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责任,探索建立立体防护体系
——湖北荆州区古墓葬保护
陈璐
田野文物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83.3%散落在县(区)以下的农村地区或广袤的乡野间。近年来,由于受分布范围广、数量规模大、监管能见度低等客观因素制约,全国乡野文物失管、失防、失窃案件频发,乡野文物安全工作异常严峻。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荆州区逐渐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人防、物防、技防、犬防” 相结合的田野文物保护格局,有效制止了重特大盗掘古墓案件的发生,保卫了地下文物的安全。
一、荆州区文物旅游局如何管理田野文物安全
(一)基本情况
荆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遗存有大量的文物资源。2012年,荆州文物部门数据显示,经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77处,占全省文物点总量的11.2%,位居全省市、州第二位。荆州区地处江汉平原中南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大区和密集区。荆州区境内有八岭山、马山和雨台山三大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有东周、秦汉等时期的大型古墓葬1412座,古遗址182处,无封土堆古墓更是不计其数,被国内文物界誉为“地下博物馆”。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1. 三责并重 文物安全一票否决
荆州区文物主管部门为荆州区文物旅游局,全区设有文物保护管理所8个,文物保护哨所81处,组建乡镇文物保护巡逻队8支,有文物保护任务的村60个,每村均组建有文物保护巡逻队。文物保护工作逐级督办、逐级监管、逐级落实,形成了保障在区、督办在镇、监管在所、巡查在村的工作机制。
多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安排布署,建立了以区、镇、村为主导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每年区政府与乡镇、乡镇与村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在2005年就制定了《关于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意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范围,文物安全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在村,隐患排查落实在村。最近几年,全区各重点乡镇不断探索,逐步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文保员包点,确保文物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不留死角。村级文物保护员巡查做到了日日有排查、次次有记录。村负责人要参与巡查、排查,还必须对村级巡逻队及文物保护员的工作进行督办。镇级巡逻队参与全镇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巡查工作,不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进行排查,并对村级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督办检查。
文物保护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监管,区文物旅游局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制定文物保护工作方案,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实行痕迹化管理,确保文物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2. 严格管理 清障摸排消除隐患
文物保护是一项责任重、压力大的工作,严峻的安全形势要求文保人员不断对文物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坚决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荆州区区镇两级共有文保管理人员 45人,聘用文物保护员 305名。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从源头上杜绝文物犯罪内外勾结的安全隐患,荆州区实行了最严格的文物保护员录用程序。通过个人书面申请、村委会推荐、文保所把关、公安部门政审、试用期考核等环节,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作为必要条件,人员录用后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认真履职的坚决予以清退。
田野文物周边及本体乱种、乱建、乱葬一直是困扰田野文物保护的主要隐患,为此区、镇两级制定《田野文物清障除杂管理办法》,经常性地开展清障除杂专项行动,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0多万元,对冢子及墓冢基脚五米以内的杂树、杂草进行清理,拆除违章建筑,彻底根治“三乱”现象,有效地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
2017年年底川店镇政府下发《清楚封土堆及周边树木具体事宜》的公告,投入近50万元对全镇279座古墓葬进行经济林、杂树、杂草的全面清除。今年7月1日,荆州区川店镇再次印发公告,告知古墓葬周边农户,古墓葬封土堆上严禁种植高杆作物、树木及牵藤瓜类作物。与此同时,荆州区文保部门还对墓冢附近的出租屋、厂房、闲置住房定期开展摸排,做到对外来人员、重点人群、外来车辆有效掌控。各镇不定期组织辖区派出所、文保所、司法所、村(居)对文物犯罪“两劳人员”实地走访,全面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对全区200多名有文物犯罪前科的“两劳人员”建立信息库,并帮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引导走上正道,极大地消除文物犯罪隐患。
3. 四位一体 探索创建立体防控
多年来,荆州区文物保护采取以哨所为主的防护手段。随着文物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仅依靠哨所防护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文物安全防范要求。文保部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出“人防、物防、犬防、技防”四位一体立体防护体系。
哨所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阵地,但仅仅坚守阵地并不能改变被动防范的局面。为此,荆州区从2013年试点组建专职巡逻队,2014年全面推广,重点镇、村均组建有专职文保巡逻队。目前已经设立了7个田野文物警务室和5个专业护墓巡逻队,每个警务室安排1名民警和2名护墓队员值守,配置了GPS报警装置、田野巡逻专用工具,基层护墓员达到300人,形成了动静配合、点面结合的全新体系,文物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
2015年2月,时任荆州市市长杨智在实地调研荆州区文物保护工作时,了解到当前田野文物盗掘手段均以爆破为主,明确要求公安部门要加强防护手段,配备防爆警犬。如今,荆州区每个乡镇均配备有防爆警犬,经常参与隐患排查,多次排查出爆破现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7年10月24日晚上,荆州区川店镇云南村发生一起炸药爆破盗墓案件,当地文保人员及村治保干部听到动静后迅速反应,川店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川店文保所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排查,警方马上派出警犬进行搜索,及时找到已经被炸药破坏的古墓——龙王小冢,从而阻止了犯罪分子的盗墓行为。
在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利用技术手段配合人力巡查,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模式。2010年底,川店镇文保所就如何管理护墓员,将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多方咨询专家,进行大胆创新,率先对全镇279个古墓葬进行定位并融入GPS定位平台,使用GPS定位仪跟踪护墓员实时监控管理,平台上实时保留护墓员行走路线及现在所处位置。
2012年,荆州区创新技防手段,在川店镇进行手持 GPS 报警系统的试点。手持GPS定位报警系统最大特点就是携带便捷,“一键”报警,可避免文物保护人员与文物犯罪分子直面相对,保证人身安全,也为文物应急反应和公安部门联动提供支撑。
2016年,荆州区又首次将无人机运用到田野文物保护巡查,建立起空地一体、察打结合的防控体系。
不仅如此,荆州区文保部门还在全省率先建立文物密集区安全保护补偿机制,推动镇、村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激励农户参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
4. 远程监控 破解墓葬保护难题
由于古墓葬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林区,四周无电源、无网络,无法开展技防实时监控,即使有护墓员日常巡查,也只能通过电话汇报情况,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对古墓葬进行监控管理。而盗墓分子十分狡猾,通常都会避开护墓员的巡查,钻空子揪准时机爆破盗挖。2017年,荆州区仅川店镇就先后发生6起盗墓未遂案件和龙王冢被炸案件。基于此,川店镇文保所就如何将古墓葬置于24小时防护监管中,不给盗墓分子可趁之机,进行了努力地探索与创新。
2017年底,川店镇文保所经多方咨询和考察,联系上深圳市海清视迅科技有限公司,以突破当前国内外田野文物监控通电难、通网难,且又需实时监控为着眼点,结合荆州区川店镇古墓葬保护现状,打破人力守护等传统古墓葬保护模式,开发出了一款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
海清视迅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专业人工智能摄像机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此次开发出的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可将所需监测地区附近的信息,通过无线流量数据传回处理器,让巡查人员不出办公室就能实时了解被监测的古墓葬上的动态。同时,设备系统与巡查人员手机进行绑定,让巡查人员随时随地都能掌握古墓葬状态,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发送信息至手机,让巡查员第一时间赶去现场,降低探、盗古墓葬的可能性。此外,该设备的太阳能接收板具有蓄电功能,可让设备不仅能在夜间工作,还能在暴雨、暴雪等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连续工作 10个工作日而不断电;而且设备还具有防拆报警、报警设置、异常报警提醒、平台录像回放、自动视频存储等功能,能在设备遭到破坏时及时用短信提醒监控者,并通过平台,及时调取所需监控录像。
2017年11月22日,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川店镇云南村大小龙王冢上率先试点安置。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首先是重点监控各个古墓葬具体情况,防止探墓、盗墓等情况的发生;其次,实时进行无线监控,防止古墓葬被破坏,保护墓区完整;最后,监控不法分子,对于不法分子的故意破坏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补救,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此期间,川店镇文保所配合技术人员进行了不断调试。为确定被检测区出现异常时的具体情况,文保人员对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设置了三次预警。一旦有人在墓冢上停留3—5分钟,系统将进行预警。其后会有间隔10分钟、半小时的第二、第三次预警。通过三次预警,文保人员可以判断被监测区墓冢的安全。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不仅提升了野外古墓葬保护实时效能,而且留下了盗墓分子实时犯罪证据画面,起到了震慑犯罪作用,有效提升了文物保护整体技防能力。
截至目前,川店镇已有35个古墓葬安装了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保护要求。期间,中、省、市、区文物部门领导及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来到川店镇现场观摩,对这一监控系统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表示下一步将在全镇乃至省、市、区全面推广。
5. 智能巡查 防护能力全面提升
肩佩红袖章,手持大电筒,脚穿防水靴,身裹军大衣,这是人们脑海中护墓员的形象。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凭着顽强的意志,靠着简陋的防护装备,在恶劣的条件下与盗墓分子周旋,守护了国家宝藏的安全。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文保工作人员的装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迈上了“互联网+”“智能化”发展快车道。
智能巡查管理系统也是川店镇文保所守卫古墓葬的重要武器。该系统着眼于突破当前国内外田野文物巡查手段的局限性,切实解决巡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系统采用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北斗/GPS定位、多媒体无线通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达到智能巡查、情报分析、应急指挥、人防管理和联防联控的目的,实现技防、人防合一,有效地解决因墓区面积太大导致巡查力量分散的巡查管理不到位、协防不及时、应急处置手段不完备等问题。
智能巡查管理系统除巡查指挥平台外,还配套智能一体化手持巡查终端。手持巡查终端分发到每个哨所,集精准定位 、身份认证、一键报警、录像录音、强光照明、应急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手持终端支持GPRS、CDMA1X、3G、WIFI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自动信道的切换,可随时随地传送文物巡查员的动态。手持巡查终端还具有较高的防水等级,实现了 72 小时的超长待机,能够适应野外各种突发状况,切实保障防护人员在巡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目前,川店镇已将全镇279座古墓葬及22个哨所全部做好了GPS定位,并录入系统指挥平台。使用时,通过平台给每台手持巡查终端按哨所管辖范围下发固定的每日巡查时间及需完成任务点,护墓员持设备按时到古墓葬进行巡查,文保所在办公室电脑平台上即可实时查看每个护墓员每天的巡查路线及任务完成情况。智能巡查管理系统的使用,加强了文保所与护墓员之间的交流管理,增进了护墓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逐渐在荆州区全面推广。
二、思路与理念
一是日常巡查抓早抓小。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工作理念,坚决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三防”结合相得益彰。面对文物犯罪呈现职业化、智能化等新特点,传统的哨所防护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我们集思广益、在加强人防的同时,着力提升犬防、物防、技防水平。
三是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始终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部门之间并肩作战、协同联动,极大地打击了盗墓分子的嚣张气焰。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全覆盖的宣教体系。面对繁重的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任务,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文保工作人员显然无法胜任,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打一场文物保护的“人民战争”,让“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启示与思考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田野文物保护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尽管近年来盗墓活动十分猖獗、文保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但是我们坚信只有主动出击、才能防患于未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墓葬保护,是荆州区文保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出的一条保护文物的新途径、新方法,它极大地丰富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内涵,为全国古墓葬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