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中国有戏》倾听故事里的故事
新年将至,大型戏曲文化纪实纪录片《中国有戏》进入后制阶段,影片以全新的视角聚焦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真实呈现新时期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生态的同时,也将中国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摆在大众面前。
翻山越岭追寻地方戏曲之美
《中国有戏》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出品、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戏曲文化纪实类纪录片。拍摄前期,制作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的戏剧历史资料,并实地调研了80多个题材故事,拍摄行程遍及全国16个省份,真实反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源、发展、传播、辉煌、现状,以及戏曲与地域民族民俗的关系。
据了解,《中国有戏》共10集,涵盖川剧、藏剧、晋剧、豫剧、越剧、粤剧、评剧、皮影戏、黄梅戏、花鼓戏10个地方戏曲剧种,影片以电影惯用的宏大取景方式彰显地域之美,又着眼于不同剧种的细节之美,讲述不同地方戏曲传承人的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可谓是地方戏曲文化的视听盛宴。
影片采取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手法,不仅真实呈现了地方戏剧舞台表演的原始风貌,更深入呈现了舞台背后一个个剧种传承人的喜与悲、坚持与困惑,在戏曲舞台、地域文化以及个体生活之间,叙事线索时空交错又连贯流畅,内容丰富鲜活,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了很高的品质。
匠心独具打造文化纪实精品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中国有戏》自带对视听的刺激,全方位呈现10个别具地域色彩的地方戏曲剧种。纪录片以极富感染力的场面和细腻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真实探访了一出又一出极具地域色彩的“好戏”。
内容上,《中国有戏》“纪实故事里的故事”本身就别具看点。影像中戏曲传承人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实现戏曲与人的互动,使观众在观看时更能体会戏曲对传承人生命价值的影响;与此同时,纪录片以创新突破的视角,在展现新旧碰撞下中国地方戏曲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唤醒现代人对地方戏曲文化传承的初心。
拍摄上,《中国有戏》采用4K超高清设备、无人机、远程控制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导演对影片节奏的精准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赋予影片以现代感,展现了盘活地方戏剧文化的创新意识,增添了影片的社会历史感和传承精神。
双版本融合传播提升关注度
纪录片《中国有戏》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有机结合,它借助镜头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其内容本身充满魅力,这也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在全球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中国有戏》为每个剧种精心制作了30分钟、3分钟至5分钟两个版本进行传播。
据了解,《中国有戏》30分钟版本将主要在电视媒体、互联网等的主流平台传播,整体内容更为全面,便于观众详实地了解剧种的历史沿革、与地域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生存状态等。而3分钟至5分钟版本,则主要着眼于激发大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地方戏曲的关注热情,以更时尚的表达方式、微纪录片的剪辑形态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以融合传播的视野扩大中国地方戏曲的品牌影响力。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2-20,作者段雷)
《中国有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文化传承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出品,江苏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戏曲文化纪录片《中国有戏》日前已结束拍摄,进入最后的制作阶段。该纪录片一共分为10集,分别讲述了藏戏、川剧、豫剧、越剧、粤剧、花鼓戏、晋剧、评剧、皮影戏、黄梅戏10个地方戏曲剧种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剧种魅力。
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戏曲一般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既无样本文字可考,也无声音、影像可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
如今,现代传媒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相对局限的戏曲舞台空间,电视、网络等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新载体。纪录片作为一种表现真实性、兼具艺术性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相较于其他传播媒介,更能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因此,将地方戏曲剧种与纪录片进行巧妙融合,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地方戏曲文化纪录片,对展现地方戏曲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有戏》的出品方,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纪录片项目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有机结合体,它借助镜头来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并详实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剧种的现状。通过纪录片,许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可以更多地了解戏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统。
助力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戏曲生生不息,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地方戏曲剧种不仅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更是表现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曾经,看戏、听戏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如今,各种层出不穷的现代娱乐方式逐渐取代了戏曲。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地方戏曲受到了严重冲击,戏曲艺术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带着发扬和传承中国地方戏曲文化的使命,《中国有戏》摄制组深入西藏、四川、河南、湖南、山西、天津等地,记录下几十个动人的戏曲故事。展现巍峨雪山下神秘的蓝白面具、鼓谱、野牦牛舞的古老藏戏;梦幻奇特的善“变”绝活、“半台锣鼓半台戏”的川剧;追求朴实真挚、率真自然的情感,展现博彩厚重中原文化的豫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因柔美抒情被称为“女子戏种”的越剧;古老传统的南派武功和以唱腔为主的现代生旦戏相结合的粤剧;声起民间、贴近百姓,极具歌舞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戏;随着晋商的迁徙而传播远扬,从黄土高原到烟雨江南、从乡野广场到世界舞台的晋剧;以通俗易懂的道理示人,展现平民百姓精神格调的评剧;利用光与影营造奇幻空间,配以地域乐器和唱腔,讲述动人故事的皮影戏;从山野采茶调中诞生,追求极致浪漫的黄梅戏……10集纪录片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了当地剧种的历史沿革、剧种与地域民族民俗关系、剧种现存状态等,将戏曲艺术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使观众不仅能够看到舞台表演的原始风貌,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本土人文魅力。除此以外,《中国有戏》还展现了新时代下地方戏曲艺术如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传播,探讨了地方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引发观众去思考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戏曲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有戏》的拍摄和播出,有助于营造利于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使全社会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关心支持中国传统戏曲发展。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2-23,作者高崟)
宁乡花鼓戏要上央视《中国有戏》
“今天来沩山是拍摄宁乡花鼓戏下乡的惠民活动,记录原汁原味的花鼓戏曲,而宁乡老百姓对花鼓戏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民间戏曲拥有的丰沃土壤。”昨日,记者在宁乡沩山采访时,偶遇几位来自央视九套栏目组的同行,正扛着“长枪短炮”专心致志地进行拍摄,摄制组导演陆淼介绍说,此次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有戏》栏目组共有7人来宁乡,已经拍摄了4天。
记者了解到,纪录片《中国有戏》将为观众呈现全国各地著名戏曲的魅力,第一季计划推出十集,记录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川戏、豫剧、评剧、粤剧、藏戏、晋剧、越剧等十个剧种。栏目组前期了解到,宁乡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独特的一支,由乡间演出进而走入城镇,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只要听说哪里唱花鼓戏,乡亲们都会奔走相告,从十里八乡前来赶场。近年来,宁乡十分重视花鼓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成立了专门的演艺公司,把传统的花鼓戏剧本完好地保存下来。尤其是从今年4月开始,宁乡还陆续在各乡镇推出了周末剧场,每周都会为当地群众免费献上一场花鼓大戏。
“宁乡花鼓戏的题材、元素都很新颖,能给节目带来许多亮点、看点,因此《中国有戏》决定来宁乡拍摄这期节目。”陆淼告诉记者,《中国有戏》栏目组在宁乡的拍摄进度十分顺利,此前已经去了宁乡花鼓戏第一个社班发祥地——流沙河镇瓦子坪村土坝,采访了最早的戏班开泰班传人,“收获颇丰,挖掘和记录了一些乡土气息很浓郁的地方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有戏》栏目组宁乡行拍摄工作已经杀青,节目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在央视九套及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以上来源:华夏经纬网,2019-08-20,通讯员 夏倩雅 张卉宇)
【数据分析】
《中国有戏》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出品、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戏曲文化纪实类纪录片。《中国有戏》未播先火,已经在网络平台上引起了许多关注,这与《中国有戏》的优良制作与人民群众对戏曲的日益关注分不开。
拍摄前期,制作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的戏剧历史资料,并实地调研了80多个题材故事,拍摄行程遍及全国16个省份,真实反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源、发展、传播、辉煌、现状,以及戏曲与地域民族民俗的关系。拍摄上,《中国有戏》采用4K超高清设备、无人机、远程控制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导演对影片节奏的精准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赋予影片以现代感,展现了盘活地方戏剧文化的创新意识,增添了影片的社会历史感和传承精神。
影片采取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手法,不仅真实呈现了地方戏剧舞台表演的原始风貌,更深入呈现了舞台背后一个个剧种传承人的喜与悲、坚持与困惑,在戏曲舞台、地域文化以及个体生活之间,叙事线索时空交错又连贯流畅,内容丰富鲜活,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了很高的品质。
除了《中国有戏》本身的高质量制作以外,大众对中国戏曲、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也是《中国有戏》备受热议的一个重要原因。纪录片《中国有戏》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有机结合,它借助镜头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其内容本身充满魅力,这也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