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场景更有生产力
2023年08月17日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场景更有生产力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场景更有生产力

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备受重视,数字化成为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不少乡村依托数字技术对传统村落、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同时,数字乡村博物馆、村庄主页等数字平台,使村史村志、文学艺术、文化名人、传统技艺等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场馆,让大众全方位了解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网红《乡约》节目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一直备受关注。搭载数字技术的快车,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开辟出新赛道。

数字技术在乡村 大有可为

截至2021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截至2022年8月,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地区……今年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简称《报告》)展示了我国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成效。可以说,对大部分农村来说,数字技术的硬件条件有了保障。

《报告》指出,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态势良好,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网络文化生活精彩纷呈,数字技术助推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2021年、2022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地方3亿元支持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1.4亿元支持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这些都为中西部脱贫县(团场)建设“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丰富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保障。

《报告》中的“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体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成果。该计划采用微综艺形式打造了《村里有个宝》《乡约》等品牌,发掘、培育了一批乡村新型文化人才,推介了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统计,2021年实施的“乡村网红”培育计划暨《村里有个宝》大型融媒体活动,共获得5323万次网友助力,“乡村网红”网络话题浏览量超5.7亿;2022年“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之《乡约》仅国家公共文化云单个平台的项目观看量就有近1000万。今年,发展中心围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将持续发掘培育“乡村网红”优秀人才、遴选建立“乡村网红培育计划示范点”、开展“汇文采”文化惠民行动计划、开展云上“乡村网红”专区建设等。

《报告》还提到,“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据悉,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村晚”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的线上参与数量超亿人次,受到各界关注。

总体来看,数字技术在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催生乡村文化新内容等方面优势明显,大有施展空间。

数字人才驻乡村 尚较匮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生活富裕了,精神充实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往往更足,对村庄发展更关切。数字技术赋能不仅能让村民个人受益,也能提升村子的治理水平。

《报告》明确,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利用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8%。此外, 2021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较上年增长10.9%,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乡村文化产业的支点更多、数字化程度更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乡村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态还较为初级,潜力有待挖掘。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商(包括直播)以及市场推介走上“云端”两方面,数字化传播方式很丰富,“出圈”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广袤的乡土和富集的资源来说,产品还较为单一,转化率不够高。根本问题还是人才的瓶颈。数字化的技术机制已经深入乡村,普及率持续提高,但从会用到善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的文旅内容生产尚未形成规模,通过数字技术将优质内容转化成有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业态,尚缺专业人才。

“数字技术赋能必须与当地人文结合,培养主动融入数字化的精神。”魏鹏举说,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为例,数字技术是手段,人文素养是基础,数字化需要根据当地民俗民情、价值观、生活方式予以针对性辅助,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

数字路径通乡村 重在落地

借助数字化,乡村文化实现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持续释放,要持续焕发生机,还需因地制宜,找准路径。

我国乡村类型丰富,有的位处城市周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拥有稀缺资源,产业基础雄厚;大量乡村位置相对偏远,既没有背靠中心城市的便利,也缺乏显著的产业支撑。对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发展路径,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有自己的思考:“我国许多乡村虽景色宜人,但难以到达。一般的文旅产业开发,硬件条件有限,对民族地区县乡一级更是如此。客观上来说,数字化对于这类乡村是重大机遇,能够有效降低时空成本,转被动为主动。”

数字化有助于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成优质文化资产,从这一角度,董杰认为有几种路径可供探索:一是文化消费领域,开发乡村主题文创;二是应用区块链电商,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走范围经济的路子;三是以数字化场景开发带动大众实地消费。最重要的是,数字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决策,更好地汇聚产学研等层面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资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改变“包打天下”的思维,让数字化高效赋能产业各个环节,并使其获得应有的价值肯定。

乡村本身是一个大平台,可以为特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供适配环境。魏鹏举认为,元宇宙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能够降低社交、物流等成本,将人才连接起来,使乡村成为新的创业就业平台,为振兴输入新的血液。(本报记者  王  彬)

湖南岳阳麻布村

数字乡村幸福多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干完农活,在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一体机上看演出、读新闻、学跳广场舞,用数字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种植,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还有机会学习动漫技术……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郭镇乡麻布村,村民赶上了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新潮流。

数字文化丰富乡村生活

麻布村所在的岳阳楼区于2021年启动了“公共数字文化进乡村”项目。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麻布村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设施管理全域化、文化服务终端智能化建设,购置了两台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一体机和一台数字化阅读机,实现了国家、省、市、区、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连通,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取得实效。

清晨,放置在麻布村村民服务大厅的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一体机前围着几位老人,他们正在一起看新闻。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村里很多老人学会了使用智慧一体机。它用途广泛,涵盖湖湘课堂、数图资源、戏曲精选、共享直播等九大功能板块,可以看演出、上党课、参与活动、学习知识、学跳广场舞,还能及时更新村民所需的生活常识、农业知识、文化服务等软件,方便村民随时查阅及个性化选择,实用性很强。数字化阅读机又与农家书屋馆藏系统相连接,能够提供线上图书查询借阅服务。

郭镇乡党委副书记刘洁说:“麻布村的老年人和孩子使用智能手机还没有那么普遍,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一体机和数字化阅读机等设备对他们很有帮助,比如春耕时如何科学种地等,这台机器都能科普。”

依托数字网络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文化资源,麻布村全面升级了道德讲堂、村民大舞台、农家书屋、儿童服务站等文化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进一步便利、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智慧农旅带动村民致富

在数字文化的视觉盛宴里,新奇的体验扩展了麻布村村民的眼界,一批注重数字化和科学技术的优质企业投资入驻,带动大批年轻村民融入农村电商、云上直播、乡村休闲旅游的创业大军,搭上了致富快车。

田园牧歌“自在·云梦泽”项目为麻布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该项目注重发展智慧数字农业,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旱涝保收、绿色有机。智能温室种植的芦笋通过电商物流远销深圳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

在采摘农业之外,该项目还通过举办研学活动、亲子活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走上了农业生产、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致富路,带动当地500余名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麻布村投资9800万元,流转土地2400多亩,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的推广,吸引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500余万元。

在麻布村村民服务大厅的门口还挂着一块“乡村振兴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牌子。据了解,该工作室坚持立足数字赋能发展经济,已开展多场政协委员参与的直播带货活动,拓展本地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今年4月开展的一场活动,1小时的线上销售就超过6万元。

动漫基地催生文化IP

在麻布村还有一件新鲜事,那就是小乡村拥有了动漫工作室,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前往一探究竟。

湖南源设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麻布村设立的工作室也是一个创业实践基地。工作人员每周定期在这里工作,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在各大网络平台对麻布山省级森林公园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举办了百合文旅节、油菜花节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旅游观光。

工作室每周还定期对麻布村的年轻村民进行培训,传授动漫设计、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技能,有效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还有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到这里实习,让工作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化人才实训平台。

浙江杭州梅林村

“智造”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王  彬

青山环抱,绿树掩映,距萧山国际机场10公里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沥水镇梅林村,乍看之下似乎与其他江南村落并无差异,但一走近,就会被其“智慧”俘获,直观感受到其与众不同之处。

在这里,未来感的体现是科技感

“梅林村有什么好玩的?有哪些特产啊?”从上海来的游客宋女士的发问很快得到了解答。不过,提供服务的是“沥小二”。通过扫描小小的二维码,宋女士如愿找到了目的地,购得好物。

在梅林村,科技并不是冷冰冰的设施和数据,而是绘就诗意的“画笔”。梅林村二十余年如一日,一体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建设,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

在村容村貌方面,梅林村通过“庭院革命”“围墙革命”,整体打造美丽农居,与美丽村道、池塘等合为一体,形成怡人的“一步一景”。在数字基建方面,加快农村光纤通信网、5G移动互联网建设,推进视频监控设施、数字感知设备、智能杆件等智能设备布点安装。两相结合,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体验美好乡村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梅林村基于萧山区城市大脑建设成果,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让未来感体现在科技感中,让科技带来的便利渗透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科技感的核心是幸福感

梅林村数字技术应用最见效的“美好生活中心”,是必打卡之地。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乡村“未来居”展厅集聚于此,是村民美好精神文化体验的“根据地”,也是“数智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此,通过“沥家园”移动客户端,梅林村集成了20余种生活服务场景,如“数字文化”让村民在家即可体验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家头条”让村民随时可览最新资讯;“文E家”提供各类公益课、文化活动。此外,还有“智慧跑道”“幸福食堂”“智慧庭院”等服务,满足群众多元的生活需求。

据梅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数字文旅方面的场景渐趋成熟,已形成数字文化馆分馆、文旅红·云集市、美丽乡村形象有声墙等,供村民和游客选择。

在实行一网通办,持续优化文化教育应用场景的同时,梅林村还十分注重提升农民数字化的素养,帮助村民更好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来,让大家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是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特别丰富。更重要的是,跟得上时代步伐,幸福感不比城里差!”村民的普遍反馈最能说明数字化带来的美好变化。

在这里,幸福感的保障是规范感

梅林村的高度数字化可感可触,村民对各类新名词、新空间都不陌生,不断攀高的参与度则是数字化“规矩”引领而成。

梅林村打造的“大邻里中心”,在“民呼我为”板块实现村民全程线上监管村务、实时反馈问题;“公益+”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我刚报修了村里文化中心的听书设备,半小时就有维修者接单了,居然是隔条街的邻居。这样,我俩都获得了积分。”村民魏星自豪地说。

深度探索积分制,正是梅林村撬动基层治理的妙方。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平安巡防等活动即可获得“沥家园”积分,帮助邻里也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能应用到物品兑换、评优评先、信贷优惠、生活服务等场景,发挥着很好的激励作用。

据了解,目前,梅林村共有注册用户1044人,实现全覆盖,发放社会治理积分1676万分,村民使用积分1013万分,为推进数字治理奠定了扎实的用户基底。“我们将线上应用与村规村约挂钩,规范化管理,让乡村振兴效益最大化,得到了村民的支持。接下来,我们还要提供更多、更精准的数字化服务,让成果为大家共享,建设共富乡村。”梅林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用数字技术留住乡愁

本报记者  刘源隆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作,截至2023年,先后有6批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中,数字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2018年10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数字博物馆设有电脑端和手机端,打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网站可以看到村落、专题、特展、活动、文创等7个栏目。

每个村落单馆涵盖全景展示、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物产、旅游导览七大板块内容,以全景漫游、三维实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视性于一体。“我们过去看到的博物馆都是实景,数字博物馆则是在线上通过虚拟空间看到一些实物,包括生活的场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介绍,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正在陆续将资料录入数字博物馆,目前已上线近1000个村落。

在数字博物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安徽省西递村古建筑上的木雕、石雕纤毫毕见,还可以看到陕西省袁家村保宁寺里香火缭绕、烟气袅袅。在这些清晰绚丽的场景背后需要大量的调研和采集工作。数字博物馆必须对传统村落中的场景如实呈现,这就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环境、历史、人文进行深入研究后,以互动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

据了解,在启动阶段,住建部门和数字博物馆项目承建方会预先制定出建馆策划方案及实施计划,并争取当地村委会及群众支持,然后充分走访住建、文博、档案、史志办等机构,查阅调取现存的档案资料,还需要走村串户,进一步补齐乡村原始档案缺失的部分。在验收阶段,住建部门会依据建馆技术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一张图片、每一段音视频、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标点严格把关,确保提交的资料完整、准确、优质。

数字化手段对于留存乡愁记忆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利用GIS、虚拟现实技术、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等,以音频、图文、三维实景模型等形式,建设传统村落展示与体验中心,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王凯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目前采用的全景拍摄和三维扫描技术,不仅能记录村庄的风貌和形态,还可以进入每一栋房子,记录老百姓完整的生活。他希望通过数字赋能,让大众随时随地感受到村落的四时之美,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修为,从而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过去传统的手法是画画、拍照,如今,我们则力图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留下这份记忆。”湖南怀化市指北针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负责人杨乘骅说,公司承接过2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哪怕有一天传统村落消失了,后人打开网络,也能直观感受古人的建筑智慧。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耕文明,向世界宣讲中国传统村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江苏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卢勇评价:“这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我国多个地区的数千个传统村落建档,用数字技术留住乡愁,进一步推进了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有效性保护。”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8月17日第4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