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之路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了!”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什么?为什么能成功申遗?中国旅游报记者近日走进普洱景迈山寻找答案。
人茶共生 文化厚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遗产区包括9个古村寨、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被两条河流和陡峭山谷包围,进出只有1条通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茶山”。
景迈山海拔1000米至1700多米,年平均气温21.2℃,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公元10至14世纪,景迈山世居民族的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并通过长期探索逐步认识到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林下茶种植技术。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编制”项目主持人陈耀华认为,林下茶种植技术是景迈山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茶种植传统的珍贵例证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景迈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爱茶护茶已经成为景迈山人的生活方式,茶树被景迈山人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和传承。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茶的传说。布朗族先祖帕岩冷率领部属在景迈山定居后种植茶树,临终前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
遵循先祖的遗训、延续社会治理体系,景迈山古茶林得以保存至今,且多达万亩,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突出普遍价值最高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在2022年9月的现场考察评估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现出的自然和谐、生态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社区和谐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启示和示范作用。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通过鲜活的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巩固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
接续奋斗 终有所成
2010年6月,启动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2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202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考察评估;今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之路走过了13个年头。
回忆申遗之路,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余剑明表示,新冠疫情差点耽误了申遗工作。
2022年9月6日至1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要委派菲律宾籍专家到景迈山现场考察评估遗产情况。“当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国外专家到景迈山现场考察存在较大风险。”余剑明表示,但此次考察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申遗成败。
“经过多方协调,我们制定了严密科学的方案,通过闭环运作方式,让国外专家顺利抵达景迈山,安全完成了考察评估工作。”余剑明说,最终评估结果令人满意。
这一评估结果的背后,倾注了国家文物局、云南省及当地政府的心血。
启动申遗以来,国家文物局领导15次前往现场指导,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20次开展一线调研,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定专人、派出团队驻扎景迈山参与具体工作。
为了保护古茶树,当地政府相继修订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针对古茶林保护的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
回忆往昔,村民们依然记得,曾经的古村寨低矮破旧。申遗工作启动后,按照《景迈山村庄规划》,当地政府部门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对村寨进行修葺,让当地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如今,徜徉在景迈山,古茶树枝繁叶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古村寨里干栏式结构的民居风貌依旧,处处升腾着烟火气,特色小广场等一应俱全,“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结构已然形成。
普洱市副市长胡剑荣表示,2019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约17亿元用于遗产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致力于一体推进景迈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景迈山模式。
合理利用 推动发展
申遗成功后,如何平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呢?
“要坚决防止资本无序进入,防止过度商业化,确保遗产的真实和完整。”胡剑荣表示,我们正谋划推动“茶+旅游”“茶+健康”等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茶为核心的系列产业集群,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景迈山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提升改造工程。改造提升后的茶林景观、乡土景观、茶文化、民族文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2022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4亿元。
“我们村共有9个自然村寨,目前有23家民宿400个左右的床位,每到采茶季和节假日基本住满。”景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赛乱介绍,景迈村属于傣族聚居村,有4个村寨在遗产区内,其中景迈大寨和糯干古寨比较知名。目前,村民从事旅游的收入占全年收入的30%左右。
“这里的人非常热情,带我游览了古茶林和村寨。村寨保护得挺好,还能免费游览古茶林。”从河南自驾到糯干古寨游玩的张先生说。
张先生口中可免费游览的古茶林正是景迈大寨古茶林。这是景迈村面积最大的一片古茶林,也是遗产区内唯一对外开放的古茶林。
为了应对申遗成功后旅游客流的增长,今年9月,《景迈山文化景观遗产区机动车通行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决定自10月5日开始,对车辆进行规范管理。
“所有游客须在惠民镇游客服务中心换乘旅游摆渡车进入遗产区。禁止旅游大巴进入遗产区,游客进入古茶林和古村寨内部,需通过步行方式游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副书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表示。
“遗产区内做减法,遗产区外做加法”,正在景迈山落地生根。
在遗产区外的惠民镇上,普洱茶加工仓储物流园区、茶马古窖等一批文旅项目正在有序建设。
“遗产区内保护好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外发展文旅产业,这样才能让景迈山保护和发展两不误。”张丕生表示,遗产区目前暂定每天最多接待3300人次。我们还将联合周边县区共同打造“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更好推动景迈山文化和旅游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提高保护管理系统性、规范性。推动有效利用,规范旅游发展,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制定遗产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核定公布游客承载量,严控开发建设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记者 徐 晓)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3年9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