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向世界彰显中国之理
2022年09月22日
向世界彰显中国之理
向世界彰显中国之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努力建设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承担起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学术使命,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论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增加中国之理的历史底蕴

立足新时代,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总结和升华中国之理,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改革开放史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是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阶段。这一历史阶段蕴含着创造中国奇迹的深刻道理,也提供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把中国改革开放史作为研究重点,争相解释中国。这些研究在英语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人就是通过它们认知中国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但是,因为资料、语言、立场等原因,国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难免有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等问题。甚至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故意放大国内少数人的抱怨之声,借机大做文章,否定改革开放,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妖魔化中国。

中国学术要占据改革开放研究的制高点。对改革开放的研究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研究力度,用原创且具有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建立对改革开放史的权威解释权,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解释力,提升中国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对话能力,对质疑和歪曲改革开放的错误观点进行批评和纠正。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对生动实践的学术研究,增加中国之理的现实深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之理的实践价值已经在现实中充分体现,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更全面的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实践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否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是学界的责任。

中国学者和学术界是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这一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释。社会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多维的层面,既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宏观层面的实践,也包括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各环节的中观实践和微观实践。宣传报道式的介绍可以让人们了解实践的概况,但不能揭示实践背后隐含的深刻道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生动实践深耕细究,探寻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共进同行的过程,才能发现实践背后的内在逻辑,总结基本规律,为中国“富起来”和“强起来”提供具体支撑。

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凝聚各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夯实中国之理的认同基础

中国之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能回答中国之问,也能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新时代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休戚与共。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然阴魂不散,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风险与挑战。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中国用自己的探索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进行研究阐释。

一是深入挖掘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一般意义。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道路是独特的,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但又具有普遍意义,兼顾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包含着对人类更美好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期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中国问题,深入研究中国道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中国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是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价值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天下情怀和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胸襟气魄。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持反对甚至破坏的态度,煽动对中国的不满情绪。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积极回应挑战,加强学术研究,充分揭示这一思想在利益关怀和价值关怀上的巨大超越性,批判零和博弈理论和民粹主义思潮等错误观点,消除世界对中国的偏见。

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类文明新形态”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学界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解读好中国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更好地凝聚世界共识。

作者:郭  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9月22日第7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