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2020年10月16日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国家话剧院话剧《共同家园》创作启示

 

王志远

2014年初,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建立了帮扶对接关系,在剧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剧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向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提供支持。之后为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编创话剧《共同家园》作为50周年庆的重点献礼剧目。《共同家园》主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一腔热情创作出一部经典的话剧。

一、《共同家园》简介

话剧《共同家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而成,讲述的是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因长期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微、军事落后,英国侵略者为了倾销鸦片获取利益,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击碎了古老中华泱泱大国世界中心的迷梦,家园被毁灭、骨肉遭践踏。危难之际,清乾隆年间组建的世袭藏族第六代本军的两千余名壮士奉旨出征,胸怀报国热望,跨越千山万水奔赴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与八旗兵和绿营兵会和,汉、藏、满、蒙、回、羌等民族兄弟联合御辱保家卫国,终因武器装备落后全体殉国,代本军官的儿子带着勇士们的发辫回到家乡,让英雄灵魂归故里、长眠热土。

《共同家园》这部剧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舞台气势、悲壮震撼的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华各民族永恒不变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愿景,展现了居远隅不恋偏安,位卑微未忘国忧的爱国主义情怀,谱写了一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英雄赞歌,是一部政治性和艺术性并举,历史感和崇高感共存的爱国主义精品力作。

二、主要特点

话剧《共同家园》,在2015年首演的时候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该剧精彩的剧情、精美的舞台、精湛的演技和先进的多媒体舞台技术以及剧展现出的家国天下之大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观众带来了史诗般的观赏感受。随后又得到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在内的多项支持,不断修改打磨,其艺术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在多次座谈会上,专家从各个方面肯定了这台戏的成功之处。

(一)思想精深

《共同家园》很直观的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爱、坚忍不拔、敢于牺牲、不畏强权、不屈不挠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这些民族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汉族、藏族、羌族等等我们都是一家人,是不可分割的,在百年之前我们的先辈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紧密团结共同作战,在用自己的生命证实着我们是一家人的事实。在灾难、外敌入侵的战乱之际,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是无敌的,我们可以牺牲、可以倒下,但是我们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整部剧以“藏援”为视角,既再现了历史真实,也展现出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把这一悲壮而神圣的历史事件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表达了出来,更是以这次历史事件为背景把家、国、天下的情怀都淋淋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从宏观角度来看,整部剧表达的思想不仅仅是我们地方的、民族的、局部的历史真实,更包含着国家的、人类的、普世的价值和大爱。

(二)艺术精湛

《共同家园》从前期编创到后期的演出,思想为核心,表演为重点,好的表演会让整部剧的核心思想更直观更贴切的表达出来,而表演不到位所有的一切也会黯然失色。在《共同家园》里几乎可以看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所有优秀的演员,小普布次仁、多布杰、扎西顿珠、仁青顿珠、大普布次仁、阿旺仁青等等,这些人都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目前最优秀的演员。整部剧的表演无论语言、情绪还是营造气氛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也是他们怀着最真挚的感情去表演,用最好的艺术化手法把这部剧展现给人民。

在演出中,多布杰老师表演的清军将领贪污腐败的形象,从语气到肢体整个表演活神活现,把所饰演的角色塑造的恰如其分。另外男主角带本巴萨·索朗旺庆扮演者仁青顿珠在战死之际所营造的悲壮氛围感染到观众内心深处,无论表演细节亦或是人物的把握上,淋淋尽致的表现出男主角男子汉真英雄的形象。众多演员对表演工作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态度是整部剧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三)制作精良

《共同家园》是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多媒体史诗话剧,其中“多媒体”就牵涉整部话剧的舞美特色。

1. 科技的应用

整部剧的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巧妙,使用LED屏幕取代底幕、侧幕,大面积LED屏幕把舞台背景和两侧围成半闭合状态,形成多媒体影像视觉环绕,增强视觉冲击力,把很多难以表现出来的环境氛围用LED视频画面来打造,让舞台环境更加真实而生动,衬托了表演场景的鲜活。如:皑皑雪山、江南景色、战火硝烟、以及最后幸存者带着两千多英魂回归雪域的悲壮氛围的衬托等等。

2. 舞台道具的神奇变化

《共同家园》的舞美除了运用科技力量,还巧妙地对舞台搭建、道具、灯光做了很多很有新意的设计。整个舞台为一个巨大的斜面,所有场次的表演几乎都是在这个斜面上进行,正中三分之一处有升降的功能,必要时此处有个半圆形的舞台可以升出舞台斜面,形成一处“高地”。整个表演中应用的这个“高地”不多,但是出其不意,效果很好。在充分利用“高地”升降装置的时候结合复杂的声、光、电,以及多媒体影像视频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惨烈的战争场面,有效推进戏剧节奏,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仿佛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尤其是在最后宁波海战的时候,所有抗英士兵在底处呐喊、厮杀,高台上英军将领正拿着望远镜目睹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他们轻蔑的、不屑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和那些嘲笑的言语把当时惨遭侵略的中火大地表现的淋淋尽致。

斜面舞台和多媒体画面的结合加上舞台道具的灵活变换,一会是高原牧场,一会是江南衙门,一会是海港战火,这就是运用了一些灵动的吊挂系统,利用多道吊杆的起落,把府衙、烟馆、街道等视觉元素,在不关大幕的情况下迅速迁换,不仅交代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也为演员调度提供支点,体现出现代舞台设计观念的控制力。由于考虑到舞台艺术的综合性,所以在设计景片的时候,能够巧妙地把真实抽象为艺术的真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用几根厅堂立柱喻示衙门府邸,在舞台灯光的环境下,既避免了视觉上的阻隔感,又较好地强化了舞台上的通透感和进深感。这些场景看似简单,道具简洁,但是并没有影响场景的营造,反而更加更慢和鲜活。尤其是在整场演出气氛最激烈的时候,所有的舞台效果就像一篇鲜活巨画,引人入胜,深受感染。

3. 恰到好处的配乐

该剧所有的配乐无不有着浓重的民族特色,恰到好处,与故事发展剧情相辅相成,更能表现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境。譬如:出征前,藏军和姑娘们在宽阔的土地上跳  “打阿嘎”舞蹈的场景,藏军们挥刀出征时的歌舞,还有藏军从家乡到宁波的路途上,风光季节轮转,以及最后藏军与英军在海上激战的一幕,舞美影像中的船头和海浪等等,多媒体舞美让该剧具有影视级质感,让台下的观众随着剧情,或欢呼、或激昂、或悲壮、或愤慨,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令人意犹未尽,留连忘返。

三、启示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创作是艰难的,特别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是不容易。本着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人民群众,最终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理念,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创作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作品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创作工作根本点。

《共同家园》的成功是人民的选择,是国家的支持,是编创者和演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用心血创作出来的关乎家国天下之大爱的优秀作品,不仅接地气,让人民看得懂,看得下去,更能从中了解到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浓厚的民族大团结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该剧导演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白皓天,他于2012年在宁波了解到这段真实的历史,被藏羌远征军保家卫国忠肝义胆、不畏牺牲、伸张民族大义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后在创作过程中白皓天先后19次赴藏采风,与当地百姓同吃同睡同劳,深入了解藏族地区特有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情,又通过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决心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导演白皓天对该剧有一段精彩的导演阐述:西藏是至美至纯,离天最近的圣地。在本剧创作期间,扎根西藏,不仅身心得到洗涤,更收获了一份民族的气节。都市之中的你我,是否被一己的得失迷惑了双眼,尘封住记忆深处的家国情怀?请跟随《共同家园》回望那个饱受列强欺凌的年代,让荡气回肠的“藏援”故事撞击心灵。

2015年3月31日至4月9日,白皓天第三次进藏,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领导、自治区文艺界专家及相关创作人员进行深度沟通,了解西藏本地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探讨《共同家园》剧本的修改完善,并确定主创、筹建剧组。5月初,白皓天第四次进藏,与舞美创作团队、摄影团队一起,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作采风,为后来的舞台美术创作积累了必要素材。

第三次进藏时,白皓天的感冒尚未痊愈,高原反应导致他头疼欲裂,鼻血直流,但是为了完成创作任务仍然坚持带着剧本初稿和人物小传如期参加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组织的剧本讨论活动,与全体演职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认真听取大家对剧本的意见和建议,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进行详细记录,梳理归纳各方的创作想法并将处理意见即时反馈给大家。

为了在剧中充分体现西藏特色,彰显西藏文化,白皓天深入生活、扎根藏族同胞中间,向他们请教藏族文化、了解藏族风情、体会藏族习俗,感受藏族同胞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认知、对艺术的理解。他专程前往西藏唐卡画院,与唐卡画师促膝交谈;驱车上百公里,前往拉萨周边享有盛誉的堆龙德庆县民间艺术团,与该团艺术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到藏族同胞劳动的工地参加藏族传统劳动“打阿嘎”。人们手握石锤,在欢歌声中有节奏地夯砸着地面,枯燥的劳动融入歌舞变成了美的享受。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建筑工艺,时至今日依然巍然屹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唐卡、藏戏、打阿嘎等藏族文化传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为了《共同家园》的创作和排练,他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19次深入高寒缺氧的西藏腹地,在农牧民家中体验最真切、最实在的藏区生活,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主创人员一起倾尽全力,共同打造精品剧目,用心血和汗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在这次创作中他不仅仅是在认真、负责地履行剧院交给的帮扶任务,更是怀着对藏族同胞的满腔真情,为西藏地区戏剧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一家,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弘扬正能量,以艺术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民族,焕发内心的爱国、爱乡、爱人民的情感。艺术家要对时代有所担当,要对历史有所担当,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创作的作品可以依然在舞台上绽放光芒,那么为创作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