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甘肃科技创新引领敦煌文化薪火相传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视察时指示,要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多年来,敦煌研究院科技人肩负延续敦煌文明文化的重大使命,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和科技创新实践,利用敦煌莫高窟丰富的壁画资源优势,集成国内外先进壁画保护技术,持续提升文物保护技术水平,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巨大成绩。
在国家和甘肃省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在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学术研究中不断填补空白,研发出第一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创办了大陆第一家敦煌学专业学术期刊,在全国文博界首次开展游客最大承载量研究,通过建设“数字敦煌”等措施探索出旅游开发新模式,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敦煌研究院研发了壁画起甲修复、壁画脱盐、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使敦煌研究院成为全国领先的石窟文物保护综合研究科研实体。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敦煌研究院建设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文物保护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专业化的科研团队为基础,发挥在古代壁画及土遗址保护方面的领先科研成果,着力开展古代壁画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集成、研发和推广成套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实验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有力推动了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12月,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9部委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据统计,敦煌研究院现建有国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个,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国家级课题33项,省部级课题51项;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近日甘肃省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向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学习活动。以学习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弘扬“莫高精神”为契机,甘肃省将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敦煌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敦煌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引领敦煌文化持续繁荣、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以上来源:甘肃省科技厅,2019-11-11)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展添彩上海建博会
近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展”精彩亮相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
上海建博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以“齐心遗产保护,协力社会发展”为主题,旨在展示、宣传全社会多方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盛况,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社会齐心协力,守护好共同的文化遗产。此次建博会除遗产保护领域全产业链板块展区外,还设有石窟寺专区、德国馆、四川省团专区、校企专区、当代艺匠等专门展区,吸引近120家机构、企业直接参展。
敦煌研究院应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展”在石窟寺专区亮相,分敦煌研究院发展史、敦煌石窟保护历程、数字敦煌、洞窟壁画修复现场直播互动、科技保护类图书专著、科技保护视频短片、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以及莫高窟“六带一体”风沙环境综合防护预防性保护体系沙盘模型等8部分内容,以多元化的展陈形式,重点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壁画数字化研究成果,以及包容、开放的理念和近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建博会有关论坛上,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应邀以“我国石窟壁画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1-27,责编:陈诚、焦隆)
在科技与文化碰撞的绮丽世界里感受盛放敦煌
“这就是雅丹地貌,你低头转一圈看看。”大盛敦煌艺术大展展厅里,一对父子正通过VR设备“飞”到敦煌大漠上空,俯瞰敦煌全貌,月牙泉、榆林窟等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12月15日,敦煌——这座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走出石窟,来到北京中华世纪坛,观众有幸领略千里之外的大美敦煌。
展览立体搭建了敦煌莫高窟精品洞窟,莫高窟285窟、榆林25窟全窟整体仿真呈现。此外,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彩塑复刻品,利用数字技术呈现的全息舞蹈、VR观敦煌以及敦煌复刻乐器展、敦煌服饰展等多种创意展览与活动形式,突破时空的局限,将学术、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带给观众一场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观展盛宴。
此次复刻搭建的莫高窟285窟是当之无愧的“C位”之窟。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535年-551年)年间,是敦煌石窟中有确切开凿年代记载的最早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4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门口还残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此窟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内容,又有中国传统的神、道教内容,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
在这里,中外不同风格的艺术交汇在一起,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也汇聚到一起。观众们或拿出手机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对照文字介绍了解壁画的故事,或与壁画合影,留下精彩的瞬间。
全息舞蹈是展览中极具特色和冲击力的部分。驼铃声响起,打算前往波斯的栗特族商队在大漠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婀娜多姿的胡女翩跹起舞。原创的音乐和编舞,融入胡旋舞、飞天舞、箜篌、敦煌古筝、敦煌鼓以及栗特族商旅特殊吆喝等元素,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来到了汉唐。
穿上复原历史的敦煌服饰,飞天舞者飘带与长裙一起飘摆,和帔帛构成统一整体。每每舞起,臂环和手腕处的铃铛叮当作响,舞者仙气飘逸而出。
敦煌壁画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神女飞天的艺术造型。唐代诗人李白想象着神女飞舞的模样,书写出: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箜篌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乐器。它经西域传到我国中原以后,在当时极为流行。唐代诗人李贺写下《李凭箜篌引》,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此次展览不仅首次展出敦煌壁画中两种不同种类的箜篌复刻品,还有嵇琴、筝、五弦琵琶、敦煌鼓、葫芦琴的复刻品。优美悦耳的敦煌遗音一经传出,便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聆听。
“敦煌的文化太丰富了。”观众们表示,此次观展是一场文化之旅,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不可移动的敦煌壁画可抵达世界任一角落,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敦煌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末,莫高窟初识计算机,就尝试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近些年,敦煌研究院将高科技数字技术与视觉艺术融合,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等“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方式,让敦煌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活起来”“动起来”“走出来”。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向全球发布的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敦煌的全新视角。2017年,“数字敦煌”英文版上线。点击鼠标,就能身临其境地免费观赏洞窟。
通过科技手段使得敦煌文化“容颜永驻”,正在成为可能。走过千年的历史,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向世界展示“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强大感召力。敦煌文化的粉丝、文化使者共同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共同守护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览入口处写着这样一句话:“敦敏乃人本,煌煌聚人神。大化籍美力,盛放为天真。”展览会场内,在科技与文化碰撞的绮丽世界里,观众们正感受着光影世界下盛放的敦煌。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12-24,作者: 张曼玉)
【数据分析】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敦煌莫高窟内的泥塑、壁画极易遭到破坏,很难对外界进行直接的展示,也很难满足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的愿望。
然而近年来,由于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高科技的发展,人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敦煌的魅力,一站式地对敦煌莫高窟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彩塑艺术进行欣赏。
3000㎡黄沙构建实景,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40㎡巨幅数字画卷纤毫毕现……凡此种种,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敦煌艺术盛宴。举世瞩目的敦煌艺术瑰宝,零距离呈现给每一位观者:《经变画》《金刚力士》《都督夫人礼佛图》《维摩诘经变之学堂》《张骞出使西域图》《张仪潮出行图》等艺术名作将一并亮相。
敦煌作为世界艺术画廊,是当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蕴藏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敦煌具有文化的独特价值,敦煌一方面是媲美故宫的文化、艺术宝库,更记载着历朝历代人间百态、社会万象,现代观众可以与之亲近,被它感动,甚至参与其中。 “古老的敦煌以数字化、影视化、故事化的形式融入这个时代,也将唤醒更多人接触、守望、传承敦煌文化的热情。”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敦煌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敦煌文化亦将继续以巨大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引领新时代的文创潮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将不断为敦煌带来更加绮丽的色彩!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