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三讲:大运河文化是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铸魂文化
2022年09月09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三讲:大运河文化是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铸魂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三讲:大运河文化是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铸魂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13讲

大运河文化是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铸魂文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运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这背后,则是无数“纤夫”的付出和血汗。可以说,一代代纤夫背水牵滩支撑起了大运河的繁荣,一声声逆水行舟的船工号子,不断熔铸大运河两岸人民坚强不屈的灵魂。

大运河旁至今仍存的古老纤道,仿佛在诉说着纤夫昨日的辛勤。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公里。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两段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一段长502米,149桥孔;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多在水深河宽处,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故有“白玉长堤”的美誉。纤道顺着运河,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俨然一条飘带,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由于古纤道贴水而过,上面可行人背纤,遇大风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在柯桥古纤道旁,可以看到新建的“纤夫魂”碑石,还有纤影壁,上书:“所谓纤夫,是指那些专以帮人拉纤和划船为生的人。”米范威在《运河人家》写道:“对面的岸边,十个胳膊和肩膀上缠着绳子的健壮男人,正沿着拉船道吃力地摇晃着前行,他们迎风而上,正拉着一艘装了很多货物的驳船。他们逆流而上,艰难地移动着,船上满载着装油的锡罐一这些油会被运往内陆。在他们身后,又有六个男人正拖着另一艘沉重的船,船上装着动物的骨头……”当年,运河上百舸争流,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送,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弯屈着身子,背着缰绳,一瘸一拐地向前迈。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大部分的纤夫不穿上衣,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更是如此。唐代诗人王建的《水夫谣》描写了水边纤夫的辛劳和痛苦:“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大运河上似乎仍在响起的号子,又在呼唤着新的“纤夫”精神。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运河上的船只还基本上采用人力,或者摇橹,或者由着纤夫一路往前拉,边拉边喊着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

北京通州人常富尧被称为“留住运河号子的人”。他退休前在通州文化馆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不懈地挖掘整理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才使其得以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专指北京通州到天津段,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北运河两岸人家,祖上都是搞漕运的,一大家族合买一条船,专跑北京到天津这一段。一趟来回一礼拜,北京到天津顺风顺水,3天准到;天津回北京,逆流而上,船工一路拉纤,得4天时间,鼓劲提神、劳逸结合的运河船工号子由此产生。这段运河人工挖掘,水流宽阔平稳,不如长江黄河那般风急浪大,因此北运河的船工号子“水稳号不急”,而且是通州的方言、南方的调儿,喊起来别有风味。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机械动力的发展,纤夫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通州北运河船工号子唯一的“非遗”传承人赵庆福于2018年11月26日去世,享年87岁一千年的运河头从此失去了它最后的纤夫和喊号人。大运河上的纤夫虽已经成为历史,但一支号子、一条绳,逆水行舟、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纤夫”精神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遭受过太多的磨难,在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伟大的中华民族闯过了一道道险滩急流,才拥有了今天的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有无数想不到的沟沟坎坎,越是这样的关键时刻,越是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越是需要弘扬新时代的纤夫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09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