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汲古得修绠 开怀畅远襟
2022年06月09日
汲古得修绠 开怀畅远襟
汲古得修绠 开怀畅远襟

近期“两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中国一直以来是注重文献编纂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从载体上分有殷商的甲骨文,先秦的金文、竹简木椟、帛书绢画,历代的摩崖碑刻,及至汉代纸张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更便捷化。古籍的结构主要是经、史、子、集4部,再加丛书、类书。笔者有幸参与编纂整理过地方志、中医、佛教、道教等文献。算是对传统典籍有一点点积累。下面分而述之。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家族档案,承载着世系的伦理规范,是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国史是国家史官记录的社会,是集体范畴;家谱是社会的最小分子;地方志介乎两者之间。方志可分为总志、省志、府志、厅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山水志等。

方志可以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宝库。地方志存世量1.1万余种。它是地理沿革考察的一手资料,每个地域的命名都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如湖北孝感市由孟宗哭竹孝感天地而得名,山西介休市是介子推休于绵山而得名,河北隆尧县是尧帝封疆之所而得名,河北沧州的千童镇是徐福东渡时带领童男童女休息之所。据有关学者研究,凡是带来字头或来字偏旁部首的地名,都与发明稼穑的神农氏氏族后裔迁徙有关。方志也是文学创作研究的得力助手与源泉,姚雪垠先生写长篇小说《李自成》就曾大量利用方志。方志中有明细的山川河流、物产、赋税、学校、寺观、风俗、人物、艺文等内容。本人就有幸为江西省兴国县查找过文献中记载的当地道地药材资料。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中医药在中国及海外东方文化圈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开医药同源之始,岐伯与黄帝对问始悉医理脉证之源。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涌现了大量的医学人物,留下了大量的医理、医药、临床、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典籍。中医古籍存世1.34万余种,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整体梳理发现中医有与现代医学对应的眼科、耳科等文献。如今在各大博物馆也有出土的汉代以来各朝中医手术刀等器械实物。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许多古医籍散落在民间及海外,至今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与挖掘。中医文献不简简单单是医学范畴,其五运六气学说涉及古代的天文学、历法学、星相学。阴阳藏象理论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充分表达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中医学观念。

佛道教文献也是古籍文献的重镇。佛教自宋代以《大藏经》形式出版,汉文版本有22种之多。道藏目前只存明《正统道藏》及《续藏》、清《道藏辑要》。佛教中有很多经文极具价值,如《释氏稽古录》《佛祖统纪》《佛祖纲目》《佛祖历代通载》用编年之体记录佛教史实,《集古今佛道论衡》《弘明集》《广弘明集》《解惑编》涉及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伦理冲突与融合的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藏经的牌记刊刻信息具有史料价值,比如宋代《毗卢藏》参与修纂的职官名称就近40余种,上至当朝宰相蔡京,下至管理图集的孔目。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官会”在宋洪迈《夷坚支志乙·荆南猴鼠》中有记载,在《毗卢藏》捐经信息也有记录,这为研究中国古代纸币的应用添加了新的材料。在《碛砂藏》的牌记中有6次下西洋的元朝杰出的航海家亦黑迷失捐经记录,可丰富他除正史之外的资料。《嘉兴藏》的牌记中有明代刻书家毛晋校对、捐刻的经文190余种。亦可通过对牌记中不同年代花费的银两来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再者藏经中亦有岭南三大家、江左三大家与僧人的唱和之作,可补通行文集缺略。

最后试举一例,谈文献的立体性运用。比如查找初唐四杰的王勃,除正史中的记载外,可以查绛州龙门地区方志。其《滕王阁序》为人所熟知,但他与中医的渊源却鲜为人知。笔者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王勃还著有《医语纂要》一卷,还曾为《难经》作序,被收录于《文苑英华》中。除此之外,他还写过《释迦成道记》,深通佛教义理。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华夏儿女特有的历史文献,记录着炎黄子孙们的灿烂与辉煌。大到国家之兴衰荣辱,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从典章制度到风土人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进而成为民族的记忆。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古籍事业的发展活力。

作者:高国普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6月9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