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数字艺术展渐入佳境
2024年01月08日
数字艺术展渐入佳境
数字艺术展渐入佳境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艺术给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带来新机遇,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日前,“千年调·宋代山水花鸟”数字特展及“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等数字艺术展相继举办,以其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可变性,为观众带来了多元的艺术感知和审美体验,引发业内外关注和探讨。

在沉浸互动交叉融合中感受美

良好的交互体验是数字艺术展联结观众的关键纽带。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运用触摸互动、3D全息投影、静态展陈等形式展示敦煌文化,打造光影与实景相结合的体验空间。在展览中,参观者可以通过体感互动技术亲身体验敦煌壁画的创作过程,与传承千年的艺术作品实时互动,获得更加生动的艺术感受。“我们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以全新的方式呈现敦煌艺术,观众在这里可以感受它跨越千年的前世今生。”该馆馆长金鹏说。

“数字艺术展通过更加多元化的交互新技术,例如体感互动、VR、AR等,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从传统艺术展中欣赏者的角色,转变为数字艺术展的参与者、创作者甚至作品的一部分。”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吕杰锋看来,这种交互性更强、更加个性化的具身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展览作品的传播力度,使其更具有教育性。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上海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和《草虫花蝶图》,通过三维动画复刻并在网络平台多元呈现,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上百幅传世宋代画作,在活化古代艺术品的同时,也实现了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继第一季推出“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之后,日前,“CGTN艺术推广计划”再度推出“千年调·宋代山水花鸟”数字特展。该数字特展充分融合了多项数字技术,让宋代传世名作“活”起来,包括三维动画复刻、三维场景再现、裸眼3D、4K高清阅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

前沿科技逐渐在国内数字艺术展中现身,为参观者带来多重感官体验。吕杰锋认为,当前国内数字艺术展呈现出艺术与科技、历史、文化等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趋势,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展的题材。“在这些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多领域的古今碰撞,历史文物、传统技艺、器物、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典籍等具象的事物,甚至文化、音乐等抽象的元素,均得以创新性地展现。而且数字技术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创作者的故事叙述方式,增强了展览作品的叙事力和情感表达。”吕杰锋说。

丰富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

日前,“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开展。在展览的体感交互环节,观众通过定点识别技术可以生成自己的古蜀人体态镜像,当观众摆动身体时,对应的古蜀人形象也随之舞动,仿佛现代人与古蜀人跨越时空的交流。“展览用光影的形式让三星堆文物‘活’起来了,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观众吴先生说。

吕杰锋认为,当前,国内数字艺术展在用户体验上展现出多方面的优势。观众可以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收获更多与艺术作品沟通和互动的机会与方式,从平面二维走向立体三维,从单一感官交互变为多重感官交互,为观众提供了前沿的多模态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同时,通过拓展展览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当下的数字艺术展使观众能够从传统艺术跨越到现代艺术、从本土地域性文化跨越到全球文化,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

“在用户体验方面,数字艺术展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吕杰锋说,首先是观众分化和数字鸿沟的问题。不同年龄层、地域、文化背景的观众可能对展出作品的文化主题以及数字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何平衡易用程度和交互体验将是未来数字艺术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是技术与艺术平衡的问题。过分融合技术可能会导致艺术和文化本身被观众忽略,使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被掩盖。

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如何通过数字艺术展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沟通架起新桥梁?

“‘千年调·宋代山水花鸟’数字特展推出后一周时间,在海外平台的浏览量就突破了6000万次,很多外国人惊叹于中国宋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数字特展特别受到海外高校中国绘画和艺术史教师的欢迎,因为他们急需这样的素材和资料作为教学工具,向海外推广中国艺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编辑部主编、该数字特展制片人兼总导演吴海霞告诉记者:“我们联合了海内外24家博物馆,聚合了156幅馆藏宋代绘画精品,以数字艺术展的形式呈现,就是希望海内外观众可以低成本、快速度地触达原作。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让国人看到这些海外流失的宋代画作,促进国宝回归。”未来,“CGTN艺术推广计划”将继续推出艺术、文化、文物等系列作品,应用更多新技术,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数字艺术展如何健康发展?吕杰锋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多领域跨界融合,为技术提供者、艺术家、文化资源提供者、历史文化学者等创造良好的协同共创平台和机会。二是要鼓励和激发艺术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艺术家要把握好技术与艺术、易用性与体验感、传统与现代、教育性与娱乐性、故事性与展示性的平衡,让数字艺术展中的作品既能够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感官体验,又能够传递艺术、文化价值。四是数字艺术作品要强调完整、流畅、形式丰富的叙事,搭建完整的文化体验流程框架,让观众在展览中的体验有起有伏、有始有终。五是数字艺术行业要探索多渠道的数字艺术传播策略,拓展数字艺术展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打破传统艺术展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六是在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展现艺术作品时,要更加关注加强科技伦理和文化责任,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月8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