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四讲:大运河文化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
2022年09月13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四讲:大运河文化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四讲:大运河文化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14讲

大运河文化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这样写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千百年来,在对运河的使用、维护和整治中,人们对运河的认识也不断更新,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北煤南运、防洪灌溉。可以说,大运河在时代的变换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大运河文化,在生生不息、传承不止的同时,更被时代赋予诸多新的意义,正在不断掀开新的篇章。

大运河,在新的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大运河2000多年的沧桑,或许只是短暂一瞬,但正是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大运河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如今,每年约有十万多艘船舶,常年在大运河繁忙的河道上航行。在富庶的江南,这条大河还是构成中国“北煤南运”、长江三角洲物流与外向型经济的运输大通道,仅仅京杭运河江苏段的年运输量,就高达5亿吨,相当于14条京沪高速公路,或21条京沪铁路的满载运输量。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大的水利项目之 南水北调,其中的东线,也正是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线路作为输水通道展开施工,这再次彰显了中国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

南水北调工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黄河水利主管部门向毛泽东提出了用长江水补充黄河水,以缓解黄河流域、海河流域缺水局面的引江济黄设想。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在听取相关汇报后,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此后,南水北调工程就开始列入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在经历了50多年的勘察论证,比较了50多种规划方案之后,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计划用50年时间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过45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2亿人。在2021年5月14日召开的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感慨道:“毛主席这个伟大而浪漫的畅想,是有科学根据的。建设新中国的奠基工程中,水利占重要位置,治国先治水。”

大运河文化,在新的时代将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大运河是世代中国人的作品,也见证中国世代的变迁,更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深厚情感。在唐代,运河旁的扬州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马可波罗游记》也曾感叹元朝时期大运河的繁盛:“第三日晚上便抵达新洲码头(今山东济宁),城的南端有一条很深的大河经过,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大运河依旧波光闪耀,依然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着更多的运河文化不断活起来、“火”起来,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大运河,必将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11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