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福州举行
7月9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加拉耶夫代表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下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明年由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承办。随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各委员国一致推选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30日在阿塞拜疆巴库开幕,将于7月10日闭幕。在本届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新申报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这是我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此前于2004年由苏州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方将努力办好这次会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积极践行者、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世界遗产全球治理的坚定推动者。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在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对中国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于1986年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4处。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7-10)
2020年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权落户福州
正在阿塞拜疆举办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中国福州举办,这是继2004年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时隔16年世遗大会又一次来到中国。这也是继2004年在苏州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后,中国的又一座古城举办世界遗产大会。
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7月9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加拉耶夫代表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由中国在福建省福州市承办,与会委员国一致推选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
世界遗产大会全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首届大会于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一般是审批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首届大会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新申报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管理世界遗产基金等。
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市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共审议通过了29个新增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中国提交的2个项目,分别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福州在1986年12月8日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孕育出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4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福州的城市文化基因,也是福州得以传承的历史文脉。
福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是中国持续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拥有福建大剧院、福建会堂、福州大戏院、福州工人文化宫、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场馆,硬件设施完备。福州已经先后成功举办多场国内国际大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办会经验。
福州还于前年与去年先后举办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并举办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汇聚并展出来自世界各地逾千家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传统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及艺术作品。
福建是文化大省,世界遗产大省,生态建设成就全国第一:拥有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永定土楼文化遗产,泰宁丹霞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文化遗产,宁德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福州茉莉花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大批优秀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是福建的省会中心城市,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福州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福州是国务院1984年5月首批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对台文化、经济、民间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前沿阵地。
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99年列入)
武夷山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9年12月1日评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公元1世纪时,汉朝统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
福建土楼建于15至20世纪期间,位于台湾海峡内陆地区福建省西南部,分布在120多公里范围内,共包含46栋建筑物。这些建造在稻田、茶叶和烟草田间的土楼为土质建筑。土楼通常为多层,建筑内沿为圆形或方形,每座土楼可供800人居住。土楼最初是为防御目的而建造,围绕中央的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一楼以上方有对外侧的窗户。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 土楼实际上成为了村寨,常常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土楼的外墙高大坚实、屋顶覆以瓦片,形成宽阔的屋檐。最精致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建筑内部纵向区分不同家庭,每户每层拥有两到三个房间。与其朴实的外墙相反,土楼内部是为舒适性而建造的,并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中国丹霞-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列入)
泰宁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宁丹霞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境内,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等6个提名地组成。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列入)
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和现代生活品质。鼓浪屿的发展是体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现代人居理念的独特示范。鼓浪屿反映出中外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鼓浪屿的发展清楚地记录了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记录了从海外归来的闽南人民开展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点。鼓浪屿例证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历史,为中国和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鼓浪屿独特的装饰风格建筑遗产记录了物质化的文化交融,形成东南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筑运动。
(以上来源:澎湃新闻,2019-07-10)
承办世界遗产大会彰显中国的贡献与担当——访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贡献和担当。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加拉耶夫9日在巴库宣布,下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0年由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承办。随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各委员国一致推选田学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
田学军在专访中表示,世界遗产大会是世界遗产领域的年度盛会,备受全球瞩目。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利于我国全社会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意识,促进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深度参与世界遗产治理工作,向世界广泛展示我国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成就,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下一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会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筹办好世界遗产大会,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谈及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田学军表示,中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遗产研究与能力建设体系,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目前,中国已有55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全球第一。
田学军表示,中国是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支持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领域的全球战略。中国先后四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与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等二类中心,为缔约国提供世界遗产领域能力建设服务。同时,中国重视遗产领域的交流互鉴,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柬埔寨、缅甸、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了务实合作,为有关国家提升遗产保护、修复和管理水平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田学军高度评价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在此次会议上申遗成功。他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利于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则有助于提升政府和民众对候鸟保护及湿地保育意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田学军强调,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中国时间”。中国将抓住承办世界遗产大会的契机,推动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实施,提升《世界遗产名录》的区域代表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年度例会。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30日在巴库开幕,7月10日闭幕。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7-10)
【数据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7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也成功入选。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贡献和担当。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利于我国全社会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意识,促进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深度参与世界遗产治理工作,向世界广泛展示我国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成就,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积极践行者,是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支持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领域的全球战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会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筹办好世界遗产大会,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