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不仅搜集旧书更集聚阅读记忆——湖北武汉集成古旧书社31年发展故事
31年来,书店没有搬过家,店内摆设也没有多少变化……在书店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狮北路四眼井65号的集成古旧书社成为湖北业界的一大“传奇”。因深耕行业多年,这家民营古旧书店将许多珍贵的资料从“废品堆”里抢救出来,避免了好书流失。店内读者多为常客,他们在这里搜集自己喜欢看的书,也将书店变成交流的平台,以书会友,邂逅经典,沉淀哲思。
店内一切仍保持创建时模样
集成古旧书社的位置并不好找,这家书店位于距离武汉大学大门口约500米处的一条小巷里,外面小吃摊、烧烤摊环绕。然而,在一片喧嚣嘈杂中,它却独享悠然:书店门前摆满绿植、假山,经主人的精心打理,颇显出几分雅意;门边巨大的白漆匾上写着“集成古旧书社”6个字。7月的武汉,屋外高温炎热,但读者在迈入书店的一刹那,一股清凉迎面扑来。
“古旧图书有恒温的功能,因此我们这个店冬暖夏凉。”店主吴恒熙介绍,集成古旧书社创办于1988年4月28日,至今已有31年,店内的一切都保持着创建时的模样。《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书店面积约120平方米,店里整齐摆放着直抵天花板的书架,大部分图书书页已泛黄,散发着一种旧书特有的气息。这些图书以人文社科为主,主题涵盖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门类,且时间跨度大,既有清朝、民国孤本,也有现代套装书。
2015年和2016年武汉两次遭暴雨侵袭,集成古旧书社也接连被淹,店内的旧书损失近2/3,10万余册藏书如今只剩下4万册左右。“我收藏的书偏史料、档案类,很多都是孤本。”提及此事,今年73岁的吴恒熙依旧痛惜不已。老人爱书,小时候住在武汉市武昌区横街,那里曾是古旧书店一条街,他没事就去书店逛逛,偶尔也会梦想自己开一家书店。1988年,恰逢国企改革,身为武汉毛毯厂副厂长的吴恒熙,干脆办理了停薪留职,与弟弟一起创办起这家旧书店。
从“废品堆”里抢救珍贵资料
集成古旧书社最开始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群体服务,但由于靠近高校,很多老师、学生都会把旧书卖过来,一传十,十传百,此后经常有学者、教授送书到书社。甚至有许多搬家、出国的朋友,将家中珍藏许久的“古籍”拿来“奉献”给书店。随着时间的推移,店内的藏书越来越多,吴恒熙也因此收到了一些极具学术价值的珍本书。
“把珍贵的资料从‘废品堆’里抢救出来,避免好书流失,是古旧书店的使命之一。”吴恒熙回忆,经营书店30余年,他抢救了不少好书。印象深刻的有两次大收书,一次是通过知情人了解到,湖北一批珍贵档案文献将流出来,他得知消息后去收了不少原始档案,包括1949年5月武汉解放的相关文件。另一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位武汉大学老师告知他武大要清理一批图书,吴恒熙立即把那一批书都买了下来。
“收书往往不是一锤子买卖,渠道多而散,周期可长可短,买卖双方以真诚之心,达成满意价格之后好聚好散。”做了30年旧书生意,吴恒熙早已对市场行情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书有价值,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书,他一看便知。他说,与新书的折扣优惠不同,二手书买卖要看内容、品相、版次、出版商及市场是否卖断等因素,并不以年份为第一标准。如近几年出版的新书都比原价便宜,老书尤其是市面上难以收集的书较贵,一般高价收购高价卖出。而对于滞销书或者无太大价值的图书,则直接凭经验将其“屏蔽”于书店之外。
时光留下独有的厚重感
采访期间,武汉大学数学系大三学生陈聪来集成古旧书社购买数学专业书,“一开始是老师和同学推荐的,后来发现这里有各种‘古籍’,就挪不开脚了。”武汉大学退休教师陈大爷也是书店的常客,在他看来,逛旧书店的乐趣还有时光附于其上的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正是旧书独有的人文气息。
据吴恒熙介绍,来店里淘书的都是爱书之人,既有学生,也有大学教授、作家等。选书购书的多为常客,可当场结算带走,也可电话预约订购。吴恒熙指着书架顶部已经打包好的书对记者说:“许多老顾客都是一摞一摞地买书,那些是熟客提前订好的图书。”
年复一年,访客匆匆而书店恒久。“集成”二字不单是集旧书之大成,更集聚了许多人的阅读记忆。“当年在我这儿买过书的人,10年、20年后还常回来看看,什么都变了,就我这里没变,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使因地势低洼而多年饱受洪涝之苦,吴恒熙也决不搬家,他说,对于那些偶然路过或者返回江城的人来说,只要书社还在这里,就可以找到当初美好的回忆。
亦商亦友的氛围,使吴恒熙与许多读者成为朋友,书店内装饰用的乐器、字画,以及门口的绿植,有许多都是读者赠送的。吴恒熙有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上面密密地用小楷记满了读书心得。店内的每一本书,他都能说出来历。若有人需要收集史料,他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就是对古典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我喜欢听古典乐,收集邮票,店里这些旧书都是我的宝贝。”吴恒熙说。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2019-07-08)
解放碑的旧书市场 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静谧时光
一本旧书的背后,往往藏匿着一段泛黄的故事!对于在解放碑上班的人来说,快节奏的生活排满了他们的时间档期,试想要是能在阳光洒满的午后,找寻一本泛黄的旧书,拾起一度尘封的记忆,无疑能让他们在时光飞速的今天,感受到旧书书香的脉脉温情,追寻到现实生活的另一种真谛。然而在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旧书市场变得更加难以寻找,但这两处深藏在解放碑街巷里的旧书市场,能够让人在繁华热闹的高楼大厦之中,找寻到难得的静谧。
文艺复古风的打卡之地
在解放碑临江门公交车站的附近,一个几平米的地方堆放着几千本老旧的书籍,平常这里人来人往,有不少人赶着去解放碑逛街,也有不少人被旧书摊吸引,驻足停留。而这里,就是现在被年轻人打卡且闻名于外的临江门旧书摊。据了解,这家旧书摊已经存在近20年了,主要以卖二手书为主,书籍年代有老有新,老到民国的旧书籍,新到现当代艺术,其品种繁多,可以满足各个年龄层次购书者的不同需求,并且一本普通的旧书通常只卖8元,只是有些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价格会适当高一些。
“以前有位洛阳的游客专门跑到书摊来买书,因为5年前他来重庆旅游时,在我这里买了很多老书带回去,感觉很有价值,前两年的时候他又带上一大家人来我这里淘书,走的时候还鼓励我一直开下去,说每回来重庆,我这里就是必须要去来的地方。”书摊的刘老板说,“近几年到我这里淘书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会把这里作为打卡之地。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几年的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家过年,书摊也仍在营业,中途来了位顾客,他是重庆女婿,说每到初八要离开重庆时,都会来这里看看是否开着门,刚好那次还在营业,就拍了个照片留作纪念。”老板娘还表示很欣慰自己的书摊有这么多人喜欢。
而另外一些来此淘书的人基本都是图书爱好者,他们除了买书、看书,还能结交一帮“书友”,互相讨论切磋,商讨心得。其中在这里买书的大多数中年人,他们更喜欢淘旧书回家去读,因为这里有很多书都是没有再版的了。同时也有为了房间装饰来这儿买书的,比如曾经在解放碑开民宿的小张,为了吸引更多来解放碑玩的年轻人,打算把自己的民宿装扮成文艺复古的风格,她经常选择这里买书就是因为能买到想要的旧书,而且价格便宜!
中兴路旧书市场小而精致的藏书圣地
除了临江门旧书摊,解放碑附近还有一个淘书的好去处,那就是有着重庆“潘家园”之称的中兴路收藏品交易市场。中兴路旧书市场作为重庆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位于地下一楼的C区,这里藏有清代、民国的各种古旧图书和连环画,当你走进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因为一眼望去,全是带着年代气息的旧书。
据了解,店家老王的这家书店已经开了18年了,店里有近万本旧书,大多数都是和重庆有关的图书,其中的某些名人典著、武侠小说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店家老王自诩为“旧书精神病患者”,全是因为对旧书痴迷得不可救药,他说:“我这个书店开了18年,基本上都没有关过门,不像旁边那几家只有周末上午才营业,因为在我的眼里,我是从来都没有节假日的。”当说到为什么自诩为“旧书精神病患者”时,老王告诉记者:“就拿那次收购旧书来说吧,我遇到了几本50年代的外文工具书,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国内没有市场就放弃了,后来心里一直想着,都快要到家了我还是选择重新去把它买了下来,因为如果我不买它就会变成纸浆,心想买回来放着也好,毕竟有我在一天,它就还是一本书。”而对于为什么要开旧书店这个问题,老王则笑着说,因为这是工作也是爱好,并且还表示会一直开下去。
后来,老王还给旧书店取了一个雅名,叫“弃书库”。这个名字可谓一语双关,“弃书”即理解为被丢弃的旧书,“弃书库”用重庆话读起来就有点像“去书库”的意思,其目的就是告诫大家要多去读书!而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旧书总是有种特别的韵味,因为饱经风霜的书页里往往深藏着人们对过往的眷念。“这里的旧书虽然多而杂,但我经常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去慢慢寻找几本比较满意的书,因为于我而言,旧书比新书更有厚重感,也让人读着更真实。”一位经常来淘书的年轻人小黄告诉记者。
这两处隐藏在解放碑都市中的旧书市场,正是对“老重庆”味道的一种找寻,它们都带着一段过往的故事,等待着你的到来!
(以上来源:重庆晨报,2018-04-26)
在古旧书市场寻觅心头好
自古至今的爱书人都有一个通病,此病不是指爱书之好,乃是这些爱书人大多会以书为中心展延开来去热爱一些与书有关的人和事,而古旧书市场也就是得书的场所当然是藏书人的最爱之一。
孙从添关于藏书有“六难”之说,其中第一难为:“购求书籍,是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知有此书而无力购求一难也。”没钱买书当然是爱书人的第一大头疼事,然细品孙从添的这段话,他却点出了藏书的真谛:收藏书籍虽然需要太多的条件和方法,但相比较而言,买书的过程才是最美之事。
既然得书能给爱书人以最高级别的愉悦,那书从哪里来呢?以我的看法,得书渠道大约可归为继承、购买、抄写三大类。
继承是大批得书的好方法之一,但能实现这个梦想的先决条件乃是祖上也有藏书之好,并且这些书能够迭经多年而留传到自己手中。能够有这种福分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爱书人得书仍然靠辛苦买来。
古代没有复印机,遇到孤本或买不到的书,只好靠抄写来拥有,故抄书也是古代得书的方式之一。然而抄书也是一大笔费用,无雄厚财力依然无法大量抄书。因此,通过买书来增加藏品依然是爱书人得书的主渠道。
虽然得书渠道还有多样,但以我的经验,到书店去买书最慰我心,因为在店中选书之时,可以有意外之喜。爱书人转书街之时,哪怕未得心仪之本,他也会说服自己买一些并非急需的书,理由是:说不定哪天能用得着。这也正是爱书人对书街最为钟情的原因之一。
若以书市的历史悠久论,应当以长安的槐市为最早。《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在西汉时期,首都长安已经形成了书籍市场。故而,槐市应当是现有记载中最早的书街。两千年过去了,这处书街无迹可寻,而我找到的最早书街是位于北宋的都城开封。那里的书店街,虽然北宋时并无此名,但据文献记载,此街的位置大约就是北宋时期的书市所在地。
元代对藏书重视度不够,故其是否有书街,我未看到相应的文献。进入明代,图书的交易日渐繁盛。而到了清代,则进入了中国学术史的繁盛期。尤其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使得琉璃厂的旧书业进入了鼎盛期,而在民国时期,旧书业依然延续了这样的繁荣状态。
近代因为海禁的开放,上海很快形成了一座超级大都市,旧书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上海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古旧书流通中心,最终它与北京的琉璃厂并列为中国古旧书流通业的两大市场。
近年来,随着古旧书业的兴起,各地出现了不少的新兴旧书交易市场,而这些市场大多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融合在一起。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故很多爱书人都会到各地的古玩市场去淘书。
对于古旧书街的寻访,虽然我仅找到了本书中所列的数家,但却能够略窥当今古旧书市场的状况。而这样的寻访,仍然在进行之中,我还会继续探访下去,以便寻找到更多的古旧书街,呈现给爱书人。
(以上来源:天津日报,2019-04-22)
古旧书业的春天还朦胧
有“藏书第一人”之称的藏书家韦力近日携新书“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现身北京图书订货会,与古籍拍卖家拓晓堂展开了一场关于古旧书行业的对谈,吸引众多读者来到现场参与交流。有趣的是,两人对古旧书业的未来持截然不同的态度,韦力深感忧虑,拓晓堂却认为古旧书正迎来黄金时代。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由三本书构成:《书坊寻踪:私家古旧书店之旅》关注作为中国古书流通起源的私人古旧书店,《书店寻踪:国营古旧书店之旅》聚焦在公私合营之后出现的国营古旧书店,《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则观察遍布各地的古旧书市场。
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表示,韦力不仅是藏书家,而且还身体力行地研究和传播古旧书收藏。从早期的《古书之美》,到后来的《古书之爱》,以及与收藏家拓晓堂合作的《古书之媒》,他一直在关注古旧书收藏与流通,并且有计划地寻访古旧书店。
韦力说到,此前他与拓晓堂合作的《古书之媒》,其实就就是两人的采访录。拓晓堂通过自己的经验,让古书流通史有了全新的角度。而此次出的三本书,韦力则是从古旧书店的角度。他认为古旧书店总共分为三种:一是私人旧书店,他将之视为中国古书流通的起源。其二是从1957年公私合营后出现的国营古旧书店,当时每个城市只允许保留一家古籍书店,所以北京全部合并为中国书店,上海全部合并为博古斋,这些古旧书店许多已经随着历史的变化消失了,但目前还有一半左右存续。其三是古书市场,如北京的琉璃厂。
“琉璃厂为什么在中国的古书流通史上这么重要?因为清朝科举,大量的考生来北京参加考试,由于交通不便,带来大量的书显然不容易,所以在北京的琉璃厂这一带就形成了书市。考完试之后,少数人考上,大多数人还是被淘汰了,那么这些人再把书卖掉,一买一卖这就是市场,所以琉璃厂就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古籍市场。”韦力说。
在《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一书中,韦力寻访了全国诸多古书市场,除了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福州路,开封的御前街都是至今仍然存续的古书市场。“因为开封是以前北宋的首都,所以御街前面整个一条街都是卖古书的,而难得的是这条街到今天还叫书店街,这是国内我所知道的唯一也是留存至今最久远的书市。因为从北宋到现在至少有900多年历史,它依然叫这个名称,并且当我走到那条街的时候,它依然还有十几家书店在。”
聊起如何选书,韦力认为,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判断力。在收藏书的过程中,会收到各种不同的信息,人往往看见叫得最响的就信,结果很容易就被带到沟里了。韦力讲到,曾经从故宫里流到琉璃厂一批库存典籍,不仅包装精美,而且价格十分低廉,如一套《资政要览》只卖18元。但是当时有位老先生对他说:“你怎么能要这书,这样的是以前没有人要的东西,宫里面藏书哪有藏这个的?”他没有买,结果眼看着这套书涨到了二十多万。
韦力表示,中国以前其实没有新书的概念,新书的明码标价是西方传来的,而上千年来,中国图书交易的传统是买和卖之间纯粹是默契的关系。“书中我写的东西是中国古书的流通常态,因为这个常态使得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变成了古籍版本的鉴定专家,你需要了解到版本的知识,才能卖出好价钱,这需要强大的知识做支撑,要求你是一个通才。”韦力说。
曾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特藏部,后从事古籍拍卖二十余年的拓晓堂分析了中国古籍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也就是韦力先生所记录的书店、书坊、书肆,一买一卖买卖相间的属于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二级市场是依据成熟的一级市场来运作的。”谈到韦力的新书,拓晓堂认为,二级市场因为有公开报道,记录比较简单,但一级市场的内容往往没有记录,韦力的工作正是将这几十年古书界的一级市场做了一个详尽的记录。
对于古旧书市场的未来,韦力与拓晓堂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韦力坦言,古旧书市场是相对恒定的量,随着电子化的冲击和公共图书馆进入市场,这个行业未来令人担忧。但拓晓堂则乐观地认为,今天的中国古书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2018年,中国古书已经踏踏实实地进入了亿元时代。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拍下一个亿,香港卖了《宣德御制大般若经》2.3亿港币,合人民币1.8亿元。嘉德秋季今年的《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是1.9亿多元。”拓晓堂表示,“这个行业我认为没问题,这个行业不是一天了,两千年了它都存在,短短这么几十年就把它的未来断了?我不信。”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2019-01-16)
【数据分析】
专营古旧图书的书店,北京有近400家、上海有130家、广州有120家、天津有74家……而据中国新闻出版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古旧书店总数仅为36家。而古旧书实体书店数量的锐减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古旧书业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
除了像中国书店这样有专业收书渠道并且拥有众多稀缺古旧书籍资源的书店受互联网冲击较小之外,很多古旧书实体店铺都面临着房租、人工、网店等多重压力的冲击。货源总量小、流通渠道不畅、客源受限等问题也成为古旧书实体店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
如今,互联网电商时代到来,一方面通过各种电子阅读载体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网上交易的便捷化打破了区域限制,又给了古旧书经营打开了另一扇窗。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几年发布的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在2016年,网上书店的全年码洋超过了实体书店,并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速度。此后,网上书店的码洋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速却逐步下滑。而到了2018年,增速则降至24.7%。尽管网上书店的销售呈现出了放缓的态势,但对垂直性较强的古旧书电商市场而言,似乎并未受此影响,至今孔夫子旧书网依然保持着每年约20%的增速。
如何促进新老力量谋变,焕新古旧书市场?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创新,优势互补。网上旧书交流,好处显而易见:没有时空限制,成本低。但对于很多旧书买家来说,通过翻检发黄的书页来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满足,是网络购书无法实现的。充分利用线下实体和线上平台各自的优势,探索古旧书行业未来发展经营的新机遇,古旧书业的发展需要在多元经营和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探索。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