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特色博物馆让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
2019年08月21日
特色博物馆让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
特色博物馆让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

【热点回顾】

网红博物馆:不只是拍照那么简单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在现代社会,博物馆早不限于奇珍异玩的收藏了,而是充满了特色、文化与个性。于是,一批“网红博物馆”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展品谈不上名贵,参观对象多是年轻人,馆内场景多是“网红”打卡的拍照圣地,馆内新奇有趣,是年轻人的潮流所在。2019年以来,一批网红博物馆登陆西安,让西安这座城市更具时尚气息。

失恋博物馆:给爱情遗物一处安放之地

如果和昔日的恋人分手,那些作为你们爱情见证的“定情信物”该如何处理?有人选择丢弃,有人选择保留,有人选择捐赠给失恋博物馆,让博物馆保存自己曾经的爱情信物,以及那段逝去的爱情。失恋博物馆最早从克罗地亚兴起,随后全球29个国家都开设了失恋博物馆,这其中包括中国。

从2019年开始,失恋博物馆登陆西安,记者了解到,西安目前至少已开放了三家失恋博物馆,分别在钟楼、吉祥村、小寨的三家大型商场内。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吉祥村的一家失恋博物馆,其面积较大,约有4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近百件爱情信物、万余句扎心语录以及众多失恋故事。记者到来时,是一个雨天,馆内有很多参观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由于参观人数众多,他们不得不进行限流,但每天依然会有2000多人参观。展馆内的展品大多来自网友捐赠,手链、皮筋、打火机、只剩一只的情侣对表,还有没穿上的婚纱……一件件爱情信物配着一个个捐赠者写的自己的爱情小故事,让人莫名地想哭。其中还有一件展品比较特别,一位准妈妈的B超报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准妈妈是内蒙古人,在和前夫离婚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但不准备告诉前夫这件事。来西安旅游时看到了失恋博物馆,她将B超检查报告捐给了这家博物馆。

“我不曾爱过你,因为我还爱着你!”“你说世界是个圆,可为什么我们会走散?”馆内随处可见的心灵句子也句句扎心,使失恋博物馆特色尽显。当然,作为网红博物馆,这里也必须有打卡拍照的地方,即使你没有真正失恋,在台阶上扮演一回失恋者,拍出的照片也是艺术感十足。

爱情博物馆:让更多人读懂爱情

如果说失恋博物馆是给爱情遗物找一处安放之地,那么爱情博物馆是不是就是爱情信物的见证地呢?其实并不是。相比于失恋博物馆,西安的爱情博物馆数量有点少,记者已知的只有一个,在曲江大唐不夜城的一家商场内。相比之下,这里没有太多的展品,但四个区域却打造了一条爱情主线:遇见、暧昧、恋爱、相伴。“遇见”的展馆内,构建了种种可能遇见的场景,也许是微雨的早晨,也许是偶然的回头;而“暧昧”区域则更像是粉色的王国,粉红色的电话线牵起了粉色的爱情;“靠在恋人的肩头打瞌睡”“看电影”“雪糕的第一口给你”……在“恋爱”展区,情侣们可以点亮一盏盏灯,当灯全部被点亮时,会充满一种成就感;最后的“相伴”区域不再是粉红色,有甜蜜,也有雨滴,“因为我知道我们会争吵,但争吵后会和好”。

爱情博物馆负责人小白告诉记者,失恋博物馆可以唤起很多人的共鸣,爱情博物馆何尝不是呢?“我觉得现代人谈恋爱的方式太简单了,约会除了吃饭就是看电影,引入爱情博物馆一方面想给年轻人谈恋爱多提供一种方式——来爱情博物馆打卡,另一方面也想让人们看到爱情的更多美好。当然这里也是适合拍照的圣地,各种独特的布景,让拍出来的照片很好看,但网红博物馆,不只是拍照那么简单。”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明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红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虽然都有着展示收藏、参观的功能,但是在展示内容、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失恋博物馆的藏品直接来自于普通人的生活,展示了生活环境、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具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个性。爱情是人类最为复杂最为珍贵的感情,失恋博物馆就是每个人的爱情纪念地。而爱情博物馆则用色彩、象征等打造爱情的打卡圣地,这样的博物馆功能当然不只是拍照,也让整座城市多了几分潮流色彩。”

(以上来源:西安晚报,2019-05-09,张静)

让博物馆越来越智慧

2017年4月,在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展展出的莫高窟328窟彩塑3D打印成果。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尖端的物联网通过WIFI连接云服务平台,当有参观者靠近并停留时,现场的微型传感器便会进行智能判断和智能化过滤,并上报到后台管理系统,最终形成准确的客流数据,这种大数据客流分析系统让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更加便利。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智慧型服务机器人承担着导览和讲解任务,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由于其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和VR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加深对水下考古的认识,感受到更强烈的视觉震撼。

时下的博物馆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日前,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智慧博物馆建设分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围绕在新时代如何发展智慧博物馆这一话题,与会博物馆馆长分享了对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发展智慧博物馆符合国情民意

我国目前有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可移动文物和5136座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近10亿人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服务供给仍存在差距和不足。

如何盘活博物馆资源,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还需要从公众的需求开始做起。这已是博物馆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

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看来,博物馆对展品和观众的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些都属于智慧博物馆的范畴。“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更是当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她说。

杨源认为,相对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以系统化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利用互联网的支持提升公众服务,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提升公众体验,以文物数字化优化藏品保护。总体来说,就是对服务、管理、展示、保护、体验的智慧升级。

拓宽智慧博物馆领域范畴

如今,博物馆展厅里出现机器人已经不是稀罕事,但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展厅里,巡展机器人不仅承担导览员的职责,而且发挥智能保安作用。它可以在现场按照预定好的线路进行巡检,有效解决安保人员脱岗、漏岗等问题,为博物馆提高效率。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林冠男认为,文物的智慧保护应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物本体监控平台,二是文物运输安全实施监测平台,三是文物外展监测平台。在文物运输方面,该馆做了多次实际检测,运用动力传感技术,降低文物运输安全风险。“整个线路全程都有记录,让工作人员能够提早预设线路,避开一些危险地段,在整个运输过程,保证文物数据全部实时记录,最后出具各种分析报告,厘清各方责任,避免危险事故发生。”她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认为,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更多地采用创新的方式来保存藏品和进行文化传播。“借助数字化技术来进行展览宣传教育和多媒体交互是智慧博物馆的主要理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够使人们与文物和遗址进行更好的互动。未来希望博物馆之间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对话,提高公众意识,更加能够激发博物馆的潜力。”她说。

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当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探索智慧化转型。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是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也为博物馆的智慧化提供了可能性。

2018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了“智慧国博”项目,目标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建设运营服务体系,旨在消除内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

谈及智慧博物馆建设面临的瓶颈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人才和资金是目前的短板。一方面,博物馆管理和运营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科技含量高、时间周期长,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表示,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应当建立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促进馆际数据连通、应用和借鉴。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有博物馆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更需要馆际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他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5-09,连晓芳)

让博物馆成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

4月12日,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闭幕。在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以及国内50余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围绕“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的主题深入研讨。参会的各博物馆之间不仅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也促成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意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与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阿曼国家博物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分别签署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阿曼国家博物馆关于出版〈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阿曼国家博物馆卷〉的协议》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备忘录》。

参会博物馆签署了《国博共识》。他们一致表示,将努力加强世界博物馆的高层对话,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互访交流,共享先进经验;努力在藏品征集、保护、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策划联合考古,共同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努力开展数字化领域的合作,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智慧博物馆建设;努力在举办展览方面相互支持,共同策划联合办展和国际巡展,让文明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近五年内文物出境展览250多个、入境展览130多个。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和世界文明“引进来”,与2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协定和谅解备忘录,促进一批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承办了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在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了国际濒危文物“避难所”,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并在展览交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肯定了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的“民间大使”角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立场和观点存在分歧。但是这些古老的历史、多彩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走得更近。全球博物馆之间展览交流,成为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敬和理解的有效渠道,而且这个渠道将不断得到加强。”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很重要,把沿线人民的情感和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说,中日韩在考古发掘等方面已有很多交流,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还专门推出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充分向韩国人民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克劳德•莫拉德高度称赞了丝绸之路在促进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他在会上透露,2021年春季,在巴黎将举办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全方位呈现丝路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总结论坛成果时表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今天,“丝绸之路”一词早已超越其历史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博物馆在人类的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使命。通过博物馆这一文化平台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9-04-16,刘江伟、李韵)

打造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

“我的钥匙扣是马蹄金造型,充电宝是玉神兽造型……”以前总觉得博物馆庄严肃穆,但看到这些琳琅满目、新奇可爱的文创产品,刘诗蓓一改之前的想法,“原来博物馆这么接地气、这么生活化。”4月3日,在江西南昌读历史系的大三学生刘诗蓓像往常一样来到江西省博物馆商店,挑选橱窗里的“小玩意”。如今,博物馆商店每天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看着橱柜上琳琅满目、新奇可爱的文创产品,游客总能挑选到自己心仪的产品。

博物馆的文创店,曾因产品单一、质量不佳,让很多游客过而不入,看完展览就返程。而就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来说,最合理、最完整的路线应该是观众看了展览,参加了互动体验,最后来到博物馆商店,带走一两件文创产品,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近年来,赣鄱大地正激荡着创新创造的热潮,一件件蕴涵丰富的文物正化身千百种文创产品走进寻常百姓人家,点亮了博物馆文化,使之成为“最后一个展厅”。

“小玩意”蕴含大精彩

创意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一个点,让文化因子能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钥匙圈上挂着“马蹄金”,书柜里放着汉代“皇家车马”,马克杯上的图案是“神鸟”,地铁交通卡上的图案是“玉神兽”……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在带走一两件文创产品的同时,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已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工作重点。

“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无疑是传播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使者。”江西省博物馆文创主管魏群告诉记者。在该省博物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区,历史与艺术结合的海昏侯主题系列文创产品令来自杭州的游客万南欣爱不释手,她挑选了十余件产品,想把这些作为礼物带回杭州送给亲友收藏。

江西省博物馆与江西中文传媒艺术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海昏侯主题文创产品有30个类别100多个品种,其中“海昏神兽艺术充电宝U盘套装” 获得了“2016江西旅游产业博览会”金奖,“车马出行•艺术书立”荣获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创新设计奖。作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了6大类242种红色文创产品,去年前10个月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142万元,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星火璀璨”置物筒、“正能量”水杯等红色文创产品带回家。南昌金九福钱币博物馆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开发了以货币、纪念章、玉石、手串、丝绸围巾等为代表,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创产品。

“小展厅”传播大文化

博物馆内最珍贵的是文物,而文物最珍贵的则在于凝固其中的历史记忆。走进博物馆,站在展柜前,似乎可以穿越时空,听到、看到文物在“述说”。当离开博物馆,一件好的文创产品能帮助游客留存记忆,把博物馆的展览、文物和其反映的社会思想带回家。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的话来说,“一件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意义,也能引起更多人对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好奇心。在这个意义上,文创产品就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可以被游客带回家的展厅。”

日前,在南昌八一馆的文创产品销售区,记者看到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引得观众不禁驻足。游客周力维正陪着两位非洲留学生挑选纪念品。周力维说:“领着他们参观完纪念馆之后,再挑些纪念品。能把这种既代表南昌城市文化特色,又有创意的精美礼物送给外国朋友,我感到非常自豪。” 这些文创产品实用性和创新性兼具,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心。王小玲说,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最具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为80后和90后。他们有个性、充满活力,深谙网络文化,追求购物的趣味性。只有摸清了主要购物人群的消费心理,做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也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义在于唤醒文化记忆,文创产品是连接博物馆文化与观众的载体,研发者需要深刻挖掘藏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传统元素与新潮思维融于文创产品之中,“地方博物馆虽然馆藏不如国家博物馆丰富,但也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值得发掘。越是地方的博物馆,其文化内容越贴近本地百姓。”

“小商店”带动大产业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强省的江西,历来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新,让文物“富矿”释放出时代发展“动能”。

省文化厅搭建了两个平台:文创产品研发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一举扭转了文化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小散弱”局面。省级公共文化专项资金中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的方式支持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项目,引导国家级和省级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和从事文创产品开发的企业合作。

“文创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南昌八一馆营销科科长郝仕强坦言,“一开始做文创产品的时候没有经验,只是简单地将文物影像贴图式印在产品上,谈不上创意,现在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日渐成为趋势。博物馆内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内涵丰富的藏品也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素材,成为启发创意想法的宝库。“我们开发了包括‘海昏侯系列’在内的8个系列500余种文创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江西中文传媒艺术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余皓告诉记者。

与一些海外知名博物馆动辄千万美元的“商店收入”相比,目前江西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江西省博物馆也计划扩大合作平台,努力挖掘馆藏资源内涵,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广泛吸纳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南昌八一馆还举办了“石破天惊”八一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博物馆藏品是每一个博物馆的核心有形资源,但这种有形资源背后是可开发与拓展的无形资产,其中包括与博物馆及其藏品相关的图像、声音、视频、品牌、社会认知度以及建筑外观等很多内容。‘打开大门’谋合作,多元化和多角度才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创新应有的思路。”郝仕强说,“我们需要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主动营销,让商品插上文化创意设计的翅膀,‘飞’入产业的新蓝海。”

(以上来源:工人日报,2019-04-08,卢翔)

【数据分析】

博物馆是文化展示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其当前的发展已不再停留在狭义的概念层面,而是呈现出有秩序、多姿态的发展形势。其展览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入人心,再加上智慧化技术手段的引入,使得博物馆在吸引观众的魅力更大了。

近些年,博物馆的规模不断壮大,各个博物馆在做好展品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新展品的探索和寻找。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的人们在进行经济消费的过程中,也逐步进入了文化市场。随着文化产业和社会公共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在上升。

博物馆的发展不仅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开启了新时尚。要想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则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更加亲民为民。无论是公益性的博物馆还是盈利性的博物馆,都要不断提高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能力。这一方面体现在对硬件设施的更新和产品的保护,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人们精神文化的研究和内在需求的把握。只有不断了解人民、深入人民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亲民为民的目的,也才能更好促进自身发展。

二是要更加与时俱进。博物馆的发展不仅要顺应历史规律和潮流,而且要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时代服务,为时代发声,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当前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社会动态,更要把脉群众需求、市场需求。

三是要更加具有特色。博物馆的发展在原先分类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定位也由原来的大而壮转为小而精。一些博物馆并没有古老的文物,也没有太多的占地面积。但其在内容上的展示和风格上的定位,可谓“独树一帜”。在博得眼球的同时,也引来了客流,传播了声誉,促进了发展。

当高雅文化遇上传统表现形式,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碰撞和交流。博物馆走向生活,是形势所需,人民所求,能够更好地拉近历史与现代的距离,实现文化与现实的融合。未来,博物馆可在文化创意、观众体验、智慧展示、资源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在让群众乐于来到博物馆的同时,也不断实现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