红嫂纪念馆不仅记录着常山庄村乡亲拥军支前的光荣历史,也激励着当下的村民不断奋斗,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努力。
近年来,常山庄村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实行“以旧维旧”保护性开发模式,与传承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与影视拍摄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常山庄村村民杨艳丽感慨:“革命战争年代,咱们的沂蒙红嫂舍小家顾大家。如今,沂蒙红嫂纪念馆让村民和更多人了解了那段村史,已经成为我们村红色历史传承的主阵地,时刻提醒村民不忘那段艰难岁月,珍惜当下的幸福日子。”
这两年,常山庄村以沂蒙红嫂家乡、红嫂故事为依托,打造沉浸式演出小院,推出《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战地医院》等6个短剧,并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常态化演出。演员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用当地方言演出,深情质朴,感动人心。“红色文化+沉浸演艺”的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与增收。
浙江长白侨思馆:
知侨史 展侨情 聚侨心
浙江记者 骆 蔓
长白侨思馆外景(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长白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最北端,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800年前。但“长白”两字也隐喻着历史上这里曾是个荒凉贫瘠的所在。
2020年5月,定海侨务工作的重要窗口——位于定海区小沙街道前湾村的长白侨思馆正式开馆。该馆通过图文纪实的方式,展示长白侨文化历史。“这意味着身居海外的侨胞回乡时有了归属地,当地老百姓也有了能够了解和传承侨文化的地方。”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孙艳青说。
作为长白华侨共同的精神家园,这里背倚小龙山,面朝水稻田,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迈进大门是一进小小的院落,眼前是一座粉墙黛瓦的硬山顶民居。长期负责长白侨务工作、侨思馆主要筹建者之一的傅岳定介绍,此地本是长白籍华侨傅岳云(现居美国)无偿提供的故居,因年代久远,房子比较陈旧,改建为侨思馆后进行了整修。馆内用作展览的有60余平方米,按照“依小做精、依文求雅、依史引思、依情出彩”思路布置成3个展厅,紧密围绕“知侨史、展侨情、聚侨心、思励志”主题,陈列的内容分长白侨情、海外寻梦、侨界风采、情系桑梓和侨乡之光五部分,用文字、图片系统展示了长白华侨苦难的迁徙史、爱拼敢赢的奋斗史、相依互助的发展史、回报桑梓的奉献史。“通过海外赤子百余年积淀的拼搏文化及其内涵的正能量,激发参观者的观展思侨、见贤思齐、爱国爱乡情怀。”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事业科科长陈莺说。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葫芦造型的影壁。“葫芦与‘福禄’音同,代表着我们对华侨长寿吉祥、子孙兴旺的美好祝愿。”长白侨思馆管理员汤同军说。
傅岳定说,长白岛作为悬水海岛,在农耕社会先天禀赋不足,这里的土地是红壤且多盐碱地,风调雨顺的年景产量也不高。孤岛交通闭塞,也不是渔场中心,缺乏商业繁荣的基础。1889年,抱着吃口饱饭的朴素心愿,长白岛大湾村村民王建立、王崇清结伴搭上了赴上海的便船。在当时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两人经人介绍下海当了英国怡和洋行轮船公司的国际海员,从此跨出国门四海为家,这两人也成为长白华侨的始祖。1914年,与两人同村的王建奋、王建美、王金湾等人南下香港当了海员;1920年,通过已经小有成就的王崇清牵线,同村的王林作、王崇元、王建良等人到上海的英国轮船上打工。此后直到1942年,长白人亲帮亲、邻帮邻,海员超过200人,是长白华侨形成的第一个高峰期,他们构成了长白第一代华侨的主体。虽然长白华侨由于起自草根,受教育不足和后天际遇欠缺,没有涌现出名商巨贾,更没有政坛明星、专家院士,但一代代华侨顽强地奋斗、生活,如同你我身边的左邻右舍、父老乡亲,让人顿生敬意。
村民余益红表示,长白岛在外侨民比较多,随着侨思馆的开放,村民也有了能够更多了解和传承侨文化的地方。
“这几年街道不定期在此开展活动,以期让更多侨胞和侨眷了解这个平台,记住乡愁。”小沙街道党工委委员林洁琼如是说。
广西南宁古岳坡:
壮族“歌窝”歌声飞扬
广西记者 郭凯倩
古岳坡村史陈列室 梁汉昌 摄
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的古岳坡是壮族文学艺术家古笛的故乡,当地村民“宁可三日无米,不能一日无歌”,因此被赞为壮乡歌海中的“歌窝”。
4月7日,壮族知名摄影家和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专家梁汉昌在古岳坡的工作室接待了几位前来考察的客人。他带着客人来到村里的民俗文化展示厅,参观展厅里的村史陈列室、古笛纪念馆等。“每次来客人,这里都是第一站,这是客人了解古岳坡最合适的窗口。”梁汉昌说。
“古岳坡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完全有条件打造成艺术村。”2015年,结合南宁市综合示范村建设项目,梁汉昌团队配合当地政府联合打造古岳坡文化艺术村,吸引了10多位摄影、音乐、油画等方面的艺术家及文化和旅游企业先后入驻。在对古岳坡进行规划设计时,梁汉昌提出一定要建一座承载古岳坡记忆的博物馆(即建成后的民俗文化展示厅)。其功能相当于村史馆。他说:“村史馆是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后古岳坡不管是作为艺术创作基地还是成为旅游目的地,村史馆一定是大家快速了解古岳坡的窗口,甚至当地村民和下一代也能在这里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园。”
民俗文化展示厅立项后,梁汉昌成为一名“寻宝者”,到处搜集各种老物件,村民废弃在屋角或菜地里的废品成了他眼里的“宝贝”。有的村民还主动找上门要“捐赠”……村史相关的展品渐渐丰富起来。
为了多元化呈现古岳坡的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厅分别设有村史陈列室和古笛纪念馆,不仅记载了古岳坡的历史和发展,也是古岳坡文化集中体现的窗口。
走进村史陈列室,古岳坡的记忆慢慢展现在眼前。这里的“古董”器物很多,有生产工具,也有生活用具,还有南阳八音、南阳大鼓等古乐器,这些物件是当地丰富多彩的壮民族习俗的重要载体。
作为承载村史、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笛纪念馆则集中展示了古笛先生的事迹和作品。从施厚村走出去的古笛是古岳坡和壮族人民的骄傲,他不仅是著名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还参与了歌舞剧《刘三姐》的创编。走进古笛纪念馆,在《刘三姐》优美音乐的萦绕下,一张张老照片配上详尽的文字说明,将古笛的出生环境、生平经历、学习成长以及成就等一一道来,村民和游客从中能更好地了解古笛的生平事迹和当地独具特色的壮族山歌文化。
古岳坡民俗文化展示厅建成开放以来,参观的村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看到古岳坡的历史和荣耀,走进山歌的海洋,聆听美妙的壮族山歌,品味当地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让村民格外骄傲。村民郑梅青说,对年纪大一点的村民来说,这里是满满的乡愁和对故人的回忆;对孩子来说,在这里可以直观地感受村里的变化,能起到熏陶和教育的作用。
如今,每逢“三月三”、国庆节等节假日,当地群众都会在这里开展南阳大鼓、芭蕉香火龙等民俗展示活动,壮族民歌传承人梁桂花还在古岳坡建起了民歌传习馆……这里不仅是当地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4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