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十二时辰》:在千年长安中触摸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剧集向精品化迈进的趋势显著。无论是电视剧或是网剧均在整体上形成价值立意、创作品质的极大提升。打造精品力作、传承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近日在优酷上线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就以较为扎实的叙事艺术、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打磨,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照下,还原了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用“十二时辰”的生活状态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张小敬、李必两个角色,肩负使命与担当,构造了正向积极的人物精神内核。
该剧在紧凑的剧情主线之外,还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分量,以饱满的文化呈现,凸显从容的文化姿态。唐朝与长安,是中华文明千年历史长河中璀璨的字眼。旧时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定居于此,以此作为安居乐业之家园。守护长安不受危局所困的故事,便以“家国情怀、担当履责、道义信守、重道守礼、教化传承”为核心的精神脉络铺陈开。剧集所传递的“为生民立命”“开万世太平”等质朴愿景,描绘出中华民族由古及今、共融共通的质朴民族基因,追溯历史、烛照当代、拥抱未来。
《长安十二时辰》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全景讲述了十二个时辰里关于使命与担当的故事。唐朝上元节前夕,主人公张小敬与李必联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危局、守卫家园安宁。从小人物的刻画入手,《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体基调更为真实具体。一方面,张小敬虽然带着对现状的某种不满,但他始终将护卫长安城作为自己的坚守,拼尽全力保卫家园;另一方面,李必年轻气盛,迫切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的幼稚与不成熟不断暴露,同时也记录了他迅速成长的过程。两个人物的浮沉和成长,以及他们不放弃追逐梦想、深爱脚下土地的情怀更容易与观众形成共情。
同时,故事背景设定提炼了千年长安的文化风貌,包容的时代、隆重的节日,给了传统文化符号最广阔的展示空间。衣着服饰是展现唐朝文化的重要符号,影片在此精雕细琢,小到主人公张必的子午簪佩戴方式准确还原历史、创新性地还原以幞头包扎的唐朝头饰而非简单的帽子,大到普通女子、突厥人、士兵等不同人群服饰与妆容的风格迥异,既追求极致,又做好陪衬、不喧宾夺主。此外,作品对传统文化亮点的挖掘渗透到日常呈现的方方面面,影片请来专家,精心复原了28种唐朝点心供各种宴会日常场景所需,人物对话之间善用诗歌突显唐朝古诗发展之鼎盛。
有不少出彩细节值得关注,例如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剧中。《长安十二时辰》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大命题分解到日常生活的细碎呈现当中,影像的使命不仅是展现与还原历史文化亮点,更要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
《长安十二时辰》在一天的光影变幻中,将“包容”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各色文化汇聚于长安,交融出华夏文明最璀璨的年代之一,长安城的兴盛与繁荣早已为今天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给出了历史的答案。灿烂的华夏文明在那个鼎盛的时代不断突破地域,影片中着重描摹着微小如纹样、图样等元素都可以随遣唐使带入日本,甚至能够保留至今。中华文化自古便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文化自信构筑起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
剧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长安当时高度的开放与包容,这也恰恰构成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注脚。剧集进一步深化立意,让“长安”成为家国情怀的符号,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于长安,带来多样的特色文化,文化交融共生让古老的华夏文明更好地传播到更远的世界当中,提升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多年来,国产剧如何加深文化内涵这一命题一直在探索中前进,《长安十二时辰》给出了属于新时代剧作创作的答案,当传统文化与戏剧张力相遇,便不应该是高耸入云的宏大题材概念,传统文化需要扎根大地,当观众能够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背后找寻到强大的文化印记支撑,影像才能深入人心的以凝结华夏文明之精髓唤起情感共鸣。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才是文化自信的从容呈现,《长安十二时辰》危局终会解开,与之相对的正义、心怀天下、民贵思想的正能量同样彰显。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7-09,责编:韦衍行、丁涛)
《长安十二时辰》大热,高能文化剧如何让观众欲罢不能?
聊起《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的反响,面对大批好奇的媒体,导演曹盾的回答让人意外。
让导演意外的或许是《长安十二时辰》刚一上线就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这部上周刚开播的剧集,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成为今年夏天的热门大剧,比肩美剧的紧凑情节、个性鲜明的各路角色以及大量高度还原史实的服化道,都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甚至掀起了一阵唐朝礼仪、服饰考据之风。
《长安十二时辰》源自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当天长安城面临一场惊天阴谋,只能在十二个时辰内找出真相。一波三折的情节,配合对唐代人物风貌的精准还原,让原作推出后收获了大批拥趸。
面对如此高的期待,上周播出的剧集依旧让观众非常惊喜:豆瓣8.8分开场,播出近一周后评分仍然高达8.6,领跑今年的大陆国产剧。
不仅是普通观众,各个圈层的大V都送上了掌声,不仅著名网文作家匪我思存、微博CEO“来去之间”、香港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奥运冠军何雯娜等主动安利,原著作者马伯庸也不止一次发微博夸赞剧集的出色还原和改编,《光明日报》更是肯定了该剧“还原了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让观众领略了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这样的反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创团队对《长安十二时辰》的准确认知。“我们要拍出大唐的时代气息,就要还原出当时各种人物的生活状态、语言风格和对事物的认知,人物做扎实了情感才扎实,情节才扎实。”曹盾7月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正如导演所说,剧组对唐文化的复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长安十二时辰》筹备7个月,拍摄217天,剧中从铠甲、官服到头饰、妆容全都经过细致,从街坊布局到官府陈设,甚至是片头时辰的文字,无一不细致考究。
这样一部充满唐文化风貌细节的作品,如何能让这么多普通观众也兴致勃勃?在天然高悬疑的原作故事基础上,主创团队借用类型化叙事的技巧铺陈剧集,配以高难度的长镜头、高速镜头等摄影技巧,以求保留住阅读小说时的流畅感。
而为了让更多普通观众也能更好融入故事,优酷更是全面拉开了阵势,“提前”启用了酷看团队开发的“黑科技”,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就能获得唐朝建筑、服装、制度、礼仪、官职等文化小知识,从而全方位沉浸在故事氛围之中。
没一件衣服是租的,人物装扮有古画做证
远山,高楼,灯笼,琵琶,歌女,官差,小贩,驼帮,竹器坊、茶马庄……
打开《长安十二时辰》的第一个镜头就颇为惊艳:两分半的长镜头,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埋下了剧情线索,更是像一幅长安风情画,用大量的文化细节将观众迅速地拉入了故事氛围中。
导演曹盾介绍,开场第一个镜头对准的山是该剧搭景地正对的一座山,求证了之后得知在现实中西安正南方刚好也有这样一座山,地貌非常接近,于是决定了现在的开场方式。
播出一周来,因为大量精准还原长安城市风貌和唐朝文化细节,《长安十二时辰》频获好评,熟悉唐代服装、妆容的专家和历史爱好者们大呼“这回终于对了”。
以剧中人物所穿的铠甲为例,曹盾介绍,以往大部分国产剧的铠甲都是采用工程塑料制作,只在演员背后系带绑定,实际上是无法穿脱的,而《长安十二时辰》用的却是可以穿脱的铠甲,并且比照了史料中唐铠的原型。
高能作品如何让观众欲罢不能?
曹盾就表示,花了这么多功夫做服化道,并不是要事无巨细展现唐文化,而是为了让角色和情节有可信度。
“什么是文化?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才是真正的文化。”曹盾说,“要拍出大唐的时代气息,人物要活在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中,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事物的认识。把人物做扎实了,情感就扎实了,情感扎实了,所有的情节才扎实。所以我们展现唐文化是有所保留,该不遗余力的地方我们不遗余力。”
以建筑为例,唐代的民居基本上是一层,没有二层的建筑,但剧组考虑到好几场动作戏的可看性,最终还是搭建了二层民居。”
工业化制作管理经验,为创作也带来了帮助。在《长安十二时辰》长达7个月的拍摄周期中,大量的群众演员参与到这部剧当中。曹盾回忆,为了让群众演员按时、高标准完成表演目标,剧组想尽了办法 。
“我们的副导演团队很专业,准备了很多主题,比如这条街是小吃街,就按照小吃街去布置群演的表演,这条街是起伏的场所,那么所有群演都在做祈福、祝愿。”
(以上来源:搜狐新闻,2019-07-05,作者友子)
展盛唐气概 显文化自信 众专家点赞《长安十二时辰》
正在热播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自开播以来,《长安十二时辰》反响热烈,豆瓣评分8.6分,在口碑和影响力层面实现持续增量。
7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陈阳,《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彤等诸位专家学者莅临研讨会,《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长安十二时辰》服装饰品顾问宋韬,阿里大文娱优酷总编辑张丽娜,微影时代副总裁、娱跃文化副总裁李安宁,留白影视总经理、《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毛攀锋等主创人员和出品方参与会议,就该剧的创作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交流。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廖恳主持。
打造国剧标杆,彰显美学魅力与文化自信
谈到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背景和初衷,导演曹盾表示,“中国古装剧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面临的问题,不仅历史和文化是架空的,关注的也大多是庙堂之上的文化。马伯庸老师的原著小说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又是以长安为背景,我们觉得能将文化做到实处。”在对剧作的打磨中,主创人员多笔墨做副线人物,融入多元文化表达,把服化道、光影变化等真实细节落到实处,通过呈现历史文化之美,延展到展现唐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自信。
据《长安十二时辰》服装饰品顾问宋韬介绍,为了还原盛唐的风貌,创作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入手,参考唐代的壁画和敦煌的绢画,从人物的服饰、造型、妆容,到军人的盔甲和器具,再到日常小吃和节日习俗,最后到建筑和街市的场景一步步落实。他表示,“在不到一年的考察时间中,我们的观念从单纯的创作延展到在这一过程中被唐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深深折服,也唤起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觉醒和自信。”
制作的匠心,是一部精品剧的续航动力。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表示,“在创作上,打造精品确实很难,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到才能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对创作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从《长安十二时辰》来看,完全能说明打造精品是有充分可能性的。”在细节处见功夫,国剧精品化之路有迹可循。《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同样肯定了这部剧在艺术上的造诣,在她看来,“《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是一部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拍摄的主流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视大片。”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需要有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涌现,《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一次有益的积极探索。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肯定了这部剧的文化内涵,她表示,“《长安十二时辰》的横空出世,将中国古装剧引向了更为宏大、真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叙事中,也将这个类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所说,“希望把《长安十二时辰》打造成我们心目中的国剧标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和美学,以及生活、民族和文化的自信。”
聚焦小人物,诠释居安思危与济世情怀
一部剧集作品要如何将今天的观众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长安十二时辰》没有选择把叙事空间放置在庙堂之上,而是通过以张小敬、李必为代表的“小人物”拯救长安的故事来传递家国情怀。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影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陈阳看来,《长安十二时辰》张力十足,导向正面,它对个人命运、家国意识、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融入和表达新颖独特,让人信服,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一次遵循和实践。
对于《长安十二时辰》传递出的价值立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部剧形式独特、内容新奇、情节曲折生动、制作精良细腻、有收看欲望;作为一个评论者,这部剧在历史认知和文化认知方面有积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是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世态人心的描摹阐释出了济世情怀。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彤也肯定了《长安十二时辰》传递出的思想厚度,“从一个方面看,《长安十二时辰》蕴含的社会思考价值及它所触及的社会历史生命,是绝大部分古装剧都没有达到的。”
升级传统文化题材表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对传统文化题材剧集的探讨,离不开对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把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长安十二时辰》表现了盛唐的器物文明、物质文明和日常生活状态,在表现盛唐气象、历史风云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表率,彰显了大唐的自信和包容。在相近题材里,该剧在创作模式上有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它引起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我们今后在这类题材中打开眼界,取得更多的成绩。”
《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也认为这部剧题材升级方面形成新的探索,例如为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借鉴和创新的关系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提出了“网剧新古装”的四个特点,即建设性的价值观和题材,有中国的审美和精神,用国际化的水平和手法打磨制作,探索更有效积极的全媒体传播手法。
作为该剧的播出方代表,阿里大文娱优酷总编辑张丽娜表示,“平台播放的内容关乎平台本身的价值观和取舍。平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内容产业上下游也是一个示范,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优酷平台关注的精品,以及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长安十二时辰》表现的文化自信和制作团队的专注及付出都是最打动我们的。这种自信在赢得国内口碑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走出去上,上线同期就开始推出海外,在北美包括东南亚很多国家多平台推出,而且都是付费观看。这是对精品版权的尊重,也是精品国剧出海的实力体现。”在这一点上,李京盛给出了同样的肯定,“《长安十二时辰》把中国电视剧叙事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让我们看到中国电视剧完全有能力在故事架构上在情节设置上可以跟国际上站在一起。”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长安十二时辰》是成功的,它不仅为同类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更为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有力载体。
(以上来源:中华网,2019-07-16)
【数据分析】
《长安十二时辰》为何能成为爆款,获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一,用工匠精神再现“唐风古韵”。导演曹盾说,前前后后看了3遍原著,仅第一集就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正是这种朴实的匠人精神,让剧集扎根于传统,着眼于实际,处处皆有文献资料可考。服饰、化妆、道具考究,观众可以看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国内影视剧领域,首次呈现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画陶俑里走出来的唐人软裹幞头、箭袖窄领缘开胯圆领袍、官员圆领襴袍、絆臂及佩鱼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历史真实。在服化道的考究还原、贴近历史原型程度上,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创新表达弘扬传统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剧集之中,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的美,是《长安十二时辰》导演的初心。打造精品力作,传播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长安十二时辰》,在细节各方面将真实的唐代风貌还原出来,基本形制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细节上考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与现代审美度,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
第三,“国剧”漂洋过海“圈粉”无数。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观众喜爱的一些优秀国剧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成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的新窗口。《长安十二时辰》的开播,在海外再度掀起中国影视剧的观看热潮。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的新媒体平台紧跟大陆同步上线,而且即将登陆欧洲、非洲等地。优秀的国产剧走出国门,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不仅是国产剧的一大进步,也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