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红色记忆何以点亮荧屏?——江西创新红色表达引领红剧热潮
今年7月,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热播引燃了“方志敏热”,也引发了对红色记忆何以点亮荧屏的思考。近两年来,江西将发生在赣鄱大地上的红色故事进行创新化表达,塑造多维度的英雄群像,已陆续推出电影《浴血广昌》《信仰者》《八子》和电视剧《初心》、《可爱的中国》等,带动了包括大批“90后”“00后”在内的观众“追剧”。
红色表情:那个时代的风华正茂
《八子》中的满崽是八兄弟当中年纪最小的,电影讲述了15岁的他参加红军实现个人成长的故事;《信仰者》中的寻淮洲是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牺牲时年仅22岁;《可爱的中国》围绕方志敏的生平展开,他牺牲时不过36岁;……
他们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流血牺牲。“我希望通过这些年轻革命者的故事,让当下的年轻人感悟先辈们的精神追求——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信仰者》导演杨虎认为,通过塑造风华正茂的英雄群像,电影更具贴近性,更容易引起“90后”“00后”等观众的共鸣。
对观众而言,既有铮铮铁骨又有绕指柔情的英雄更加“圈粉”。“细姩,我想把我名字当中,志敏的敏字送给你。”这是在电视剧《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对新婚妻子缪细姩说的话,她是方志敏一生的挚爱。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可爱的中国》以情动人,方志敏对妻子和孩子的爱感人肺腑,无论是身为丈夫的爱,还是父亲的爱,都与对祖国母亲的爱紧密相融。
在《八子》中,哥哥在失去弟弟时悲痛不已,却毅然拿起弟弟的枪去面对敌人。他一直不曾忘记母亲的嘱托:“你是长兄,六个弟弟你带走了,你一定要把六个弟弟完整带回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兄弟情和母子情。”在《八子》导演高希希看来,真正的庄严能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感情能更好体现庄严。
红色表达:英雄不是“卫生球”
“过去,我们塑造的英雄太过脸谱化,都像‘卫生球’一样干净。他们其实也会犯错,但这并不有损于他们的伟大。”《信仰者》编剧李海江认为,对正面人物不人为地拔高,对反面角色不故意地贬低,才能向观众传递真实的情感。
李海江在创作《信仰者》剧本之初,大量研究党史、军史,倾听同行、烈士家属、政府等各方意见,易稿十余次以求人物和事件的真实。
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吴永明认为,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再现年轻革命者的形象,是《信仰者》《八子》等红剧打动人心的秘诀。
“真实性是红色题材作品的生命力,没生命力的作品,我相信青年观众一定不会喜欢看。”高希希说。
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细节上,还体现在艺术形象上。根据史料,红十军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被捕时,身上穿着有许多补丁的单衣和破烂不堪的裤子,穿的两只草鞋各不同色,他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李海江秉承剧本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以这些历史细节为蓝本,在片中专门设计了国民党将领王耀武和胡天桃的一段对话。
“你一个堂堂师长,为什么挎着一个破瓷碗?”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要饭的碗。为了天下母亲不再要饭,我才和你们干。”胡天桃被处决后,洋瓷碗和主人一起被掩埋。
“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李海江写完这一段时,眼睛湿润。
红色能量:担当使命传递信仰
“有的商业片像母鸡,能下蛋会赚钱;有的红剧像公鸡,会打鸣能够传递正能量。”一些业内人士这样描述红剧的影响。为此,江西坚持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精心挑选导演、编剧、主演等团队,打磨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红色文艺作品。
“我们不为票房迎合市场,而是用红剧引导丰富市场。”吴永明介绍,《初心》《可爱的中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强烈,既有高收视率,也有高美誉度。
在部分红剧的创作者看来,国人心中都有家国情怀,通过创新红色表达,再现红色记忆,有助于激发国人心中的这股正能量。“方志敏牺牲得太早了,如果我们再不详细地描写方志敏的成长过程,他辉煌、悲壮的一生可能会被人淡忘。”导演吴子牛谈及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拍摄初衷时说,今年是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在这个时间点重温历史,会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温度。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温度”,已切实地感染了一批年轻的观众。“这部剧让我渐渐明白在那个年代,革命者为什么能坚决地舍生取义。”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李雅婷说。“只有让观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初心,才有可能做到不忘初心,这是江西进行红剧创作的使命。”吴永明说。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8-01)
《跨越时空的回信》:红色题材的创新表达
江西,对于国人而言,是一个富有红色基因的省份。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诞生了领导中国革命不断砥砺前行的4个摇篮。巍巍五百里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八一起义锻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瑞金苏维埃政府成为了共和国的摇篮,还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第1次完全胜利的安源工人大罢工堪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井冈山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更是砥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
革命精神可以缅怀历史,更可以照耀未来。从5月起,一档由江西卫视原创研发的红色人文季播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好评。这档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全新书信类节目,以革命先烈们写给亲人、朋友、组织的家书为切入点,邀请烈士后人或有故事的相关人士讲述家书背后的传奇故事,并以回信的方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与时代的真诚对话。
在真实叙述中回望历史
当下,书信类节目可谓是文化类节目创新的热点,并先后产生了《见字如面》《信中国》《朗读者》等多档富有文化传承基因的爆款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则以“回信”的创新模式和“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制作方向,感染了众多电视观众。《跨越时空的回信》一经播出便被誉为“一份永不被遗忘的国家记忆”,并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为“2019年重点广播电视节目创意选题”之一。
“《跨越时空的回信》是节目模式创新的代表。”在日前举行的《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称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这个节目的模式虽然简单,但是在那么多书信类节目中,该节目选择了以“回信”的创新表达方式,诠释了当代如何回应我们的先辈,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对此,父辈在战争年代曾是地下工作者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尤为感动,“这是坚守与创新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俞虹表示,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不忘初心。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中国媒体人不忘初心,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再实践。俞虹认为,当前电视节目制作已经开始聚焦于人文内涵的内容与主题的拓展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回信》既拓宽了主题题材的开拓视角,又挖掘了宏大理想背后涌动于英雄们内心深厚的亲情与情感,同时搭建起两代人隔空对话的平台,以书信为抓手,从读信到回信完成了当代人与革命先烈的隔空交流,完成了红色基因的传承。
“真实和感人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强调,节目中大量的历史事实、真实人物、真实亲人,赋予了节目非虚构的情境设计;与此同时,通过革命先烈后人与亲人以回信的形态,串联大量生动的细节,并辅助访谈、沙画、 电影、电视剧片段等多元素透视先烈们人性化的一面,实现了革命历史叙事和革命历史叙述抒情的完美结合。
回信人代表、袁国平烈士的后人袁振威谈到,节目之所以感人、振奋人性,就是因为真实,烈士们的封封家书,再现了他们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对亲人的无比眷恋,是他们心情最真实的展露。在我父亲袁国平牺牲78年后,让我有机会以跨越时空的方式给父亲写信,渲泄了我几十年的思念之情。
《父亲》一期播出后,让电视观众认识到革命先烈们身上所谓的“不聪明”。有网友表示,被袁国平身上的“不聪明”而震撼,正是袁国平以及众多革命先驱所谓的“不聪明”,才换来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进入新时代的我们,仍然呼唤这种“不聪明”和革命者的精神,因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红色印记的记录观照当下
从战火硝烟中匆匆数语不能言尽的家书,到迟到多年久久不敢动笔的回信,真真切切将过去和现在、历史与现实链接在一起。从“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从“为新四军铸魂”的袁国平到“隐蔽战线的先驱”冷少农,从抗日名将吉鸿昌到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一封封感人至深的“红色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时,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之际,先烈们无私的情怀,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回信人代表、林正亨烈士的后人林为民曾经是北京日报社记者,其父亲是第一个牺牲在台湾马场町刑场的地下党员。“《跨越时空的回信》以烈士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歌颂他们坚守初心、毫不动摇的品格,激励后人继承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林为民表示,节目挖掘出这些知名烈士牺牲前后的许多故事, 反映他们为革命理想义无反顾的斗争细节,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另一名回信人代表、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吉鸿昌烈士的后人郑吉安认为,《跨越时空的回信》是一部很好的红色教育题材,新颖的题材、独特的立意以及真实和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赋予了节目鲜明的红色印记。
《跨越时空的回信》对于革命烈士历史事件的细致考证和还原,成为了节目鲜明的特色。例如,烈士赵一曼在押往刑场的囚车上,用很短的时间给自己心爱的独子宁儿写了一封遗书,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她对爱子的关切,虽然宁儿在20多年后才看到这封信,但宁儿将“赵一曼”三个字刻写在自己手背上,以此来陪伴自己。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在美国名校毕业后,为继承她的遗志立志回国参加建设;在节目中,吉鸿昌烈士牺牲以后的一张照片,左眼上的那颗黑洞印证了了“吉鸿昌面对敌人的枪口,迎面开枪坐着死”的真实状况,感染了众人;而林正亨烈士在被押赴刑场路过家门口时,呼喊着爱人的名字,被法警打得满头是血。在邻居们的提醒下,爱人光着脚跑出大门追到刑场。只听到了几声枪响……
对这些历史瞬间和细节的真实把握,特别是通过真实可信的史料,还原了一个个共产党人既有坚强品格的革命斗志,又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铁骨柔情,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但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支撑着他们去奋斗,乃至于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
“这个节目出乎我的意外,看了放不下,沉浸在节目中。我看了11集,薄薄的信、短短的话,却承载了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文化,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表示,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好的党课,让我非常感动。当前我们去回顾历史、铭记历史,去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广播电视战线的根本。
“这档节目做到了平静之中显示力量,有大巧不工的一种力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勇认为,这个节目有着信息独家性,可以说透露了特别多独家的细节和信息。同时,能够感觉到节目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畏之心,并从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上的感染力,完美呈现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节目通过多时空的延展,使节目具有了更广阔的意境。
“小大正”的全新实践
“这是一个‘小大正’节目的典型。”高长力谈到,节目组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前,坚定的选择社会效益,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就坚持做下去。“这个节目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虽然是革命先烈的故事,但是有着新的讲述人、新的故事、新的史料,还有新的模式。”
对此,中宣部《新闻阅评》点评称“节目进行多维度创新,‘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没有明星阵容加持和炫美的舞台,依靠质朴无华的电视语言,呈现出直击心灵的震撼。”
“红色是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最美的风景。 弘扬红色文化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经典,数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精神。”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卢大有表示,节目把党史与电视媒体深度融合,革命先辈的理想、信仰以及朴实情感直击心灵,而至亲回书更是回应历史观照现实,润形无声。《跨越时空的回信》让党史从厚厚的书本走出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亮起来,让红色基因融进去沉下去,使党史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江西省广电局副局长白文松介绍,正在全党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江西省将该节目作为主题教育的教材。白文松同时建议,希望将节目的产业链延伸,能够以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拓宽传播的途径和渠道。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 江西卫视近年来创新不断,从《传奇故事》《金牌调解》《中国红歌会》,再到《跨越时空的回信》,可以说是江西卫视节目创新的最新里程碑。“节目以回信作为一种由头、线索以及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窗口,让观众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陆地进一步解释说,这档节目契合了时代精神,表现出强大的张力,可以说激活了历史,更是警醒共产党人永远记住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这档节目的真实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杨乘虎认为,《跨越时空的回信》让观众感受到久违的感动,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力量。节目在史料中找故事,在真情中塑造和加强传播效果,并通过读信和回信的方式,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写文化,构建了一个跨时空对话的渠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表示,《跨越时空的回信》做到了政府有所呼、百姓有所求,媒体有所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不管是小到家风家书的道德传承,还是大到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镌刻在心底里的一种情怀。而节目中回信的方式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在跨越时空的历史过程中,当事人娓娓道来,回信的现实情感跃然屏幕,直逼人心。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俊认为,《跨越时空的回信》意义不仅在于节目本身的叙事,更重要的是以软性、温情和塑造共同体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主流媒体表达智慧的最新努力,甚至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最新成果。
江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马玉玲谈到,《跨越时空的回信》是江西广播电视台用心、精心打磨之作,该节目不仅是江西台承前启后之作,更是顺应时势之作。马玉玲透露,这档节目还会继续做下去,目前正在紧张筹备第二季,预计在9月份与电视观众见面。
字节跳动广电合作总经理辛艳从传播的角度给予了节目更多的建议,《跨越时空的回信》第二季《今日头条》将从现在开始以短视频等方式对节目进行预热,同时就具体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跨越时空的回信》以红色家书、至亲回书为载体,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倾注对先烈的深厚情感,让信仰薪火相传。特别是书信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家人亲友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的矛盾纠葛,从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感受到时代精神的脉搏,触摸到先烈们的心灵跳动,这也许才是《跨越时空的回信》的感人之处。
(以上来源:江西卫视,2019-07-21)
【数据分析】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慎德书屋,看望6位革命烈士后代和先进人物代表时说:“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在江西,传唱最广的就是英雄们的红色故事,在于都,红军的故事被代代相传。于都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于都儿女敬仰红军,为协助红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革命精神的力量正指引着江西儿女脱贫致富,建设美丽江西。在百万人口大县于都,由于受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曾长期处于欠发达、后发展阶段,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于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生动力、发展基础、承载能力、造血功能都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2012年底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7.94%降至4.73%,走出了一条具有于都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在井冈山,巍巍井冈如今不仅是红色摇篮,更是绿色家园。近年来,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创业新思路。种黄桃、植红茶、改竹林、制竹酒、开农家乐……井冈山神山村村民以产业带动脱贫,走上致富道路。此外,“井冈山精神”也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井冈山采用宣讲“井冈山精神”和宣传扶贫政策结合起来的方式,通过在田间地头上党课、夜访贫困户、开设“红色讲习所”等讲清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主体意识,使脱贫致富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在南昌,十多年的时间里,红谷滩新区拔地而起,从一片荒滩变成了现代化大都市。近年来,红谷滩新区以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南昌样板”排头兵为目标,聚焦省市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实现了产城融合、产融结合的跨越迈进。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