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八讲:大运河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2022年09月04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八讲:大运河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八讲:大运河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8讲

大运河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大运河历史上的一个高峰。隋朝因运河而兴、又因运河而亡,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实际上,隋朝大运河是在一系列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605年,隋炀帝杨广令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但同时,若没有一系列地方性运河为基础,要想开通隋朝大运河也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一部大运河开凿史,就是一部中华先民接续奋斗的历史,为了水的流动,为了航道的畅通,一代代中国人付出了千年努力。大运河文化也正是在这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中,切磋琢磨、积累发展而来的。

大运河彰显着积沙成塔的文化精神。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伐齐国,令伍子胥主持疏通胥溪和胥浦,开凿了历史上有名的“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两次大兴水利,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此后,从先秦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都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至河南,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凿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7世纪初,隋朝重新开凿南北大运河,先后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又投入大量人力正式疏通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一条以隋朝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到了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大运河也随之改为直线形,并从通州延长25公里,直通到北京城里的积水潭……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如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已经是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的庞大体系,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大运河滋养着功不唐捐的文化坚守。大运河孕育“雕琢”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数伟大的作品,赋予了这些伟大作品灵魂和养分。《红楼梦》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据考证,《红楼梦》中描写的黛玉登舟的地方就是现在北京通州张家湾大运河码头。

曹雪芹,名霑,号雪芹,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史料记载,1692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调任江宁织造,要通过大运河来往京城给皇家运送绸缎布匹。曹家为了来往京城方便,便在张家湾设立当铺和购置田地。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1747年,33岁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卧佛寺、四王府、峒峪村、北上坡、白家瞳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曹雪芹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曹雪芹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的创作里。周汝昌先生这样评价曹雪芹的一生:曹雪芹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也曾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北上》是一部以大运河为背景的小说。它从1901年写起,当时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又是他们对命运的反思之旅,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而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100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者徐则臣曾这样自述:“我初中时住校,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氤,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聚沙成塔,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为了创作《北上》,徐则臣做了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全面了解了大运河工程及其历史,深入挖掘大运河灿烂辉煌的文化。他“带着眼睛、智商、想象力和纸笔”,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北上”,前后共用了4年。大运河文化,不也正是由历史上一个个“徐则臣”,在一次次“北上”“南下”中坚持守望而来的吗?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03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