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种可能
2023年06月15日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种可能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种可能

6月6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专题论坛”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论坛围绕“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保护与科技”“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从文物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化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标识及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等角度,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要求与思考。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郭青林分享了敦煌石窟保护利用与管理、价值挖掘、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文物“活”起来等方面的系统化工作。郭青林认为,文物工作中“保护是主线、管理是关键、价值研究是基础、利用是路径、文物活起来是导向”。

长城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保护管理工作既面临复杂性,又具有示范引领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于冰分享了近年来国家层面、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等在长城保护制度整体化建设、业务协调与研究机构建设、重大行动组织实施、技术应用的积极探索与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于冰结合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议以组织实施长城考古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开展多学科和新技术应用探索,引领长城价值研究挖掘、保护管理、活化利用一体化实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表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以合作示范基地、科创中心建设、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等契机,与各家单位强强联合,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70多年的文物保护历程见证了科技进步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推动和引领作用,文物科技使我们的工作更贴近生活、参与生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富龙分享了遥感技术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中的探索与应用前景思考。他表示,遥感技术作为科技手段,可以借助其开展文物认知、价值挖掘、监测、防灾减灾、展示利用等研究,助力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赵云介绍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她提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核心是围绕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变化开展的长期跟踪记录和总结分析,监测技术本身是手段,需以行业保护管理需求、社会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风险量化评估、预警阈值等预防性保护研究,进一步完善遗产监测制度和规范体系,有效发挥多种监测技术的融合创新作用。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王玉伟指出,面对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遥感技术的应用强有力地助力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技术在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希望加强在文物考古与认知的应用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科学有效的监测,这是文物工作目前面临的难题也是相对薄弱环节,同时,十余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成果突出,特别对文化遗产防灾减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继续加强监测研究,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科学保护支撑作用。

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卢远征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为主题,建议以村民需求为主体、以传统文化基因延续为脉络、使自然与人文学科结合,开展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开展新兴产业与村落保护利用相结合的探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吴炎亮深入解读了革命文物概念和概况。他提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近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系列成就,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建议从夯实基础、挖掘价值、强化保护、展示手段、宣传传播、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系统化保护利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终身荣誉研究员黄克忠提出,希望文物工作能够为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胡  芳  通讯员  郭开凤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15日第8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