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少数民族天性热情 循循善诱提高培训效能
2014年05月22日

发挥少数民族天性热情 循循善诱提高培训效能

----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与创新专题研修班在我院圆满结业

 

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与创新专题研修班在我院举办,于5月4日开班,5月18日结业,院领导段周武出席开班典礼并做动员讲话,按照预定的培训课程安排,在各位学员的全力配合下,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特别是通过三次结构化研讨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大家从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老师传授的知识点,梳理了青海省“三区”(贫困区、少数民族区和革命老区)的现实问题,找到了瓶颈突破口十六条措施。这也是学员们对青海省厅的积极回报。从教务处统计学员的满意度情况看,在管理评价栏目中,课程设置、班主任工作和带班团队工作三项测评优秀率均为100%。

本期培训班历时15天,来自全省26个县40余名文化干部参加了培训。在汉、藏、蒙、回、土、撒拉等各民族学员中,少数民族学员占了一半多,其中藏族学员占了三分之一,学员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通过开展争创优秀培训班倡议活动,多次组织班、组集体破冰活动(组织班会破冰、班级文体活动、联合新疆班学员联欢、组织青海和新疆班学员篮球比赛、外出现场教学途中破冰等等),很快让大家熟悉起来,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天性被点燃,学习积极性高涨,很快克服陌生感和语言障碍等困难,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不断适应培训学习制度,促进多民族融合,提高了学习实效。院长助理周虎元出席了培训班结业典礼,并在听取学员代表发言,观看了培训回顾视屏后讲了话,与大家推心置腹交流感悟,充分肯定了培训成效,对学员们的学习激情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勉励大家结业回到岗位后要多实践,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本期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来自青海“三区”的基层文化单位的骨干,十分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集体联欢活动中,为了班组的荣誉,许多学员找朋友借服装道具,甚至自购服装,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并参加排练节目和演出;在课堂上,许多学员克服高原反应,甚至带病听课,以端正的态度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收获很大。

青海省海晏县文体广电局刘红元在体会中说,培训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为了让来自基层学员们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学校从第一天就安排了“破冰活动”让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学员们在教学楼教室自我介绍。通过小游戏、自我展示,同学们彼此熟悉起来。不管来自哪里,地域的界限不复存在,友谊的种子自此播下。培训期间,培训班特意多次安排了文艺娱乐表演活动,同学们分组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我更是有幸和学院领导、同学一起分享了我们本次学员自己创作和表演文艺节目的快乐。此外,学院设置了结构化研讨教学科目,这种教学方式体裁新颖、学员互动性强、可操作性强。培训班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各自结合实际讲述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形成和解决办法。大家在活跃的气氛下积极地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学员讲堂里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建设经验,成为学员们交流的良好平台。

本次培训班的领队、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人事处李中和在班级总结中提出了几点收获和体会,一是学员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得到提升,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成功经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转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陈旧观念,产生了学以致用的迫切想法。三是加强了县际间的交流,学员们通过破冰活动、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增进了了解,建立了友谊,对青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更新的认识,并形成了突破问题瓶颈的共识和对策,为今后在工作中相互取长补短打下了牢固基础。四是培训班得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制定了严谨的培训方案,培训部项目组老师全程跟班,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并传授了科学结构化研讨方法,是此次培训班取得成功的基础所在。在此,我代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以及全体学员向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各位领导、向为培训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学员集体合影

学员在远程培训课堂中

学员表演藏族康巴舞蹈

学员联欢会上集体合影

组织实施结构化研讨会

供稿:培训部项目组

2014年5月22日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