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非遗+扶贫”打造文化脱贫新路径
2019年08月08日
“非遗+扶贫”打造文化脱贫新路径
“非遗+扶贫”打造文化脱贫新路径

【热点回顾】

四川成都:“旅游+非遗”让乡村旅游更有味

带走一双毛边千层底的唐昌布鞋,体验郫县豆瓣酱的传统工艺,欣赏各式各样的蜀绣精品……游人步履不停的战旗村,正是四川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画卷中的一个剪影。7月28日,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四川成都战旗村召开,大会发布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包括北京北沟村、浙江余村、贵州云舍村、四川战旗村在内的320个乡村入选该名单。记者来到成都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和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看到这里深度开发传统非遗等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到战旗村,记者看到具有浓厚川西传统文化风韵的“乡村十八坊”里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传统手工作坊遍布在仿古街道的两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在这里呈现。游客既可以品尝美食,购买特产,也可以观看生产过程,体验传统民俗工艺。据了解,“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其负责人表示:“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匠人相当于是以技术入股,成果与村民共享。”这样一来,匠人和村民都能增加收入,同时,村民还有了新的就业机会。”

在战旗村,记者还参观了豆瓣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被划分成了“前店”与“后坊”,一边销售豆瓣商品,一边展示豆瓣制作工艺和文化。“我们收藏了2000多口传统晒坛,还原了古窖池70多个,客人在这里既可以试吃创新豆瓣制品,又可以了解蜀酱的精深渊源。”黄功云是唐昌镇人,与郫县豆瓣结缘40余年,博物馆将自己的半生事业进行生动演绎,这让他备感喜悦。此外,这里建成战旗村4A级景区,举办大地艺术节、半程马拉松、农民丰收节等品牌赛事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传统巴蜀农耕非遗文化。2018年累计接待85万人次,实现收入6500余万元,文旅产业产值增长两倍。

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战旗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其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说,战旗村充分整合区域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培育战旗乡村产业新优势、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系统推进“五大振兴”。2018年底,村集体资产达到5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20万元,村人均纯收入实现2.8万余元。他说,“下一步,我们将遵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未来将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旅游承载能力,提高从业队伍素质,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青青竹林中,一座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掩藏在茂林修竹间,桌上清茶两三盏,看的是青山耸翠,嗅的是清新空气,享的是安逸生活。位于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得名。近年来,竹艺村坚持以“竹编非遗旅游”为内核、以多元场景营造为抓手,促进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创新实践之路。2018年实现文旅收入1.2亿,接待游客55万人次,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595元。

记者走进红梅竹编工作室,90后女孩肖遥讲道:“我的母亲王红梅是70后,她是道明镇土生土长的竹编艺人。母亲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道明竹编逐渐萧条,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反而多方学习,探索竹编技艺。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后来也迎来了转机。2018年,她开起了红梅竹编工作室,不仅批发和销售道明竹编,更培训了很多留守妇女,促进她们发挥自己的劳动力,带动村民的就业。如今,我们这儿成了道明镇竹艺村的竹编体验小店,目前每个月营业额在3万左右。同时也因为她的坚守,让我看到了一名竹编艺人的用心和坚持,最终选择回家来支持她,继承这个事业。今年5月初,我辞去了护士的工作,回到家乡,我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接受和学习竹编。我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与时俱进,比如将传统的竹编变成符合现代化审美的工艺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竹编产业的更多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调整为雁阵模式、孵化模式、设计模式、定制模式等,打造全新的创业创新平台,链接更多有效资源,带动更多的产业从业人员、从设计、制作、销售上增加收入,实现集艺术设计、孵化培育、个性化定制、教学体验等多渠道的共同发展。这也能给更多的设计人员提供就业平台,把更多创新创造的设计落地生根,丰富竹编产业市场。”

“道明竹编”传承人丁春梅告诉记者,“自己作为一名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意识到,要将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2013年,丁春梅与父亲、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传承人丁志云,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艺馆,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同年,“丁知竹”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师生们从艺术角度提出的思路,与专业竹编技艺相碰撞,也为“丁知竹”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和宽广的视野。

记者了解到,竹艺村以设计为媒,秉承“蜀风雅韵、百村百态”规划建设理念,采用“天府文化+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方式,联动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建成“竹里”等一批精品新中式建筑,为传统川西民居植入竹韵之美、乡村意境。竹艺村以文创为魂,依托天府林盘学院、乡村设计学院,建成中央美术学院传统工艺工作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文创平台,糅合现代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品韵共开发3000余种竹编特色旅游商品,有机植入国际工作营、见外美术馆等高品质消费场景15个,构建形成“竹生态、竹生活、竹空间”的文旅产业生态圈。

(以上来源:2019-07-29,中国文化传媒网,程佳)

四川:非遗资源盘活扶贫经济

2017年9月施行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应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近日,记者在四川调研发现,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四川各级文旅部门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并通过建立合作社、鼓励传承人创业、互联网+等形式,使得脱贫攻坚成效引人注目。

带动就业 非遗勾勒脱贫梦

朴素的作坊,精致的做工,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通过苗族阿妈的巧手,跃然于扎染、蜡染和苗绣的非遗作品中。如今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枧槽苗族乡,通过县级专合社平台,对留守在家的贫困群众开展技术培训的“合作社+村资公司(工坊)+农户”方式”,已带动覆盖苗乡100余户、400多人贫困群众,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同样的方式,在北川县得到了推广和放大。

从2011年开始,羌族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强先后在北川乡镇及县城禹羌传承培训学校培训草编技艺。当地村民学成后,与公司签订协议,利用自家田里的稻草秸秆等材料加上公司提供的辅助材料按订单编制草编产品,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每月底,由公司回收后加工成成品。当地留守妇女在不耽搁家务的同时,每月基本可稳定收入1000元左右。

如今,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黄强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成立了草编合作社8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并且,羌族草编还走出北川,为凉山、攀枝花、雅安等地区的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开展草编技能培训。今年又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建立培训中心,为当地苗族、侗族等搬迁移民进行技术培训,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火力全开 电商助力资源开发

在四川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有扶贫的需求,也有丰厚的资源。借助“互联网+”新兴业态,非遗扶贫的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宽。

今年2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市揭牌。工作站采用了“政府+唯品会+非遗扶贫工坊+贫困群众”的模式,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由唯品会提供创意设计帮助和推广销售平台,再通过工作站下若干非遗扶贫工坊为贫困群众提供非遗技艺指导和产品订单,贫困群众可采取多种就业方式增收。

凉山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非遗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拥有以彝族服饰、彝绣、彝族羊毛擀毡技艺、彝族银饰、彝族漆器等为代表的非遗传统工艺项目。借助这些资源,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3个月后出炉了首批成果。6月6日,彝族银饰“拂星”、彝绣马齿纹斜挎包等4款非遗新品正式在唯品会上线,民族风格与时尚元素的巧妙搭配,让人眼前一亮。今年8月,还有27款彝绣男女服装、腕表等也将上线售卖。

据唯品会6月8日发布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运营显示,“80后”是消费主力,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当非遗时尚产品日益丰富,非遗手艺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正得到提高,与唯爱工坊合作的非遗手艺人也大幅增加。截至目前,与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的非遗手艺人已超过200余人。

全盘规划 探索脱贫奔康新路子

暑期已至,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政府的坝子里的学员又增添了不少,石刻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班玛罗尔吾近日都在忙于传授学员们怎样给石刻作品上色,让这些雕刻出来的石像变得栩栩如生,更受顾客的喜爱。

如今的壤塘,在政府“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模式下,像班玛罗尔吾一样的传习所有26个,内容涵盖觉囊唐卡、藏族石刻、藏香、藏医药、藏茶、藏式陶艺、觉囊雕刻、摩尼喜旋传统服饰、藏纸等。得益于此,该县聚集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许多被搁置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地政府的全盘推动下,截至2018年,26个传习所中实现利润的有15个,累计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依靠“非遗+扶贫”脱贫的人就有510户2000余人,如宗科石刻传习所20人,年均业务在60万元左右,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

不仅如此,为解决传习所分布分散、发展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传习所呈现出的经济带动能力很有限等问题,壤塘县投资1亿元建设非遗传习创业园,并以此启动了以中壤塘为核心、以南莫且湿地和则曲河风景名胜区为双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把中壤塘打造成4A景区,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扶贫”融合发展。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15,付远书)

“非遗扶贫”成为扶贫新亮点

开展“非遗+扶贫”,不论是从非遗传承发扬角度,还是从创业扶贫效益角度,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据报道,从7月中旬起至10月7日,来自全国15个省份和地区的扶贫工坊特色产品在济南百花洲陆续展销。在此举办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全国各地扶贫工坊及其他贫困地区特色非遗产品,帮助贫困地区搭建传统工艺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很多旅游区融入了非遗元素,有的甚至作为主打品牌。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对“非遗+扶贫”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此前文化和旅游部选取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传统工艺、技艺的鼎盛时期在农耕文明时代,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要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就必须华丽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技艺由于缺乏更多的“用武之地”,逐渐淡出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稀有的传统工艺、技艺又急需有人传承。对此,开展“非遗+扶贫”,不论是从非遗传承发扬角度,还是从创业扶贫效益角度,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稳定脱贫是扶贫的内在要求之一,既要脱贫又要确保脱贫后不返贫。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期,打赢这场“硬仗”、拿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开辟新道路、探索扶贫新模式,势在必行。频频“输血”固然能解一时之困,而要真正“摘帽”致富,唯有发挥“造血”功能。抱着娃、绣着花、挣着钱,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绣非遗传承人带领全州12.5万绣娘,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绣协会,接收订单1.7万余件,近千名绣娘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手工艺者成为直接受益人。这些生动的案例充分证明了非遗扶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非遗扶贫能让贫困户不再“等、靠、要”,而是“以技为生”。纵观各地“非遗扶贫”成功模式,并非简单地发展传统工艺,还需各个层面与时俱进,相向而行。一方面,应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培育传统工艺项目品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要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销售传统工艺产品,鼓励和支持专门针对贫困地区举办的传统工艺展示交流活动。

非遗扶贫本质目的是让群众增收,只有真正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方能发挥其作用。非遗扶贫发展好、利用好,能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24,吴学安)

【数据分析】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与物质扶贫和资金投入相比,文化扶贫更符合“扶贫先扶智”的本质要求。

四川通过“旅游+非遗”的方式创新乡村旅游新路子,将真正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拓展了新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了新的旅游路线。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大背景,创新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的共融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蕴藏着奇妙的文化精彩,也孕育着新的文化要素。作为多种文化要素的集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一直备受关注,但进步却很有限。究其原因,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元素的特殊性,不可随意复制;二是其对文化环境和保护措施的要求较为严格,不可推而广之。

因此,探索非遗文化成为很多旅游爱好者的一个目标领域,他们向往美妙的文化体验,也乐于陶醉在文化的海洋中发现自我、发现未知。因此,“旅游+非遗”的文化模式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也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贫困地区没有非遗文化,就要结合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身优势了。比如植被特色、文化传统、农产品加工、地方特产、民族元素等,都可以作为思考和开发的内容。中国旅游集团为帮助香格里拉地区发展经济,曾在《旅行家》杂志制作发行了《香格里拉返乡人》和《普洱此番不言茶》两期扶贫专刊,打造了一整套迪庆旅游扶贫线路,向大香格里拉地区输送游客1万余人次,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反馈。

通过文化实现脱贫的重点在于,先要认清自身的长板,再补短板、搞创新、谋发展。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关心的一件大事儿,它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以及千万百姓的幸福。在实现精准脱贫的过程中,要善于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希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更多的人致力于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助力与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