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文化场馆开夜场,打造升级版“夜服务”
2019年08月15日
文化场馆开夜场,打造升级版“夜服务”
文化场馆开夜场,打造升级版“夜服务”

【热点回顾】

北京天文馆“七夕之夜”专场活动-用文化点亮“夜京城”

为了更好地满足京城百姓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繁荣首都夜间经济,8月7日北京天文馆于中国传统“七夕”佳节当晚对公众开放,在天象厅的模拟星空下,从牛郎星、织女星讲起,为公众解说“七夕的夜空”,用文化点亮“夜京城”。200余名观众参加了当晚的活动。

七夕夜空中最佳的观测对象就该是织女星和牛郎星,尽管户外受天气和周围光污染的影响星月难辨,但在天文馆里看天象仪模拟出的星星确是清晰明亮的很。哪颗是牛郎,哪颗是织女,他们隔河相望,隔的是哪条河,顺着天文专家激光笔的指示,观众恍然大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配合A馆天象厅播放的《奇妙的星空》天文科普节目,专家还讲解了月相变化、夏季大三角、北斗七星、英仙座流星雨等天象和最佳观测方法。观众也熟悉了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许多参加完活动的观众表示天文馆里的“七夕之夜”既有浪漫,又有知识,更有文化,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七夕之夜”是北京天文馆开启2019年夜间活动的首秀,同时也掀起了今年暑期活动的高潮,200张专场活动票上线不到4小时就宣告售罄。未来如果观测条件适宜,我馆还将适时举办各类观测活动,通过丰富的科普形式,点亮多彩“夜京城”。

(来源:北京天文馆,2019-08-09,责任编辑)

博物馆开夜场 光延长还不够

本周日,国家博物馆就将迎来暑期第三次延时开放。从前两周的效果来看,市民们对于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的做法十分支持,还有人呼吁其他的博物馆也应该加开夜场。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人力、成本等原因,这种延时开放的模式并非在全部博物馆都适用。体量相对较小的博物馆,想要既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又满足市民的夜间文化需求,在开放夜场时或许要另辟蹊径。除了延长开放时间,更需要设计贴合夜场的活动。

现场

看到大恐龙 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

“孩子们注意啦!每人来我这领一件T恤,给上面的恐龙涂喜欢的颜色吧!”周三晚上六点半,位于西直门外大街的中国古动物馆里,30名孩子听到老师的吆喝,一下子都欢呼雀跃了起来。领取衣服后,孩子们围到小桌旁拿起画笔,有人将恐龙还原成了现实中的颜色,还有人则充分发挥着想象力,给恐龙画了个大花脸。

此时正在举办的,是古动物馆专门为夜间设计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今天来参加的共有10组大人加小孩的家庭,还有另外20名“单飞”的孩子。因为已经是闭馆时间,整座博物馆能够被活动参与者独享。

不一会儿,一件件新鲜出炉的衣服就作为了活动服,穿在了孩子和家长的身上。老师随后还教大家用石膏制作了“小盗龙”的模型,有家长本想抢着为孩子代劳,却遭到“严词拒绝”,孩子非要自己亲手做才满意。

动手环节过后,活动的重头戏——博物馆巡游正式上演。一进主展厅的大门,几座高大的恐龙骨架就让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惊呼,其中一条恐龙的脖子甚至伸到了二楼走廊。主讲老师顾霞介绍,这些恐龙都具有“中国血统”,是在中国的领土内被考古学家发现的。“个头最高的那条叫马门溪龙,一天里吃树叶能吃23个小时!”这条贪吃的恐龙也引发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在顾老师的带队解说下,孩子们学习了古代鱼、恐龙、铲齿象等各种古生物的知识。从博物馆一层漫步到三层,路过的标本更是一个接一个。大家还一睹了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它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恐龙,而且化石完整。

为了验证孩子是否学有所得,老师随后设计了一个寻宝活动。根据之前讲解中的信息,孩子们要找到八位数字密码,获得最后的宝藏——一块四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光拿到化石不算完,孩子们之后还一起学习了清理化石的方法,并戴上护目镜进行实操,一个个看起来颇为认真。

“我们的活动都是根据考古工作者实际的工作流程设计的。”古动物馆主管孔明智表示,活动中制作浮雕的环节,就是模仿考古工作者在为化石翻模的过程,而清理化石也是后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时钟渐渐指向晚上十点,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奇妙夜活动即将结束。但家长和孩子并非就此离去,而是共同搭起帐篷,夜宿在博物馆内。在一条条恐龙的环抱之下,大家犹如睡在了侏罗纪公园当中。“我家孩子就喜欢大恐龙,今天可算是看过瘾了。”陪儿子一起前来的许女士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报名参加这类奇妙夜的活动,确实跟白天逛博物馆感觉不一样,“平时看展览都是走马观花,现在有专业老师全程讲解,感觉收获很大。”

馆方

只做延时开放 博物馆会“入不敷出”

随着近两周国家博物馆在周日延时开放,有市民也呼吁其他的博物馆加开夜场。但在孔明智看来,这种单纯延长开放时间的夜场模式并非每个博物馆都适用。

古动物馆平时下午四点半闭馆,之前也曾有人在闭馆之后敲门,询问是否还能进馆参观。“但这种情况毕竟不常见,如果延长了时间,真正来看夜场的人并不会很多,我们和国博这种大体量的馆肯定没法比。”古动物馆运营采用的是门票收费制,但价格相对较低,成人20元,老人和学生只收半价10元,光凭门票收入,很难覆盖晚间的运营成本。

延时开放会导致“入不敷出”,但确实还有一部分观众有夜游博物馆的需求,两者如何平衡?恰巧,好莱坞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给了工作人员灵感。2008年,古动物馆就尝试开展了一期以夜游、夜宿博物馆为主题的活动,反响不错。四年之后,这项奇妙夜活动成为了博物馆的常驻活动之一,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目前,活动对单个孩子收费499元,一大一小则是898元,每次活动控制在四十人左右。孔明智表示,这个价位能够支撑奇妙夜活动的运营成本。

利用晚间资源开展夜游夜宿活动的,并不止古动物馆一家。在北京海洋馆、香山、北京大兴野生动物园,南海子麋鹿苑等地,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活动。参观者跟随老师夜游馆区和园区后,或是住进帐篷,或是住在事先搭建的木屋内。

“夜宿活动适合做精品和深度,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麋鹿苑夜宿活动的承办机构,青蜜研学负责人刘允表示,博物馆做夜宿活动还应该发挥自身场馆和运营团队的优势,设计一些只有在夜间才方便进行的环节内容,以此与白天的日常开放产生差异化,“比如我们团队的老师在天文方面比较擅长,就在活动中加入了观星的环节。”

既然是在夜间开展活动,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要点之一。孔明智表示,原先为了提高观展体验,古动物馆的奇妙夜活动曾尝试将馆内70%的灯光熄灭,主要靠老师的手电照明。虽然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加集中精神,但最终因为安全性较低而停止。“另外活动中的寻宝环节,原来的设计是让大家去找实体的宝箱,但我们发现孩子会有争抢宝箱的行为,后来就改成了寻找数字密码。”

建议

除了夜宿 也应开展短时夜间活动

在一些博物馆管理者看来,夜宿活动是弥补成本、维持博物馆夜间运营的一条良好出路。但有消费者认为,目前博物馆夜宿的价格还是普遍偏高。在古动物馆活动的现场,一位家长就是考虑到价格有些贵,当天只是给孩子报了名,自己把孩子送到现场后就回了家。事实上,古动物馆单人收费收四五百元的价格在整个行业中只能算是中等,有些规模大的场所举办的夜宿活动甚至一个人要收八九百元,特殊环节还要额外收费。

夜宿活动到底该收多少钱?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张劲硕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市场行为,家长也不必过分苛责。“如果说定价贵了,来的人少,举办方自然会优惠降价。现在能维持这个价格,又有人来,说明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认可活动性价比的。”

但与此同时,张劲硕也认为博物馆举办的夜间活动形式不应只拘泥于夜宿。“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国外有利用博物馆举办小型音乐会的,还有举办婚礼的,形式非常多样。国内的博物馆也可以根据自身场馆状况,举办一些当天结束的科普讲座、动手活动、文艺表演之类,收费相比夜宿可以适当降低,而且这种活动无需过夜,市民的参与成本也会低一些,受众能扩大不少。”

在张劲硕看来,无论是何种夜间活动,对于馆方和运营方的人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张劲硕所在的国家动物博物馆,从2009年起也开展过夜宿活动,但这项活动目前却处于暂停状态,主要就是人力问题没能解决。“我们的博物馆是中科院动物所的下属机构,根据管理规定,是不允许有第三方机构协助运营的,所以晚间的活动都得由工作人员亲自带队,第二天白天大家还要承担馆里的科普任务,工作压力很大。”

张劲硕表示,如果在一些市属博物馆或机构下属博物馆开展夜间活动,背后的资金来源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员工晚间的加班在待遇上要有体现,否则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活动到底是用拨款支持还是自负盈亏?如果是后者,那么在管理上是否应该给予更大的宽松度,比如放开第三方机构的介入,这样能提高活动举办的可行性。”

(来源:北京晚报,2019-08-09,莫凡)

“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消费的是金钱,也是时间。从三四十年前的伦敦、巴黎到纽约、东京,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是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加的结果。依托现代劳动休息制度,“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夜生活,从欧美日到中国,都不是对工作不闻不问、对休息不管不顾。各国“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北京市支持“夜经济”,安排1号线2号线地铁延长运营时间是周五工作日及周六休息日;上海2017年出台服务“夜经济”政策,也是要求地铁周末、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长运营时间。因为围绕休息日“夜经济”投入产出比最高。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五一小长假延长一天,消费潜力释放,按可比口径国内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增长13.7%、16.1%,其中夜间消费金额占比高达30%,可谓良宵经济。因为周五周六、年节假日,休息者大都可以尽情“嗨皮”。

“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当生产线取代手工作坊,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人们就有更多闲暇时间。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相关性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倒逼劳动效率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闲暇时间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可以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这是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表,既扩大了假日经济的广度,也推动了假日生活的深度。向时间深度要潜力,鼓励夜生活、拓展夜文化、发展“夜经济”,是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夜生活讲个性,“夜经济”就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地段时段“大呼隆”,让空空荡荡的公交驶过空空荡荡的子夜。我国地域辽阔,夏季华东酷暑难当,冬季东北滴水成冰,需要完全不同的“夜经济”发展举措。特别是我国民族地区节日文化丰富多彩,面向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三月三等民族节日,“夜经济”要讲特色。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9-08-09,王立彬)

【数据分析】

日前,北京市推出十三项举措打造“夜京城”,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新规的发布为文化场馆的夜经济按下加速键,对文化场馆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和上班族们能够在夜晚空闲时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这既是一种给文化场馆文创带来消费刺激的方式,也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途径。

早在2018年,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就已经开始试水夜场活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场馆开夜场更像是各个文化场馆的试水,未能形成文化场馆业态的常态。文化场馆开夜场不能只是重复白天的展览,应该推出一些特色活动,吸引观众的目光。

文化场馆自身特色与夜晚相结合是开发文化场馆夜经济的关键。文化场馆夜场如果仅是举办展览的话是很难吸引观众的,文化场馆在开放夜间参观的同时,应该举办配套的体验活动,诸如小型音乐会、小型的手工艺体验活动等。此外,夜场活动还可以结合AR、VR等多种方式,增加参观博物馆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甚至诵诗、饮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也都可以进行尝试。

完善相应配套服务是发展文化场馆“夜服务”必不可少的保障。当夜经济价值被高度重视时,其形态的多样、规模的扩大也给城市管理开出了新的考题。这涉及交通、安全等配套服务,牵涉人力、物力等成本付出。以博物馆开放“夜场”来说,管理者要解决好的是延长时间与运营能力之间的适应、磨合。在“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周边,应当做好地铁、公交服务保障。此外,点亮夜间消费场景,完善夜间标识体系、景观小品、灯光设施、公共Wifi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公共文化夜服务,可甜可咸,可宅可浪,可以在夜场博物馆驻足,也可以在户外观看浩瀚星辰,体验科学工作的魅力,还可轻按手机,让外卖小哥上门送宵夜。夜经济需要人文关怀,也需要网红吸睛、广场的聚拢效应,还需要公共服务延长“营业时间”,这样才能让市民充分享受夜经济带来的便利和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