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人艺《茶馆》朗读会 三代演员同场对词
8月19日下午,北京人艺的剧本朗读活动在首都剧场举办“镇院之宝”《茶馆》第三幕朗读会,青年演员闫锐担当导演,于震、杨佳音、雷佳、张培、杨明鑫、郭奕君等青年演员联袂出演。朗读会最大的惊喜,是92岁的第一代《茶馆》中“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与第二代《茶馆》中“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员们一同同台朗读,在人艺舞台上实现了几代《茶馆》演员的对话。
2017年北京人艺开办的剧本朗读活动,两年来让观众了解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精品剧本,也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的台词实力,如今已经积累了不少人气和口碑。继《万家灯火》《窝头会馆》之后,这次的《茶馆》更是一票难求,朗读会现场如同正式演出一样高朋满座,座无虚席。
《茶馆》是北京人艺几代观众的共同回忆,对于观众来说,此番朗读是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跨代相聚,对于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北京人艺传帮带精神的集中体现。舞台上下,这些北京人艺的演员们除了感受剧目本身和角色的影响,更是在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中,一步一步成长,实现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剧院给了我们那么多好的机会和平台,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了。”担任此次朗读活动导演的人艺青年演员闫锐说。
昨日朗读会的最高潮,当属人艺老中青三代《茶馆》演员同台表演的华彩篇章——蓝天野一句“王掌柜”,全场掌声雷动;唯一没有拿剧本的濮存昕一身白西装,迅速进入人物状态;扮演王利发的于震,努力拿捏着老掌柜的状态……三个“老头儿”话沧桑,不仅是剧中时代的沧桑,也有《茶馆》历经几代人的光辉岁月。
把《茶馆》作为剧本朗读的剧目,在导演闫锐看来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带着十足的勇气和钻研精神,闫锐带着这些年轻演员投入到排练当中。“我是在《茶馆》中成长起来的,我一共演了100多场,7个角色,我吸收了很大的养分。”为了将第三幕呈现出剧本朗读独有的特点,此次朗读不只对台词琢磨,也有形式上的探索,意象化地展示剧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虽然只是一幕戏,但是舞台上的完整度和创造感丝毫不亚于一场大剧场演出。为了增添环境气氛,导演还在演出开头加入了观众久违了的“老北京叫卖组曲”,浓缩地展示了那个时代老北京的生活景象。闫锐介绍道:“杂乱、错落的舞台,呈现一个一个人的剥离和景的剥离感,直到最后舞台上空空的,只留下三把椅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在舞台上也会强调一种仪式感的氛围。”
昨日到首都剧场参与人艺青年演员《茶馆》剧本朗读的观众,另一大惊喜是参与到了北京人艺国庆献礼主题宣传片的拍摄当中。随着剧场钟声响起,舞台大幕开启,蓝天野、吕中、濮存昕三位艺术家深情诵读起《我和我的祖国》,音乐中,院长任鸣和全体演职人员走上舞台,同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据悉,这部宣传片将在国庆前后于北京卫视播出。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2019-08-20)
蓝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馆》新人接班还得两三年
8月19日下午,《茶馆》第三幕正在首都剧场上演。尾声处,秦二爷、常四爷、王利发三个老头一起撒纸钱祭奠自己。
祭奠结束,秦二爷留下一句:“我没得说了,再见吧!”转身离开。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为台上是92岁的蓝天野。
距离他第一次演《茶馆》,已经过去了61年。接着常四爷也告辞,作为演员的濮存昕缓步走开。灯光暗,掌声响。
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
这是北京人艺的一期剧本朗读活动,参与演员都是年轻人,导演是青年演员闫锐,饰演王利发的是于震,还有杨佳音、雷佳、张培、杨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轻演员。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现舞台上。
三代演员同台,前辈有感慨和鼓励,后辈有压力和挑战。蓝天野现场回忆起了《茶馆》经历过的波折。1958年,焦菊隐、夏淳将《茶馆》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由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等主演,一经演出便大受欢迎。然而那时,这部戏却面临着“缅怀旧社会”的争议,1963年演出时也不受重视。直到1978年才恢复演出,1980年,《茶馆》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如今,这部戏已经演出了61年,作为第二代《茶馆》的演员,濮存昕、冯远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说,他们刚演《茶馆》时,也觉得不怎么样,但是有观众陪着他们,“什么都有个开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轻演员们的投入和学习的劲头,他很期待将来的第三版《茶馆》。
然而,作为年轻演员的一员,闫锐却直言很有压力。他曾演过100多场《茶馆》,共7个角色。但他觉得,这次的意义不一样,是一次有仪式感地传承的演出。排练时,蓝天野跟他们讲了很多背景知识,包括老舍是怎么写的,焦菊隐是怎么排的等等。
“蓝老师从30多岁演到现在,一个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经完全合一了。”闫锐说。
第三版《茶馆》还得两三年以后
这也是《茶馆》第一代演员和年轻演员的不同。在排《茶馆》时,导演焦菊隐曾要求所有演员泡茶馆、体验生活,蓝天野还被介绍去访问一位民族资本家。
“他们真正感受过那样的茶馆,像童超先生演庞太监,还能去采访到太监,然后据此去揣摩,抓到那个人物。”闫锐认为,他们年轻一辈缺的是感悟和积累,角色离他们比较远。
而在冯远征看来,其实年轻演员们的表现还不错,他在旁边听的时候很自豪。不过,作为北京人艺演员队的队长,他还是说:“不行,台词功力还是不行。”
“他们肯定有差距,肯定不能跟老演员相提并论,但是我觉得他们真的在努力完成,狠下功夫,包括服装和整个的舞台调度。”冯远征说,其实他一直想让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也让年轻人知道老艺术家在舞台上的风采,这值得他们一生去回味。
至于闫锐的担心,冯远征认为,没有生活经历肯定是难题。但是老一辈可以给他们讲,他们也能在网上搜集资料。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茶馆》是演给现在的人看的,只要《茶馆》的精髓不变,表演上有一点点变化是可以的。
谈及第三版《茶馆》,冯远征估计还得两三年以后。一是他们这代人还能演几年,二是在演员选择上,他们还要慎重。他觉得年轻演员人数是够了,但要找到更适合《茶馆》的演员,还需要做一些工作。
冯远征:话剧小众,也挺大众
在很多人看来,话剧一直是小众的艺术,但很多经典剧目却又非常火热。《茶馆》《窝头会馆》《哗变》《李白》,演出时都曾一票难求。有人认为,现在话剧在中国的现状恐怕不能用小众来形容了。但也有人认为,虽然有的话剧很热,但却不能代表话剧就走出了小众。
在冯远征看来,话剧确实是小众的,因为剧场就能装这么多人,它不像电视剧有上亿的人去看。而且欣赏话剧必须有一定的鉴赏力,有些戏需要观众坐得住。
不过另一方面,话剧也是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有荒诞的、先锋的、现实主义的,也有跳进跳出的各种形式,有的人可以欣赏,有的人欣赏不了,可能因此造成了它的小众。
冯远征说,其实有时话剧比影视还要反应迅速。比如“非典”时,北京人艺一个月就排出了《北街南院》。汶川地震时,也是一个月排出了《生活》。但是要成为经典剧目,就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经典剧目之所以经典,一是这些演员是观众喜欢的。二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到今天演,还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冯远征认为,其实话剧不用普及,因为只要听得懂中国话,就能坐到剧场欣赏。如果说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可能一分钟都坐不住,但只要喜欢上就可能会伴随一辈子。
对于经典话剧的改编,冯远征也抱欢迎的态度。比如《茶馆》,他认为有一版原汁原味的就够了,年轻人愿意探索是好事,一部好的作品可以用各种形式去表述。
“我觉得北京人艺就少了两三版《茶馆》,起码也有点另类的,我觉得才有意思。”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8-20)
传承版《茶馆》读出时间的味道
《茶馆》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它的传承也深受众人关注。8月19日下午在首都剧场上演的以年轻人为主的《茶馆》剧本朗读活动,似乎正在为第三版《茶馆》的传承奏响序曲。
此次剧本朗读选择了《茶馆》第三幕,由青年演员闫锐担当导演。在闫锐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是在《茶馆》中成长起来的,到现在一共演了100多场,7个角色,从中吸收了很多养分。”为了将第三幕呈现出剧本朗读独有的特点,此次朗读不止于对台词琢磨,闫锐在形式上也做了探索,意象化地展示剧中的环境与人的关系,“杂乱、错落的舞台,呈现一个一个人的剥离和景的剥离感,直到最后舞台上空空地,只留下三把椅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在舞台上也会强调一种仪式感的氛围。”为了增添环境气氛,闫锐还在演出开头加入久违了的“老北京叫卖组曲”,将观众带入《茶馆》的时代。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吴刚、冯远征……两代《茶馆》主演都是人艺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明星。所以,即使是一场剧本朗读,由谁来饰演哪个角色,也都很受关注。
此次朗读中,王利发由于震饰演。曾经在人艺舞台上成功出演过《骆驼祥子》《我爱桃花》《足球俱乐部》等剧的他,也是公认的实力派。对已经习惯了梁冠华“圆版”王利发的观众来说,高而瘦的于震显得有些不像。不过外形并非关键,毕竟第一代王利发饰演者于是之也不胖。在朗读过程中,于震从声音到体态都着意向老版学习,也有了一番模样。已经演出多场《茶馆》的杨佳音和雷佳,就显得比较自如一些。朗读结束后,不少观众称赞他们的台词。
这场剧本朗读中还有两个“彩蛋”,一个是《茶馆》中第一代“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一个是第二代“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当第三幕中三个老头相聚的戏开始时,他们俩先后走上舞台,引发台下观众尖叫声响成一片,站在侧台的冯远征看到这一幕时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这场《茶馆》中最重要的戏,三代演员同框,显现出传承的意味,也看得见这部戏61年的历史。蓝天野的声音没那么洪亮了,但秦二爷的风范犹在;濮存昕虽然穿着白色西装,但一开腔立马进入了常四爷状态。谢幕时,于震让两位前辈站在中间,而他们则一致把这位“王利发”推到了中间。
年轻演员的表演自然还是青涩的,濮存昕鼓励他们不要紧张,“当年刚开始时,我们演得也不行,这二十年是观众培养了我们。”他把继承经典比喻为挖渠引水,“继承不是水到渠成,而是要先挖好渠,再把土培实了,才能放水。”
(以上来源:中国日报网,2019-08-20)
【数据分析】
《茶馆》是北京人艺几代观众的共同回忆,对于观众来说,此番朗读是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跨代相聚,对于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北京人艺传帮带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老一辈演员退出表演舞台,《茶馆》等经典戏剧作品如何传承和发展,是北京人艺,也是观众所关心的问题。
“老”带“新”,让青年演员能够逐渐独挑大梁。青年演员在演技、表演经验等方面需要向“老戏骨”们学习。因此,此次《茶馆》朗读会让老中青三代演技同台,给了青年演员们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利于青年演员学习老一辈演员们的表演经验和敬业精神,为《茶馆》的发展传承打下基础。
加强品牌宣传。话剧是小众艺术,也是大众艺术。话剧与音乐剧、歌剧等剧目相比,有着更多的优势,更能够雅俗共赏。而且《茶馆》作为我国经典的话剧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观众基础。因此,《茶馆》的导演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扩大《茶馆》的受众。
从创新中求发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话剧的舞台进行布景,能够给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可以对《茶馆》进行合理的改编和再创造,用各种形式展现《茶馆》的艺术魅力。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