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二十二讲:长征文化是一种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
2022年09月23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二十二讲:长征文化是一种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二十二讲:长征文化是一种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22讲

长征文化是一种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要想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圈,必须尽快渡过天险大渡河。 

当时,从中央红军所在的泸沽到大渡河,中间隔着大凉山地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另一条是小路,从泸沽过冕宁,经大桥镇、拖乌,穿过冕宁西北的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彝族区的小路被视为“畏途”,汉人军队要想通过这一地区很难。 

为正确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朱德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红军宗旨,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彝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军,准备借道彝民区,抢先渡过大渡河。

萧华向小叶丹的四叔说明红军与国民党军不同,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不是打彝胞,而是借路北上。根据彝人重义气的特点,告知刘伯承率领大批人马也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很快,红军就得到回话,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刘伯承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决定亲自去举行结盟仪式。

结盟地点定在袁居海子边。刘伯承到达后,小叶丹和另外几位彝族首领立刻上前,准备叩头行礼。刘伯承将他扶起,以诚恳的态度重申红军来意,表示将来红军打败反动派以后,一定帮助彝族人民消除一切外来的欺压,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

5月22日,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按照彝族礼仪,人们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却没有找到酒。刘伯承说只要兄弟有诚意,就以水代酒。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刘伯承和小叶丹来到海子边庄重跪下,面前摆两碗滴过鸡血的水碗。刘伯承高高端起了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把鸡血水一饮而尽。小叶丹也端起碗起誓说:“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也一饮而尽。

当天晚上,刘伯承请小叶丹叔侄到红军宿营地大桥镇赴晚宴,请他们开怀畅饮。饭后,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路,引导红军进入彝民区,直到走出沽基家支地盘,才与刘伯承依依惜别。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红军走后,国民党追究小叶丹罪责,捉拿小叶丹,强逼果基家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彝家红军旗。他将旗帜随身携带,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时把旗交给刘伯承!”

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倮伍伍加嫫是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彝家妇女。她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取出彝家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后来,这面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共产党也信守当初向彝族同胞许下的民族自治的承诺。1952年,凉山成立彝族自治区,1955年,改成自治州。

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使得封闭的凉山彝区向外界敞开了大门。从此中国其他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得以进入,并与彝族本土文化形成互补。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它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对于彝族儿女来说,它将古老文明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从彝海沿着步道往上走,小广场正对着彝海结盟纪念碑。纪念碑旁边有一个用铁栅栏围住的草坪,这里是刘伯承元帅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举行结盟仪式的地方;草坪上有3块石头,这3块石头是结盟石,据说刘伯承、小叶丹等人当年正是坐在这几块石头上谈话的,几块石头见证了这段动人的历史。石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86年历经风雨仍固守于此,守着86年前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誓言。

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1985年,这里兴建了“彝海结盟纪念碑”,碑座背面用彝、汉、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有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落款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这是红军第一次经过单家集时,军民鱼水情的见证,为民族团结留下一段佳话。”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长征路上,红军曾经三过单家集。最早一次是1935年8月15日,程子华、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初到单家集,遇到的是一幅“跑红军”的场景。

‘跑红军’就是因为害怕,躲起来。那年月老百姓常受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征粮逼款,一听说军队来就跑的跑、藏的藏。”单云说。为了不扰民,红二十五军晚上进村不敲门不进院,战士们就睡在街道边、屋檐下。“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为了争取回族群众信任,吴焕先政委在动员大会上宣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如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等。红二十五军的言行,让老百姓打开了自家大门。休整期间,红军战士不仅把驻地院子和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助老百姓挑水、扫院,军医们也给群众送药治病,当地群众盛赞红军是“仁义之师”。

后来,吴焕先、程子华带人抬着“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和6只肥羊、6个大元宝等礼品,拜访当地清真寺。回族群众也按民族礼节宴请红军,并赶着一群染成红色的肥羊到军部回访。

红二十五军离开时,老百姓在街旁设置了香案茶桌,摆上点心,为红军送行、带路。

“红军又来了!”一个多月后的10月5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单家集时,因为红二十五军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毛泽东夜宿单家集当晚,与回族阿匐马德海坐在炕头彻夜长谈。毛泽东讲解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党的民族政策、抗日主张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对方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两人相谈甚欢。这就是著名“单家集夜话”。第二天凌晨,毛泽东率领红军部队提前离开了单家集。在红军部队离开半小时后,国民党的飞机就在这儿投下7颗炸弹,其中2颗落在毛主席住的院子水井里,但没有爆炸,还有几颗落在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前,当场炸飞了一株果树,炸死了院里的两头小毛驴。至今,清真寺北厢房仍留存20多处炸弹穿洞的痕迹。如今,农家小院的土坯房作为毛主席住宿旧址被保存下来。门板上,当年国民党飞机投下炸弹所留的大小弹孔清晰可见。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单家集群众第一次自发捐款3万余元,修建了民族团结纪念碑。200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单家集人民第二次捐款集资,21户农民举家搬迁让出地方,新建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和以汉、阿拉伯两种文字铭刻着“人民救星伟大领袖”的纪念碑。

碑记: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当地群众盛情接待。应穆斯林之邀,毛主席参观了陕义堂清真寺,与执坊阿匐促膝交谈,阐明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习俗,倡导民族团结,对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次日拂晓,部队开拔,攀越六盘峰巅,国民党闻讯派飞机轰炸村庄,殃及群众。之前“仁义之师”红25军到此,向穆斯林赠送“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匾,之后,红一军团西征,在该地成立“中共静宁县委静宁县苏维埃政府”。红军三过单家集,播下革命火种,谱写民族团结史歌,军民鱼水,流芳百世,长征精神,光照后人。恰逢红军长征70周年,单家集人沐浴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抚今追昔,鸿恩难忘。为缅怀红军丰功伟绩,激励子孙后代团结奋进,自发集资,树碑纪念。

1936年5月初,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在中甸(今香格里拉)士旺、福格、吾竹一带短期休整,为进入藏区做准备。在中甸的19天时间里,红二、红六军团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深得藏族群众及广大僧侣的理解、爱戴和拥护,在红军中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对各部队做了以下规定:“一、我军人员一律露宿街头,不住民房,不进经堂,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二、不进寺庙,不侵犯僧侣利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三、公买公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四、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五、上街刷写保护藏胞的标语。”

中甸县城外的归化寺(今松赞林寺)是云南最大的喇嘛寺,由八大老僧执掌,控制着中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红军入城后,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归化寺僧人紧闭寺门,不与红军见面。贺龙总指挥即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康分会主席的名义,张贴布告,向藏族同胞宣示红军宗旨,说明红军来意:“本军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民谋利益之目的……军行所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天,归化寺派喇嘛夏那古瓦与红军谈判,贺龙亲自出门迎接,热情接待,并向夏那古瓦解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说明红军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喇嘛寺和僧侣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了喇嘛对红军的疑虑。贺龙还以自己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请夏那古瓦转交给八大老僧。5月1日,归化寺派夏那古瓦率藏胞捧着哈达,背着青裸酒,牵着牛羊,驮着酥油糌杷来慰问红军。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首长热情接待,并向他们回赠了礼物。第二天,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应邀前往归化寺拜访,并赠送了一块书写着“兴盛番族”的锦幢和丰厚的礼物。历经80多年岁月洗礼,锦幢至今仍然光彩夺目。

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幅写有“兴盛番族”4个大字的红色锦幢。这幅锦幢长2.85米、宽0.64米,“兴盛番族”4个字每个字0.4米见方,锦幢的右端竖书“中甸归化寺存”,左下角竖书“贺龙”。这一锦幢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云南藏族同胞的一段情谊。

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里,有一首格达活佛的诗:

啊,红军,红军!

藏族人民的亲人,

为了祖国的统一,

你们历尽艰辛,

踏上了征程,

愿佛主保佑你们,

盼你们早日归回。

归化寺,即今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市北5公里处的噶丹•松赞林寺。寺院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为康熙皇帝所敕建的藏族聚居区十三林之一,也是藏族聚居区格鲁教派颇负盛名的大寺。因其外观布局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所以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清雍正时,赐汉语名“归化寺”。是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也是中甸的统治中心。当年的归化寺可以说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金碧辉煌的鎏金铜瓦、宽敞恢宏的大殿以及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显现着佛法的精深与宏大。同时,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时期的8尊包金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遗憾的是,这座在云南很有影响的大寺毁于“文革”,殿堂损毁,许多珍贵的文物也不知去向……

当年,松赞林寺八大老僧积极为红军筹办给养。5月3日,松赞林寺打开3个仓库,将2000多斗青裸(6万余斤)以及牦牛肉、红糖、粉丝等食物售予红军,部队一一计价支付现金。同时,当地一些做买卖的商户也积极为红军筹粮奔忙。红军先后在中甸筹粮10多万斤,为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准备了充足物资。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日月广场北侧,是为纪念1936年红军长征时抢渡金沙江后进入迪庆所做的专题博物馆。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进入黔西,在大定、毕节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政权。2月底,两军团进入乌蒙山区。3月底,两军团终于从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乌蒙山回旋战,书写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著名战役。3个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在保安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会晤时,曾十分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贺龙敲石鼓,红旗漫天舞,天兵飞渡金沙江,笑话当年元世祖。纳西穷人见太阳,从此不怕木王府。龙云队伍遇红军,夹尾逃窜像灰鼠。纳西人跟着闹革命走,要掌江山自做主。”这是流传在丽江石鼓镇的一首歌谣。红军从石鼓渡过金沙江后,红六军团团长萧克赋诗一首:“盘江三月燧烽飏,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不合脚的靴子,它是彩虹我也不要;感情不和的伴侣,她是天仙我也不要。奔腾的雅砻江怎能倒流,离弦的飞箭绝不会回头。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心愿!心愿!长征到底!心愿!心愿!扎西德勒!"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红军长征博物馆内,有这样一首名为《心愿》的诗歌,是一位藏族战士在1936年写下的。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杨雪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22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