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予文献以延寿 使文明得传承
2024年02月28日
予文献以延寿 使文明得传承
予文献以延寿 使文明得传承

——文献批量整本脱酸技术助力纸质文献保护与传承

纸质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纸张酸化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手稿等纸质文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特别是近现代纸质文献酸化严重,及时开展脱酸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抢救纸张酸化文献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脱酸处理。日前,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文献批量整本脱酸技术关键因素研究”项目,并成功验收。该项目以开展文献的整本和批量脱酸研究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提升了脱酸处理效率,为纸质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科技力量。

无水脱酸,安全有效

“脱酸处理有多种方式,或是对单页进行喷涂脱酸液,或是用脱酸液浸泡整本书。”该项目负责人、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周玲介绍,脱酸液的种类并不单一,其中常规的水溶液脱酸不仅容易导致文献字迹受到影响,脱酸后的纸张在干燥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容易使纸张变形。

在田周玲看来,单张纸的干燥并非难事,例如可使用撤潮纸、棉毡等进行吸水,但对于整本书来说有些不切实际。除此之外,采用含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镁的水溶液进行脱酸处理的纸张一般没有碱储量,溶液只能中和纸张中即时含有的酸性物质,这也意味着脱酸后的纸张很容易再次酸化,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延寿效果。

经过多次研究实践,项目组研制出了无水溶液,实现了无水液相脱酸。田周玲介绍,这种溶液克服了水溶液的弊端,用其脱酸后的文献纸张不变形,字迹也不会褪色,为整本文献脱酸处理提供了可能性。无水溶液脱酸效果耐久,脱酸后可使文献延寿100年至200年。此外,这一脱酸溶液还十分安全,对文献、人和环境都很友好,在图书馆内就可以对文献进行脱酸处理。

批量脱酸,成果转化

“2004年,国家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酸碱度调查,发现很多文献存在酸化问题,且民国时期的文献pH值最低,需要进行脱酸处理的文献数量非常大。”田周玲表示,对此,项目组对脱酸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实现了整本、批量脱酸处理,使大量文献的脱酸处理成为可能。

研究期间,项目组为多家单位的文献进行了脱酸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数据追踪,证明了项目组研发的脱酸技术十分有效且稳定,具备了推向市场的可能性。2023年4月,依托国家图书馆独家授权的脱酸专利技术成果建立的北京国图创新文物保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实现了文献脱酸保护工作由实验室研究向市场化的转化。

“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升级。”北京国图创新文物保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立朝介绍,因为实验室的脱酸设备一次性加工量有限且智能化程度不高,所以公司花费了半年多时间研制新设备,实现了脱酸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并充分保障文献的安全。

智慧脱酸,灵活高效

北京国图创新文物保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慧脱酸室内共设有4个脱酸罐,其中两个为卧式脱酸罐,适用于对品相不好、酸性较大的文献进行左右摇摆式脱酸;另外两个为立式脱酸罐,适用于对品相较好、酸性弱的文献进行旋转式脱酸。据介绍,4个脱酸罐若同时运作,最高脱酸数量可达到100公斤、400本书,一轮脱酸时间仅需4小时至6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脱酸室,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脱酸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连接手机终端,远程实时追踪监管,客户也可以随时调取实时记录查看脱酸进度。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北京国图创新文物保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了10余家单位的文献的脱酸订单,脱酸文献数量上千册。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予文献以延寿,使文明得传承’的宗旨,不断提升文献保护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动纸质文献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发展。”张立朝说。(彭澳丽)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2月28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