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以人文教育浸润幸福生活
2022年06月09日
以人文教育浸润幸福生活
以人文教育浸润幸福生活

发达的电子媒介、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焦虑。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无论怎么学都赶不上知识的更新进度,赶不上竞争的步伐,于是,幸福感离人们越来越远。如何拥有健全而恬淡的享受内容呢?我们需要人文教育。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学很多实用性强的东西,比如专业技能、生活技能、交际技能。如果去图书馆,这类书籍充盈四壁。但是,人文课程和知识在时代的巨轮下被乐于竞争的某些现代人漠视了,高雅的人文情趣也慢慢被人遗忘。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是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被削弱的事,还关乎一种朴素生活哲学的远去,而这种生活哲学中蕴含着让人保持幸福状态的种子。也就是说,真正的幸福往往存在于看似无用的人文知识里,存在于人文情趣和人文情怀中。

阅读文学作品会让人们感知到作者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它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本质、人的意义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切。细数经典文学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德莱塞的《美国悲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不难发现,真正有良知的作家深知人们需要人文关怀。他们的作品不是写个体的小烦恼,而是在关怀一个族群普遍性的烦恼和需求。文学家就是在以仁者情怀写作人生。心怀仁爱,笔下才能有仁爱。心怀仁爱,作品才会有深度。

一个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的人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知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道理,了然人生喜乐悲辛的自然规律,从而能以豁达平和的心态应对外界的风霜雨雪。一个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的人,也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明晰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更懂得如何珍重自己,关爱他人。文学即人学,对人本身的观照和思考构成了文学写作深邃的思想内核。阅读文学作品能帮助人们了解自我,了解人的本质和特性,懂得如何与周遭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

客观来讲,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竞争日渐加剧。那些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恰恰蕴含着幸福的因子。徜徉在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中,流连于风轻云淡的自然美景中,受着华夏文明滋养的中国人自古有着优雅恬淡的生活方式,将滋养出闲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人的成长历程里,如果人文教育缺席了,那将是莫大的遗憾。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推动着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走入新科技时代。因此,即使人工智能已经来临,人文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人类文明的绵延和创造力的延展都需要人文,人类未来的幸福生活也需要人文。

作者:陈  静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6月9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