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窑”考古发掘工作纪实
.jpg)
元和塘古窑遗址专家咨询会现场
.jpg)
专家参观元和塘古窑遗址考研现场
古老中国的面貌,正是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被描摹得越来越清晰可感。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平江官窑”所在地,一直在窑业考古领域悬而未决。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苦苦寻觅多年未果,终于在今年3月2日举行的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重要消息,元和塘古窑遗址被确认为南宋“平江窑”所在地。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窑业考古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近年来,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要求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发掘重要遗址的价值内涵,以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内涵,奋力书写出苏州考古发掘工作的新时代答卷。
专家确认平江官窑
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江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手工业发达,历史上既是陶瓷器生产中心,也是陶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作为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高档制陶官窑,江苏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足以证明南宋时期苏州的制陶水平已经非常高超。有专家表示即便放眼全国,类似元和塘古窑遗址群这样规模的宋代高档陶器窑址也相当罕见。
在3月2日举行的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沈岳明等20余位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确认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南宋平江窑所在地,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元和塘古窑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元和塘两侧,从2016年至2022年,历经4次考古发掘。其中,2020年10月在基建考古时发现并进行整体性原址保护,目前已进入第四发掘阶段。元和塘古窑址被认为是苏州已发现的古窑遗存中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面积最广、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窑业遗存,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
2021年、202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古窑址区连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为2918平方米,发现窑炉、晾坯区、沉淀池、墙址、房址、道路、水井、沟、灰坑、窑头屋等遗迹99个,发现金砖、陶罐、陶灯等文物225件。元和塘古窑址群出土部分陶片上点缀的龙纹、凤纹、云雷纹、缠枝花卉纹、梅花乳丁纹等纹饰,具有明显的青铜器风格与宋代风格。这些过去未发现过的器物,与文献记载的南宋在平江府烧造的礼器、祭器在形制上十分接近。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除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外,烧制高档陶器的平江窑举足轻重。南宋时期的平江府即今天的苏州,此前,“平江官窑”所在地之谜是窑业考古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据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所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赵构举行了一次郊祭,祭祀所用的一批陶瓷器,是依据内府提供的《宣和博古图》交由“平江府烧变”。
“种种证据表明,元和塘古窑遗址就是‘平江官窑’所在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分析认为,根据文献证据,元和塘古窑址出土陶器符合南宋《中兴礼书》关于“平江官窑”的论述,并且对照官方烧造礼器的图册——《宣和博古图》及《三礼图》,也能找到对应的器物。专家讨论认为,这类器物的烧造地点就在元和塘古窑遗址,这类器物的烧造窑址即为南宋“平江窑”,这次平江窑的发现,对于研究苏州乃至全国的窑业发展及流通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场调研考古遗址
绘就规划保护蓝图
2022年2月26日,刚到苏州任上不久的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来到相城区调研,并专门考察了位于元和塘附近的陆慕老街项目。在元和塘古窑址考古现场,他详细察看了现场考古地层、发掘的文物。当他从考古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元和塘古窑遗址经发掘研究初步判断为南宋“平江窑”遗址后,当即叫停了陆慕老街项目,并强调元和塘是重要的文化廊道,要高度重视,按照“大遗址”的思路保护以古窑址为文化核的整片区,用精细化的态度修复街巷及滨水建筑。
在得到曹路宝的批示后,2月27日,苏州市委办就下达了专项任务交办单。而后7月9日,曹路宝就苏州市委办关于元和塘御窑遗址文化区项目的情况汇报再次作出批示。9月14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题调研相城区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加快推动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大遗址”的思路保护以古窑址为文化核的整片区,维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今年3月,在得知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经专家论证最终一致确认为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所载的“平江官窑”后,曹路宝又非常关心地了解询问,平江窑的确切地址是否就在当时拟建陆慕老街项目的元和塘河边?得到肯定回复后,他再次强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的指示精神,加强对元和塘古窑遗址的整体保护规划。
“幸好曹书记当机立断,及时予以了叫停,不然这一重要历史遗存有可能就不复存在了。”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刘芳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到兴奋的同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担忧,“当时老街项目已经完成了所有规划、筹备工作,几乎就是万事俱备,就待开工了。”
有文物考古专家表示,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叫停,背后彰显的则是一方主官对历史文物保护无比坚定的决心和担当。以“大遗址”的思路保护,并非如“小遗址”保护——哪里有考古发现就保护哪里,而是扩大到古遗址周边区域,让周边商业街区开发为考古遗产让路,这对于当时已经箭在弦上、即将开发推进的陆慕老街项目,其损失可想而知。然而不计眼前得失、不争一时之利,排除万难也要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正是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智慧和格局所在。如果放在历史长河来看,历史将记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入推进发掘保护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2022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其中提出,加大对陆慕御窑、元和塘古窑遗址为代表的苏州窑业遗存研究,了解窑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产品贸易流通体系,揭示苏州地区以东山岭下窑遗址、陆慕御窑、元和塘古窑址为代表的重要窑业起源、烧造技术发展和贸易流通体系。
根据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要求,以及《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意见》安排,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下,相城区多次召集文体和旅游局、资源规划分局、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等进行专题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贯彻落实工作开展。深入推进遗址发掘保护,目前已初拟该区《2023年考古发掘计划》,中长期考古发掘计划也在同步研究中,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窑址周边环境以及整体风貌。此外,还进一步深化专业研究,目前,也已邀请数批次专家参观调研,探讨遗址保护以及发展方向。启动谋划遗址公园概念方案,初步谋划建设苏州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公园。《元和塘古窑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制定完善中,将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高标准谋划整片区规划,做优“大遗址”保护,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发挥公共空间的科研、教育、游憩功能,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苏州市和相城区相关部门将结合专家意见与建议,继续加强对元和塘古窑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为“平江官窑”的内涵提供更多线索。同时继续深入挖掘遗址的价值内涵,注重对遗址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阐释,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元和塘古窑遗址—陆慕古镇—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整体谋划,将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融相通。(王 炜)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4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