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舞融合非遗的形式讲述英雄故事的《英歌魂》、创意融入西藏传统朗玛堆谐的《奋进新时代》、转化本土民歌资源的《汾河流水哗啦啦》、将雕花剪纸技艺运用于舞蹈服装的《雕花剪纸》……从2023年广场舞大会中可见,广场舞注重从民族民间文化及非遗中汲取灵感和内容的特点十分鲜明。广场舞,这一受众面广、群众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包罗万象,富有文化情怀,更展现出时代活力。新时期,以“提炼”和“转化”为关键词,广场舞在诸多层面加速融合创新,有“看头”,更有“跳头”。
如今,广场舞展现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成果,不仅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符号和载体之一。“广场舞需简便易学、健康身心、易于普及,要保持舞蹈基本风格与律动的一致性,保持队形调动的整体性和互动性,既要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多样性,也要守正创新,尤其要重视区别于舞台舞蹈,‘去舞台化’以便于群众接受,达到推广效果。”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蹈委员会艺术顾问阮兰玉认为,在把握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广场舞应注重文化表达,关键在于做好提炼和转化工作,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场舞创作者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深刻认知地域文化,扎根基层,精准提取代表性元素,这样才能传所应传,达所应达。”阮兰玉表示。
大量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广场舞风格独特、形式活泼,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体现出多元色彩和时代风貌。“这类舞蹈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性通常需要舞者有天然相契的文化基因。面向群众的广场舞要注意动作速度、力度的处理以及舞蹈律动、形态的提取更符合广场舞规律,可观还要可学。”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云霞指出,广场舞的主场还是在广大群众之中,要避免过度编排,避免过度追求专业性、规范性和舞台化,要坚守自娱性、舞动性和大众参与性。此外,在音乐、服装、道具等各个层面要简洁、实用,使之更贴近百姓生活。
地域民族特点鲜明的广场舞与街舞的融合也反映了群众的需求,其创新性本身就是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是一种趋势,也是值得研究的命题。在全国青联常委、文化艺术界别副秘书长、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夏锐看来,广场舞和街舞有许多共同点,都有很浓厚的街头范儿。它们既非院校派,也非院团派,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是群众喜闻乐见、自觉自发而形成的舞蹈类型,具有突出的社交属性。“目前,融合意识与融合效果还未同步,内容与形式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广场舞相关编创者更加深入研究不同舞种的特点,抓住各自典型形象,这样才能融合有度、融出灵魂。”夏锐认为,融合类作品要格外注意内涵的表达。“广场舞者与街舞舞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体现于互学互鉴,另一方面则需以作品共促文化传承。用哪种形式跳不是重点,表达什么才是关键,要以街舞与广场舞的新型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夏锐说。
无论何种层面的融合,都要接受群众检验,实现“在群众中跳”,才能真正完成转化。群众“传跳度”高的广场舞除了符合群众艺术口味之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体育艺术学科带头人马鸿韬分析,科学性包括舞蹈动作的安全性、舞蹈运动负荷的合理性以及舞蹈心理的健康积极性,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运动特点和心理需求。针对广场舞创作引领,马鸿韬建议,相关活动在确保内容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可逐步探索区分创作组、推广组、展演组等不同类型,为相关领域创作者和广场舞爱好者提供广阔展示平台。
音乐和舞蹈从来密不可分。这几年,尤其是广场舞纳入群星奖评奖范畴后,许多专为广场舞展演而创作的音乐涌现出来。浙江省文化馆原馆长、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张卫东认为,专业化的广场舞音乐编创会成为未来趋势,相应催生的是一批专业化人才的加入。谈到广场舞音乐的特点和融合性,张卫东认为,无论是经典乐(歌)曲改编还是新创乐曲都要格外重视节奏和速度的问题,要与广场舞的风格、律动相协调,要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将特色鲜明的旋律音调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节奏有机融合,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需求和不同地域风格特色,进行针对性编创,以更加多元丰富的面貌呈现出来。“群众对广场舞音乐的选择是相当直接和敏感的,好听、有辨识度、有情绪感染力的音乐一定会受欢迎的。”张卫东说。(本报记者 王 彬)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2月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