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重要讲话引发全区干部群众强烈反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勇担使命,讲好内蒙古地区黄河故事,推进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巴彦淖尔市的自然保护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林场、水利部门等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这里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三盛公引水枢纽从黄河自流引水完全实现灌排配套,使河套平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而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素有“塞外明珠”美誉。
“‘塞外粮仓’和‘塞外明珠’都是母亲河赐予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秦艳表示,“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内蒙古将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引领,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建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讲好内蒙古地区黄河故事等方面持续用力,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切实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沿黄流域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围绕推动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布局、高质量推进,先后组织编制了黄河几字弯风情带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文旅品牌、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实现有效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不断提升。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谋划,做足全域、全季、全业的文章,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惠民作用,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创造更多文旅融合的新看点和新亮点,奋力谱写新时代巴彦淖尔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乌海湖的建成是黄河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吴峰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巴彦淖尔市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工程建设篇章的强大动力,切实担负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
据了解,乌海市将依托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为基础,以文旅为核心,依托景区等核心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努力挖掘城市、乡村中的新兴资源,实现全资源整合,带动农文旅商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来到我们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让大家深受鼓舞。”乌拉特前旗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局长刘嘉耘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做好‘水’‘山色’‘农牧业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五篇生态文化旅游文章,继续打造乌梁素海旅游景区、莫尼山泉小镇、公田农庄和大中工业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点),不断完善深度文化游、生态游、体验游、康体游、研学游等要素,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旅游供给,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让天下游客爱上乌拉特前旗。”
准格尔旗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组织员工收听、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公司董事长李彦聪表示,将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目标,继续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黄河沿线精品文旅项目建设和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的黄河生态旅游线路,培育一批特色黄河民宿,打造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李彦聪说。
“2015年起,黄河谣从一片荒滩发展到工匠博物馆、报纸博物馆、昆虫博物馆三馆绽放。2023年,我们又建成了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黄河主题沉浸式展馆——黄河谣数字艺术馆,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宣传环保理念、传承红色精神。”包头黄河谣文化园副总经理白丽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有信心将黄河谣建设成为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群落,为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长张浩如表示,近年来,呼和浩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示精神,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向群众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作品,大力促进城乡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推出的“鸿雁悦读”计划,建立了遍布城乡的鸿雁书房,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时间成本。通过这项服务,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党的方针政策读物,获取有关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读物,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读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创新中心主任韩冬说:“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下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积极推动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引领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引导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内蒙古的各个角落。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镇斯日古楞嘎查党员中心户孟根其其格说:“过去牧区对于文化的汲取是封闭的,如今家家户户不缺书籍,精神文化生活日渐富足,在党的关怀下,我们随处可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滋养,牧区的牧民已经转变为适应新要求的新时代牧民。”
阿勒得尔图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