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乡村振兴 文化引领 产业赋能
2023年04月20日
乡村振兴 文化引领 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 文化引领 产业赋能

杨再荣用蜡刀在布面绘出凤凰、蝴蝶、蝙蝠等美好寓意的蜡染图案。

在崇义乡山歌活动暨白茶开园仪式现场,来自附近十里八乡的“村寨代言人”在拍摄视频。

杨信珠是杨成兰的二姐,返乡和妹妹一起做起了侗布。据杨信珠介绍,每天在工坊工作8小时,每月有4000元收入。

“天才妈妈 梦想工坊”,以侗布织染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使命,带动当地300多名妇女一起从事织布染布,平均每人每月实现增收1500余元。

住在由闲置房屋改造的精品民宿,可以一览大利侗寨全景。

榕江非遗艺术中心通过订单式生产文创产品,解决当地400余名非遗技艺手艺人的就业。

榕江县民族歌舞团在当地古建筑两湖会馆为游客表演侗族多耶歌。两湖会馆不仅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展示空间,还成为学生校外活动基地,以及举办研学、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榕江县民族歌舞团紧抓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时机遇,即便在过去3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每年演出也可以达到150场。

村民杨显明每天都会拿出侗族房屋模型,义务给游客讲解榫卯结构知识。

今年69岁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官美在古楼中带领小学生们练习侗族大歌,背后的墙上挂满侗族大歌获得的各项荣誉。

在广告行业打拼多年的韩永坤怎么也没想到,原本只是在贵州开发文创产品,却机缘巧合扎根在大山里搞起了农业生产,由此带来的多种产业延伸发展,更是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想到这些,他不禁感慨,虽然这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不过当初的选择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也是必然。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走访的韩永坤被当地的苗族蜡染、侗族蓝染等技艺深深吸引。蜡刀蘸熔蜡绘花后以蓝靛浸染,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龙、鸟、蝴蝶等纹样的组合代表着丰收、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如此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与设计语言,一下子点燃了韩永坤在当地开发文创产品的热情。于是,他与朋友们将榕江县城200年历史的两湖会馆进行了修缮,修建成为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两湖会馆非遗文创中心,展览展示非遗技艺与非遗文创产品。

很快,韩永坤便发现蜡染、蓝染等技艺,需要大量蓝靛染膏,而蓝靛染膏所需要的原材料则是板蓝根。为了扩大蓝靛染膏的生产、供应,大面积种植板蓝根势在必行。为此,韩永坤投资成立了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找农户谈合作种植,找专家提供技术改良品种,把自己扎在贵州的大山里。规模化的种植很快有了起色,古法制靛基地也迅速投入生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产品销售、废料处理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都是韩永坤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经过与合作伙伴不断努力摸索,问题迎刃而解。板蓝根是重要的制药原料,不仅可以生产染膏,还可以销售给制药企业,甚至被加工成特殊口味的啤酒;加工后的板蓝根废料还可以作为生产鸡饲料的原料而再次回收利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榕江县板蓝根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古法制靛基地实现年总产值7000余万元,带动建立1个蓝染扶贫车间、2所传统印染织布坊、1个在地设计工作室和1个非遗艺术中心。

曾经是一名贫困户的杨再蓉,凭着家里祖祖辈辈传下的手艺,担任蓝染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带领村民用自己的手艺改变生活。“现在身边的姐妹们不用再去外地打工了,大家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方便照顾老人、小孩,生活越来越好了。”苗族蜡染刺绣州级传承人杨再蓉兴奋地说。

几年来,榕江县打通了蓝染全产业链,开创出一条传统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蔚蓝已来”贵州省蓝染文化交流活动、“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贵州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等活动的相继举办,推动了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榕江模式”的形成。现在的榕江非遗艺术中心与两湖会馆非遗文创中心已成为各兄弟省市考察团以及研学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事实证明,以文化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农产品种植的第一产业与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拉动当地经济,从而促进了非遗保护与创新,进一步发展了文化旅游产业。不同产业的结合,各行业产生连接,才能创造更多可能。”韩永坤说,“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推动乡村发展,消除城乡差距,通过外来人才、返乡青年与本地村民形成接力三部曲,实实在在地做产业,达到多方受益的共赢结果。”

杨成兰是榕江县丰登侗寨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她创立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天才妈妈 梦想工坊”,以侗布织染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使命,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的杨成兰,2021年被评为贵州省级脱贫攻坚优秀先进个人。“天然的材质要坚持,传统的工艺也要继续传承,希望通过‘非遗+生活美学’为理念的产品,让更多人认识传统侗布织染技艺,了解侗寨里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杨成兰说。

从丰登侗寨出发,在山路上驱车3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利侗寨被山水环绕,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寨中的古民居、古粮仓、鼓楼、花桥、古戏楼等古建筑将悠远弥长的历史痕迹凝固在这幅深山里的村落画卷中。在“90后”贵阳小伙张十八心里,大利侗寨是“贵州最美的寨子,没有之一”。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欣赏大利侗寨的美,他将寨中的闲置空房改造为精品民宿。短短几年时间,张十八的民宿从一家变成了三家。“井上见·大利侗寨”民宿位于村口的古井之上,因地势较高,站在房间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子。“客人在民宿里面的感受,和他们行走在村寨里的感受是一致的。我们在民宿的增改建中,既保留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又为客人提供现代化的居住设施,在古老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张十八说,“民宿的员工都是村民,每天上午,员工会化身为向导,带领客人探索村寨,聆听优美的侗族大歌,沉浸体验这里的古建筑与传统手工艺。”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要传得开、叫得响。近年来,榕江县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闯出一条新媒体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榕江县吸引了北京家乡来客、贵州山呷呷集团、广西千衣文化、贵州大灰狼创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0余家新媒体企业入驻,将非遗传承人、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村干部等群体培养成为“村寨代言人”,打造“乡乡有网络达人直播服务中心、村村有新媒体直播团队、寨寨有村寨代言人”的新媒体人才体系。目前,已开展新媒体人才线上线下培训400余次,培训3.4万余人次,开展直播带货超4000次,培育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2200余个,带动8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张帆帆曾经是一名幼教老师,如今的新身份是玩转各种社交媒体的“新媒体专班”网红小主播,她说:“乡村振兴不能缺少新媒体助力,我们要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讲好我们自己的乡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贵州丰富的多民族文化。”

据统计,榕江县民宿经营主体43家,星级酒店2家,旅游行业从业者9991人。202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28亿元,共接待游客500.02万人次。非遗工坊就业人数1000人。文创产品销售200余万元。

记者   卢  旭   文/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4月20日第4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