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七讲:大运河文化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2022年09月03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七讲:大运河文化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七讲:大运河文化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提起我们的“母亲河”一黄河、长江,自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诗歌词赋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著更是耳熟能详。大运河相较于二者,似略感寂寥。可是,当我们越仔细审视,就越会发现,大运河虽没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伟岸,但它却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命脉之河、文脉之河一它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孕育着沿线土地;在引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因此也有人称大运河为“父亲河”,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

第7讲

大运河文化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可以说,大运河是中国古人与自然相互顺应、相互改造、相互成就的产物。大运河文化是在顺天法地、天人相合的过程中逐步孕育出来的,灌注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血汗。

大运河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智慧。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着一幅绘制于1790年的9米山水长卷一《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在这幅长卷中,盛清时期中国大运河沿线泉源、引水、堰坝、船闸等水利情形的真实面貌,第一次被完整地描绘记录,为我们探寻已经消失的遗迹,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历史依据。细细览之,可见绵延千里的运河,从江南一路上行到北方,我们的先民,为了实现航道的流畅贯通,克服了重重险阻,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巧夺天工。

郭守敬“白浮泉引水济漕”便是其中典范。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科学家、建筑家以及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他一生的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曾以郭守敬的名字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又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这是当代世界对历史上这位科学巨匠的认可和铭记。我国的郭守敬纪念馆有2处,一个在郭守敬的故乡邢台,另一个在北京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就是为了纪念他“引水通惠济漕”的功绩。 

元大都建立后,北京城人口激增,郭守敬奉命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以解决用水问题,并疏浚运粮船道。因为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郭守敬踏遍京北大地,终于在昌平东南方的龙山上找到高度合适、水质清澈、流量稳定的白浮泉,将其确定为通惠河的水源。但是,从白浮泉到昆明湖仅有两米高差,却相距数十公里,为了保证泉水自流流向东南面的北京城和通州,郭守敬通过精确的测量与调查,确定了一条呈递降趋势的引水路线:首先从海拔53米处的白浮泉,修一条弯曲的渠道,连接海拔51米的昆明湖,再从这里自流到海拔48.8米的北京城和海拔27米的通州,最终接入运河……要精确地测量出白浮泉与昆明湖两地地势的落差,因势利导,让向着低处流动的白浮泉水一路畅行,不因地势高低变化而受阻隔,即便现代的测绘工具也有一定难度,而几百年前的郭守敬竟然做到了,其中所体现的高超智慧,实在令人惊叹。

老舍先生曾到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但是他唯独喜欢的是北京,最喜欢北京两个地方,一个是景山前街,另一个就是积水潭。民国张次溪《燕京访古录》中记载积水潭中有一小岛,岛上有鸡狮石,“积水潭上汇通祠……寺后立一石,层叠如云,相传为陨石所化,高六尺五寸,下承以石座。石之阳有天然一鸡一狮,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石顶高处,另有镌刻一大鸡一大狮,鸡大四寸,居左向右走式,狮大七寸,居右向左卧式。此二鸡狮亦系天生形貌,后有镌刻家加以摹刻,愈觉形象逼真,堪称奇石,俗称鸡狮石。”在鸡狮石周围的水域便被称为鸡狮潭或鸡石池。元代修通运河之后,便音谐为积水潭了。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这条河道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南货北销,进一步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使得其东北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除了商贾云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游人骚客,在岸边的歌台酒榭中吟风弄月,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这些都离不开郭守敬的功绩。

大运河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黄河、长江等自然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而大运河却正好是南北沟通的,它是一条人工的河、是一条人文的河,更是天与人相和合的河。1986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大运河一路流淌浸溉,与自然江河沟通交汇,所经地区地形高低起伏,水源丰枯不一,其中涉及人工与自然,利用与改造,无不是这种天人合一和合理念的生动体现。

扬州“三湾抵一坝”,就是鲜活一例。扬州自古以来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淮河经扬州古运河流入长江时,水势直泻难蓄,行走运河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九)》记载:“万历二十五年四月,江都运河南门二里桥一带水势直泄,为盐漕梗。”当时的扬州知府郭光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舍直改弯,率民工自河口起往西开挖新河,再折而南,复转弯向东,将原来近200米长的河道变成了1800米长,以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浅阻。后人称该段河道为“三湾子”,号称“三湾抵一坝”。这种尊重自然、体悟自然、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做法,遵循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相合理念,既给水以出路,也妙用水资源,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借塘水、保漕运”,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水工传奇”。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02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