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暑期文化消费:市场很火热 观察需冷静
2023年09月18日
暑期文化消费:市场很火热 观察需冷静
暑期文化消费:市场很火热 观察需冷静

题材类型丰富的优质影片接连上映,剧院、剧场人气攀升,话剧、儿童剧掀起观演热潮,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带动吃住行购游收入增长,沉浸式新业态、新场景跑出加速度,各地惠民文化消费季花样多多……今年暑期,文化市场持续火爆,“文化+”衣食住行等综合消费不断释放新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活跃。实际上,大众消费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消费者对心灵寄托、情感链接的渴望,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以文化为引领、文化高度浸润的多元复合场景,最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很快,又将迎来中秋节和国庆节长达8天的“大黄金周”,下半年的文旅市场也将进入新一轮热潮。因此,如何延续市场热度成为当前业界思考和探讨的焦点。本版通过对今年暑期各地促进文化消费举措、电影市场、演出市场整体发展情况、沉浸式剧本娱乐消费新趋势等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以高水平供给对接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经验和路径。

暑期持续发力 紧抓消费潜力释放窗口期

2023鄂温克草原音乐节  高 婷 摄

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是贯穿全年的课题,暑期则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窗口期。为进一步加快消费回补,各地纷纷结合暑期消费特点,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场景、新举措,湖北、河南等地已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发放专项文旅消费券;重庆、长沙、广州等地开展夜间经济等活动,释放消费活力,优化服务能力,为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奠定坚实基础。

丰富优质产品供给 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品牌在推动暑期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今年,围绕暑期消费热点,北京搭建了一系列大戏好戏展示平台,激发了大量观演消费。数据统计显示,今年暑期,北京市166个演出场馆推出了820台剧目4600余场类型多样、丰富精彩的演出活动,向观众展示了首都的文化风貌。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北京市还出台了多项文化惠民政策,持续助力文化消费。暑假期间,北京市鼓励各类文艺院团、演出场所实行低票价政策,开展戏剧沙龙、名师讲座、沉浸体验等活动,首都剧场等演出场馆推出学生半价票。

在文化惠民方面,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更是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暑期生活。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费季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间段,抓住暑期等文化消费关键时间节点,面向青年、亲子家庭、大学生等重点人群,有重点地组织演唱会、露营、电竞等相关主题活动,释放文化消费新引力。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费季还联合城市探索运营服务平台“通城记”推出了“城市宝藏”新功能,以打卡集章的形式串联起百余家优质商户,为广大市民打造“京”彩十足的全城寻宝之旅。活动期间,集齐所有印章即可获得入场券、优惠券等丰厚奖励。“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费季联动千企万店搭建了以20余项主体活动为引领、300余项精品市场活动为协同的活动体系,双线拓展演艺、书香、文创、酷玩、艺术、娱游六大领域,集聚重点亮点活动。”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暑期档演出市场供需两旺 政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暑期是演出市场的传统旺季。灯塔专业版《2023年暑期档演出市场数据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23暑期档(7月1日至8月31日)观演3256.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6.70%,演出票房收入10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2.41%。

今年暑期档呈现供需两旺的市场表现。《报告》显示,2023年暑期档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02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各类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项目丰富了演出市场消费的内容供给,演出市场的火热也推动了线下社交的发展。《报告》指出,大型演出的结伴观演意愿增强,剧场和演唱会等大型演出,超过50%的用户选择结伴观演,高于单人购票的比例。这也反映出在大型演出活动中,共享体验和集体参与的重要性。

演出市场快速恢复发展,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大量增加,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个别演出活动中出现了炒票倒票、非理性追星、不文明观演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演出市场,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从审批管理、票务管理、演出现场管理、加大违法打击力度、引导文明观演和强化信用监督等方面,对观众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大型演出活动门票销售比例,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对其余15%的门票,应当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通知》的发布,前台实名管理,后台依法打击将成为大型演出活动的新常态。这不仅可以有力震慑“黄牛”,而且可以统筹市场繁荣的第一要务,与安全管理的头等大事,以大型演出活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张 婧)

剧本娱乐成暑期文化消费新宠

沉浸式剧本娱乐市场火爆  暴风岛供图

今年暑假期间,玩“密室逃脱”“剧本杀”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作为文娱领域的新业态,剧本娱乐在内容和技术上不断自我拓展,持续探索与酒店、商场、影院等进行跨界合作,有效激发本地消费,打造了文化消费新业态。

体验消费热情高涨 优质内容颇受欢迎

惊人院创始人杨天意介绍,从剧本娱乐门店的角度来看,今年暑期剧本娱乐的消费特点是学生多、上班族明显减少。“目前的消费趋势是盒装店的客群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变成了高端玩家,质量不错的城市限定剧本作品是目前消费者更偏好的选择。不过今年暑期也有比较火热的盒装本,整体比拼的还是内容和创意。”杨天意说。

“从我们的经营情况来看,选择沉浸式剧场的玩家多于剧本娱乐的玩家,且消费热情和频率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消费热季的暑期,环球魔力门店沉浸式剧场周营业额达30万元/周,其中欢乐财富主题《困斗之兽》更是达到了19万元/周。整体来看,大众对体验消费的热情越来越高,且购买欲不止步于体验商品,更在于体验内容。”环球魔力创始人李咏表示。

李咏介绍,学生一定是暑期消费的主力人群,但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学生消费群体也只能说是主力之一。在环球魔力,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场景:两三个家庭组队一起体验《困斗之兽》,体验后父母和孩子一起总结复盘。如此看来,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和家庭游逐渐成为消费大趋势之一。

剧本娱乐朝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除了个人玩家和家庭游,团建、党建客户也是剧本娱乐的主力消费群。在整个暑期,环球魔力承接了30多家企业的团建、党建服务。“沉浸式消费群不局限于某个群体、某个年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进来,在其中找到了各自的欢乐与价值。”李咏说。

北京暴风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函夏根据门店的实际经营情况,总结了今年暑期剧本娱乐消费的几方面特点。一是市场回暖与消费信心增强。今年7月至8月,在暑期等节假日的加持下,消费人数不断上升。二是不同价格层次的主题回暖速度存在差异,同品牌下,单人消费200元的主题较400元的主题更受欢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他们愿意尝试新的娱乐体验,但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选项。三是创意独特和互动体验丰富的剧本内容更受欢迎。例如,以欢乐解压为主的《绝逗野马镇》《1/2酒吧系列故事》等场场爆满。四是团队用户增多。团建、聚会类需求增加,消费者希望能几十人共同体验一个剧本。探险主题《起源》、古风玄幻主题《寒鸦镇》等暑期场次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定制需求也在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求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体验。生日、纪念日、求婚,甚至婚礼定制的需求都大幅上升,消费者希望能用特殊的方式为这些日子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暴风岛从2018年起有独立的接待定制化需求的创意团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何函夏说。

剧本娱乐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多可能

剧本娱乐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创新体验、提升互动,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也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剧本娱乐可以根据不同主题、故事线打造不同的体验,从历史传统到科幻,从探案悬疑到欢乐轻松,参与者可以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解谜、互动,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多样性可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扩大文化市场的规模,推动文化消费多元化。”何函夏说。

杨天意认为,剧本娱乐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角色扮演元素,为参与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游戏中的剧情设定、角色扮演和推理解谜等环节,让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节。通过与游戏相关的文化解读、历史背景介绍等,消费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消费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今年暑期总会看到很多消费者带着行李箱来到环球魔力,了解之后才知道是去熊猫基地参观后就来体验的外地朋友。沉浸式体验在塑造城市文化、为年轻人提供线下社交场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也是其越来越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李咏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剧本娱乐的消费黏性、消费价格均较高,随着消费人群规模的扩大,行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该行业的从业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不断打造优质剧本内容、开拓创新跨界形式,将推动剧本娱乐成为本地文娱经济、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本报记者  张 婧)

暑期电影市场:新纪录与新动向

经过一段时期的波动、调整与冲刺,中国电影市场在今年暑期迎来显著增长,百余部影片上映,充分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从6月1日至8月31日,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206.19亿元,创同档期历史新高。业界人士分析,疫情之前人们的消费习惯、观影频率、社交诉求等,在暑期档集中恢复,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稳步走向复苏。

今年暑期档不仅有《消失的她》《封神》《孤注一掷》等头部影片,也有多部中小成本电影上映,覆盖了多元的题材、类型、风格。除了票房数据亮眼,影片的整体质量也比较令人满意。截至8月31日,《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影片的豆瓣评分都在7.5以上。

观察数据不难发现,传统类型片以及IP迷信的光环正在褪去。《蜘蛛侠:纵横宇宙》《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芭比》《扫毒3:人在天涯》等,在票房收入、话题热度等方面皆表现平平。作为暑期档为数不多的喜剧片,《超能一家人》拥有开心麻花出品的好出身和知名演员沈腾、马丽等助阵,然而其豆瓣评分仅为3.7,大量观众打出一星差评,票房表现也不尽人意。影评人彭加认为,仅依靠IP优势和同档期内类型独特、竞品缺位俘获观众,已经不太可能,不少类型片在今年暑期面临的境遇,很可能是未来传统类型片总体情况的“超前点映”。

毫无疑问,观众审视电影的眼光日益理性、敏锐和挑剔,那些深耕现实题材、切中社会议题、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电影,成为更多观众的消费选择。《孤注一掷》聚焦反诈主题,取材自多例真实的诈骗案件,揭露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骇人内幕,引发观众热议,有关部门还围绕片中情节开展反诈宣传,进一步推动电影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影片因而在短期内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八角笼中》以极大的诚意和平等尊重的视角,讲述底层人的困境与突围,“拳拳到肉”的生活质感和“生如野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练格斗,但每个人都能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所震撼。

除去引发强烈共鸣的现实题材佳作,暑期档观众的另一大热门选择是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长安三万里》赋予文学、文化以记录历史、沟通未来、坚于金石、指向永恒的分量,张扬起强烈的文化自信,在题材、风格等方面拓展了动画电影创作的可能性,票房也相当可观。《封神第一部》以新的角度改编、讲述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大胆地调整了主人公和叙事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开机前年轻演员紧张充实的全方位封闭集训,让这些新面孔甫一亮相就颇受欢迎。众多老戏骨加盟以及扎实精良的制作,使得《封神第一部》成为众多观众的热门之选。

观众“用脚投票”产生的数据往往极具说服力,从暑期档票房排名靠前的几部影片来看,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真理。此外,随着媒介环境、消费习惯的改变,宣发策略、观众口碑对影片票房成败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多样化的选择正让观众变得越来越缺乏耐心,留给电影奠定票房大局的窗口期有缩短趋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能迅速直捣黄龙,就难免折戟沉沙。

《孤注一掷》自点映开始,就在短视频平台维持着高热度,颇具网感的短视频内容准确对应着社会大众的普遍关切,在“下沉”市场打开局面,为其票房一路高歌夯实了深厚基础。而《封神第一部》的点映票房成绩并不抢眼,影片宣发也没能迅速找准感觉,上映初期排片量与《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等存在差距,甚至不及《超能一家人》,直到不少观众观影后自发在网络平台发声支持,大量“自来水”的涌入提升了影片口碑和票房。这一过程看似曲折漫长,实际上在影片上映的第3天,就已实现了票房收入较前日翻倍。相较之下,不少电影人认为,倘若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宜在互联网发酵的营销话题,《热烈》这样完成度很高、彰显动人情怀但不煽情、表达热爱执着但不自恋,同时又有实力派演员和流量小生助阵的优秀影片,本应卖一个更好的价钱。

内容提质、营销升级,观众用购票观影表达了对暑期档影片的认可和支持。当然,这个热闹的暑期档也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从票房收入来看,“最强暑期档”的称号实至名归,然而高票房与电影票涨价密切相关,今年暑期5.02亿的观影人次与2019年持平,并未见增长,培育院线电影的稳定受众、提高电影观众黏性,依然是推动中国电影长线发展所必须直面的课题。抛开观影人次,仅就票房收入而言,几部头部影片成为绝对主力,而多数影片表现一般甚至相当惨淡,恐怕连保本也非常困难。这表明,中国电影在总体上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较大的局部风险,稳步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领头羊,也需要均势。

从影片内容类型方面看,国产爱情片还是一如既往地难以令人满意,七夕前后上映的相关影片都未泛起什么水花,有的还获得不少差评,爱情这一契合大众情感公约数的主题,本不该如此。此外,暑期本是青少年儿童时间较为宽裕、课余活动较为丰富的时期,但此间上映的百余部影片中,适合他们的作品屈指可数,排片占比也很低。追求市场效益与完善内容供给结构之间如何平衡,依然是炎热夏天留下的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本报记者  罗  群)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9月18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