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传统古建技艺探文创新路
从立意到设计,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北京建院文创团队都用近乎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对待。以“佛光普照”摆件为例,按照惯常的思路,一般采用木签进行连接,但由于每个构件太小,拼装时容易扎手,成品容易晃动,缺乏质感。
形状各异的木构件、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纵横交错的榫卯结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高科技盛行的建筑设计行业里,还有这样一个木香萦绕的传统手工工坊。非遗大师在这里授课带徒,纯正的古建技艺从这里向外传播,以斗拱为原型的文创产品接连问世。
手边营造 设计所里拜师
“年轻设计师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设计院工作,盖得了高楼广厦,却未必对中国传统古建筑有深刻感知,在手边营造上更是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体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米俊仁感慨。能不能为建筑设计师们打造一个拜师学艺的古建课堂?2012年,在他的主持下,传统木作工坊正式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长青是这里的老师。每年都有3位年轻建筑设计师拜师学艺,从磨刀具、刨木头等基础工序开始,完成一件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制作。
“斗拱,是立柱和横梁之间的一个过渡部分。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就叫斗。”谢师傅的工作台上,一个斗口2厘米、高约35厘米的清式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竟由200多个构件组合而成,手工制作要花费1个多月时间。
只有初中文化的谢师傅在工坊里带起了大学生,这些看惯了钢筋水泥的年轻人,头一次对榫卯结构迷得如痴如醉。画图、下料、刮料、截段、打眼、开榫……所有工序一项也不能凑合,制作出来的构件才能严丝合缝。
由于建筑设计师日常工作繁重,拜师学艺的课堂在2017年遗憾中断。米俊仁意识到,只有把古建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才能真正将工匠智慧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此后,木作工坊正式命名为“准工坊”,并与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资源整合,进军文创领域。
惊艳亮相 斗拱台历成网红
以北京西黄寺的清代斗拱为创意原型,准工坊与设计机构“品那儿”合作的桌面摆件——斗拱图架在2017年冬问世。随斗拱图架赠送的古建日历,是古建专家遴选出的12座中国传统建筑,其中7座使用了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手绘图。
由黑胡桃木做成的斗拱图架造型端庄沉稳,简化后的13个部件还可以反复拆装,让消费者亲手体验传统建筑的精妙结构。这款斗拱图架如同“桌面上的古建”,在2018年新年之际一下成了爆款。
“原本我们以为这是一款比较小众的产品,是建筑师情怀的释放,没想到上市后很受欢迎,到现在还持续有订单。”作为初代产品,这款斗拱图架并非尽善尽美,但这次试水让米俊仁看到了斗拱作为文创题材的巨大潜力。
一年后,准工坊自主品牌的文创产品正式上线。由50多个构件组成的“佛光普照”摆件,脱胎于清式“单昂三踩平身科斗拱”的创意灯具,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大鱼斗拱”益智玩具……古老的斗拱元素借力文创新品,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精益求精 引领硬核文创
要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让内行人挑不出毛病;也要在设计上符合当代需求,让外行人愿意上手体验。经过5年的沉淀积累和180多天的产品研发,斗拱才通过文创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
从立意到设计,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北京建院文创团队都用近乎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对待。以“佛光普照”摆件为例,按照惯常的思路,一般采用木签进行连接,但由于每个构件太小,拼装时容易扎手,成品容易晃动,缺乏质感。
“要想让大家愿意玩,就得在连接方式上做改变。”为了让拼装手感更流畅,设计团队决定使用磁铁代替传统木制插销。经过多次试验,磁铁与木构件完美结合,不仅便于反复拼装,成品也更加稳固。
准工坊对工艺细节的较真儿,就是为了传递原汁原味的斗拱文化。
去年11月,北京建院文创团队在国家博物馆召开新产品首发式。随后,“准工坊斗拱瑞物精品展”相继在模范书局、三联韬奋书店开幕,斗拱与文创展品还走入联合国日内瓦的万国宫,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从建筑转型文创,北京建院仍在进行新的探索。今年7月,与市规划展览馆合作设立的“鲁班的实验室”将精彩开幕。“它既是一个全方位的展览,又是一个可以动手的木工工坊。”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燕说,这是一次体验式的展览,无论成人或儿童都能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中国大工匠智慧。
(来源:北京日报,2019-06-04,陈雪柠)
惊叹!藏族传统建筑技艺登场中国古建 营造技术高峰论坛
6月15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古建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学术论坛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五届五次理事会,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召开。
古建人再聚李庄 营造技术薪火相传
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郊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内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里桩”而得名。李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期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70余年的建制历史。作为西南历史文化古镇,李庄“传承文化有功德,工艺四绝堪称奇”。
1940年夏,李庄人民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这16字电文将同济大学师生和一众国家顶级专家延揽到李庄。李庄像一张烽火中的大书案,为经过多次颠沛流离的同济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提供了一个安定从事教学和工作的“适彼乐土”。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建筑泰斗也曾经潜心来此研修。
今日,在第九届中国古建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学术论坛举办的同时,藏建专委会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学术报告及沙发论坛同期在李庄游客服务中心举行。
活动对研究会五年届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接力营造学社 不断厚重文化自信
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大国工匠。本次论坛授予7位对民族建筑营造技艺做出极大贡献的民间工匠,“中国民族建筑营造大师”和“中国民族建筑工匠名师”的称号。
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组织申报的藏区传统建筑工匠大师候选人,青海玉树东南博学传承人达瓦扎西荣获“中国民族建筑营造大师”称号。青海文物局古建专家田益荣获“中国民族建筑工匠名师”称号。在现场,姚兵与齐骥分别为达瓦扎西和田益颁奖。
藏式营造新登场 古建工程后继有人
在论坛学术演讲环节。姚兵首先进行了题为《古建行业建设的四大力量》的演讲。他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家精神力量、追求卓越品牌精神力量、对于古建事业的决定性意义。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仕炳随后做了《支撑文物建筑利用的核心保护修复技术》的学术报告。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藏建专委会秘书长马扎 索南周扎阐释了题为《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与传承》的学术论文。
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色构成。本次论坛期间,以两位藏族建筑工匠获得大师称号为契机,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组织,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沙发论坛等形式多样全方位的交流推广活动。
同时,由马扎 索南周扎主持,藏族传统工匠的优秀代表达瓦扎西、田益、沈生金和即将投入藏族建筑事业的新人西热桑培,以沙发座谈的形式,系统探讨藏族建筑营造技艺的特征和价值,为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为遗产保护事业和工匠精神传承提出了发自肺腑、萃于实践的务实建议和方案。
(来源:中国西藏网,2019-06-16,周晶)
吴书瑞:传承古建彩画技艺
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廊、拉卜楞寺……吴书瑞已经数不清自己主持参与了多少古建绘画修复工作、多少国家级彩绘项目,更别说他在多少建筑上进行过彩绘。
从19岁进入传统建筑彩画这一行,到现在年过花甲,40多年,吴书瑞从来没有离开。他精湛的技术和匠人精神,让他成为2017年北京榜样人物。
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画工作室是吴书瑞现在办公的地方,墙上贴满了各式传统建筑彩画的小样。他说,这些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是民族的瑰宝,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好看,也要让他们知道制作这些东西的每一道流程。
吴书瑞的名字前有很多头衔,但他说:“我就是一个画匠。”在他看来,“匠”要求从业者从一而终,“匠人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要一直干下去。
古建修复得“十年磨一剑”
入到这一行,吴书瑞可谓是“顺理成章”。他的祖父曾是紫禁城里的象牙雕刻师,从小他便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中学时期,老师推荐他到少年宫学习中国画,打开了他踏入工艺美术行业的大门。插队回来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房屋修缮第二工程公司工作,负责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吴书瑞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以为就是修房子,但家里人告诉他:“修房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然决定去做古建修复,那就是一种传承,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好。”这个理念一直伴随了他40多年。
建筑彩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吴书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
古建彩画讲究的就是手法。刷颜色、沥粉这是基本功。“把颜色在建筑上刷匀了,才能说你能干这一行。”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
除了刷色,还有沥粉。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传下来的宝贝。”在学徒期间,吴书瑞反复练习这个技艺。
“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吴书瑞说,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
直到在上世纪80年代修复雍和宫时,他终于感受到“得心应手”,能完全理解师傅分配的工作,也能达到师傅的要求,不论刷色还是沥粉都非常顺利。而这个时候距吴书瑞来到房修二公司已过去了十几年。
不断面临挑战是这个行当的魅力
为了能精确判断古建的年代,了解当时彩绘的特点,他饱读历史书籍,每个朝代的建筑特点和绘画规制他都一清二楚。只要看到古建的彩绘,他基本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绘画的朝代,以及绘画时需要遵循的规制和技巧。
1998年,吴书瑞接到南京市政府的邀请,为南京的“阅江楼”进行彩绘。这是一个只存在于文章里的建筑。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狮子山建一楼阁,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描绘各自心中的楼阁。然而,阅江楼在地基平砥完工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
如何在这样一座存在于古籍中的阁楼上作画?怎么能体现明代建筑的特点?吴书瑞接到邀请后便一直思索这个问题。
“这相当于从脑子里想象一个楼阁,再把它变成实物,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尊重明代建筑的规制,符合当时建筑的特点,吴书瑞翻阅了大量古代建筑书籍,走访了北京各大明代古迹,研究明代建筑的彩绘。最终,他按照《阅江楼记》里所描绘的阁楼,起了谱子。“就相当于定了调子,确定了草稿。”吴书瑞说,“行话里的‘起谱子’是最难的,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也是工程的精髓。”
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阅江楼的绘画全部完成。如今,阅江楼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这就是干这一行的魅力,会不断有新的挑战出现,你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干得越久,你越觉得自己要了解的还有很多,越觉得这行很有趣。”40多年来,吴书瑞也曾由于苦练基本功的无聊、清理古建筑时环境的恶劣等原因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新的事物跳出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再次把吴书瑞吸引,让他再一次爱上传统建筑彩画。
在这行这么多年,吴书瑞经历过行业的低迷期,“现在,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投入资金,国家和社会都给予了很多重视”。2018年,吴书瑞主持了甘肃兰州清代举院致公堂文物修复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团队完全按照古建的原规制、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修复,颜料严格使用矿物质,修复工作严格按照朝代风格。“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文物修复,原原本本按照文物修复去走。”这次工程,让吴书瑞感到社会对文物修复的重视,也感慨“是让年轻人切身感受和传承古代技艺的好机会”。
为传承摇旗呐喊
“传承”是吴书瑞常提的一个词,看到媒体曝光的一些古建的不正规修复,他感到很痛心,“把老祖宗的东西弄没了”。他说,现在从事古建筑彩画的除了老一辈的人就是年轻人,很少有三四十岁的人,“这是很严重的断档”。说到传承,他很激动,“现在研究古法彩绘的人员多,但真正从事技术的人却很少。”
“我们这行就是靠口传心教,随着老一辈工匠的离开,这些手法就真的丢失了。”他说,“以前我总是很低调,不宣扬我在干什么,现在我觉得我应该摇旗呐喊,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让更多人喜欢上这个行业。”他计划把自己的技术都写下来,还想号召行业里的专家、团队将自己在文物修复时所做的工作系统地记录下来,为后人提供技术资料。关于传承,吴书瑞的脑子里有太多想要做的事情。
同时,吴书瑞自己也在不断创新彩绘方法,迎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要求,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古法彩绘。在人民大会堂的彩绘中,吴书瑞就结合室内光线特点和环境要求,将作品的色阶降低,“传统的技术手法是没有变的,只是让颜色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吴书瑞的办公室还成立了设计部,几个年轻人和吴书瑞一起集思广益,让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走进百姓的生活。他们创作出“金韵葫芦”——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葫芦上画出中国传统图案,在2016年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展示奖”。吴书瑞说,未来工作室还会创造出更多符合青年审美的作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9-05-24)
【数据分析】
古建筑技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2017 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
而面对着传承人的缺乏、市场的冲击等问题,古建筑技艺应如何实现传传承与发展呢?
(1)加强古建筑保护,拓展技艺传承空间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在”,只有将更多危在旦夕的古建筑保护下来,古建筑技艺传承才有可能。
第一,加强立法保护。对于古建筑及其技艺的根本保证是立法保护,是国家政府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增加对使用文化产品的补偿,维护古建筑技艺传承人的利益;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各地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第二,将古建筑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将城市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协调统一起来。《雅典宪章》第七点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地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一个城市应该以历史文物的细胞作为出发点”,且要以“这个细胞作为出发点,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在一个最适合的关系下分布整个城市里。”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将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结合起来,创造现代与传统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美好格局。
(2)推行产学结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即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与企业均成为人才培养主体,实行校企融合,共同培育传承人才。通过产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实践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反复循环,为古建筑技艺输送高素质传承人才。
(3)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力
除了传统的宣传手段如报纸、电视、电影外,还要运用信息化时代各种先进的社交媒体手段,如QQ 学习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古建筑技艺,使年轻一代真心喜欢、热爱传统,主动承担起传承古建筑技艺的重任。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