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到2022年之间我国美术馆数量从337家增加到718家,年度参观人数从2914万人次增长到3589万人次,展览数量从4539次提高到7544次。与此同时,各地美术馆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专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不可否认,美术馆的数量仍然有限,真正高质量发展的美术馆比较少,有些美术馆的藏品单薄,与现代化的馆舍不匹配,在收藏和展示方面缺乏特色,研究和教育能力不足,发挥作用不充分。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山东青岛召开新时代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座谈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及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精神,旨在促进新时代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自身定位
美术馆是艺术作品的汇聚地,不同的美术馆应该有不同的艺术风景。但是,目前美术馆千馆一面的现象还很普遍,很多馆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与当地文化的链接也非常有限。因此,美术馆需要加强规划意识,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上下功夫。
“广东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承担起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特别是广东和沿海近现代美术、国际美术及当代艺术的研究任务。”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自1997年11月28日落成开馆以来,广东美术馆逐步完善了收藏、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公共教育、对外交流、修复、文献管理等功能,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找准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职责,在实践中不断升级和优化,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办馆理念和学术体系。
在这一宗旨的引领下,广东美术馆以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海外华人美术和国际美术等几个方面为收藏研究重点,迄今纳入馆藏的作品约4万件(套),形式囊括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类别及装置、影像等先锋实验作品。“广东美术馆新馆预计将在2023年底建成,我们将努力把新馆构建成立足大湾区、面向未来、链接世界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在学术定位上,新馆将以聚焦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为视野,加强当代艺术研究,逐渐把新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当代美术馆。”王绍强表示。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认为,美术馆要找准、放大自身特色。他表示,版画是江苏的特色和特长,江苏美术馆将版画研究与创作做大做强,依托的是独有的“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同时结合江苏版画院,围绕版画的研究与创作,不断思考、探索、创新,通过“江苏版画艺术展览月”等活动,全面提升江苏版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以‘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为基本定位,充分利用和整合陕西地域美术文化资源,着力构建我国西部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和创新精神,着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和文化品格,努力把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建设成一个设施到位、功能健全、个性突出、管理科学,并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美术界卓有影响的美术博物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表示,他们将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努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以及陕西本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和秦岭文化等,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围绕这一定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通过收购、专题征集、接受捐赠和以展代藏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藏品,藏品以陕西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现当代美术精品和文献资料为重点,着力构建陕西和西部文化的收藏特色,现已初步建立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民间美术等门类健全的收藏系统,库藏作品总量近1.2万件(套)。
年轻的青岛市美术馆成立于2006年,从2010年开始开展作品收藏工作,馆藏以中外水彩画和版画为重点和特色。青岛市美术馆在深耕本土美术传承,不断提高展览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展公共教育的空间,通过名家导览、手作体验、临摹、研学等多种活动形式,拓展观展的艺术体验,让美术馆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和孩子们成长的艺术港湾。青岛市美术馆是山东省美术馆建设的一个缩影。山东省目前拥有省、市、县三级公立美术馆59家。在整体规划上,山东将更多美术馆纳入旅游精品线路,策划美术馆研学项目,培育美育实践基地,开发美术文创产品,打造美术馆网红打卡地,推动“美术馆热”持续升温。同时拓展美术馆服务功能,建设集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美育课堂、餐饮空间、艺术商品、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城市艺术综合体,打造有品位、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
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提供高品质服务,不仅要服务艺术家、捐赠者,更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他认为,全民素养的提升是文化滋生发展、创新创造的基础。美术工作要不断适应时代进步和人民需求的新变化新期待,推进艺术与科技、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各种手段拓展服务覆盖面,使规模巨大的人口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资源,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人口素质。因此,以美化人尤显重要,美术馆必须将全民美育视为使命所在,且不让美育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类范畴,而是打开“围墙”,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文化馆进行合作,打造统筹构建、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美术馆还要坚持让创新科技和审美深度融合,借助创新科技的力量为全民美育插上翅膀。运用创新科技,还能更好地在不同文化之间助力传播美和讲述经典,利用美和经典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始终认为,美术馆不仅仅是一座漂亮的建筑体、物理空间,更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容纳艺术精神的世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美术馆应该根据时代发展,依据新的公众需求,不断地去调整、提升、改进工作方式。无论是展览、藏品、公教还是传播,最后面向的服务对象都是一位位现场的观众。美术馆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互动空间,设置观众体验区域,开发多品类的展宣和文创产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美育氛围。
今年以来,北京画院美术馆结合展览主题和内容,在展厅中为观众打造专属的体验空间,与现场观众加强互动,尤其是借“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展,打造了一个名为“纸短情长”的体验空间,并将文创产品“诗笺纸”发给观众让其自由发挥书写,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也使得观众与展览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此外,北京画院立足于丰富的藏品资源,积极探索数字科技与展览的融合,着力打造文化IP。今年在湖南美术馆推出首个“齐白石数字沉浸展”,这也是首次以传统中国画家为原型开发的数字展。此次展览使齐白石的艺术在更加年轻的观众群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近60万人次,其中90%为青年观众。接下来,北京画院还将持续探索新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将人工智能、具身性研究、人体工学乃至心理学的成果植入展览策划,让更多的观众感受最为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场所,更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法说,新时代美术馆的服务不应该再局限于展览馆内,而要立足区域、放眼全国,树立服务的大局观,主动打破美术馆的地域限制,积极走出美术馆,将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不断扩充和延伸。此外,江苏省美术馆在数字化展示、交互体验、智慧导览、云端平台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提高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艺术体验。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员素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美术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作为美术馆发展的领头人,美术馆馆长更是需要提升自身素养,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同时要成为美术家的好朋友以及孩子们的好老师。
为了实施美术馆人才培养,自2014年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组织开展了全国美术馆人才培训工作,涵盖全国美术馆馆长培训、策展、典藏、公教在内的8个专业方向。培训与时俱进,构建了丰富的教学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全面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创新培训模式,使学员树立新美术馆发展理念,将符合我国美术馆发展规律的经典教学内容融入实践。十年来,已培训1000多家美术馆,培训3500人,基本完成覆盖全行业馆长的培训目标,各地美术馆从业者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不断加强,积累了大量的教研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江苏美术馆注重人才培养,率先在全国开设“美术馆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职称评审通道。长期以来,美术馆从业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一直缺少美术馆专业评定通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术馆行业发展。今年7月,经过多方努力,江苏美术馆正式出台了《江苏省美术馆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在艺术系列职称条例中新增了“美术馆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细化、量化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在美术馆专业职称评审方面属国内首创,为兄弟省市提供有益借鉴,将极大激发美术馆专业人才活力,为构筑美术人才高地、激活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山东省在美术馆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育并举,加大学术领军、展览策划等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采取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基地、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门类齐全的美术馆人才体系,为全省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中国文化报记者 屈菡)
来源: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