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科技创新,为文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3年12月12日
科技创新,为文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为文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文物发掘到文物保护,从陈列展示到价值阐释……科技与文物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文物保护的现状。

“黑科技”让文物考古得心应手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22年,四川省文物局启动文物科技创新项目评选活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应急保护项目等上榜。

“区别于传统田野考古中‘粗糙’的做法,三星堆遗址的重启发掘,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重启发掘创新性地采用“考古方舱”的形式开展工作,即在祭祀坑上用玻璃和钢架搭建起全透明的发掘舱,舱内集成多种技术为出土文物保驾护航。同时,现场还搭建多个专业考古实验室,内置低温保湿柜、超影深显微镜等各种先进仪器和设备,可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保护和理化实验,实现发掘、保护、研究一条龙作业。

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灵岩寺千佛殿内彩塑彩绘罗汉像保护修复项目也颇具成效。项目实施过程中,借助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开展了罗汉像三维扫描信息采集、彩绘颜料分析、泥胎工艺研究、彩塑胎体结构稳定性检查等全面“体检诊断”,有限地使用成熟的材料加固彩塑起甲与即将脱落部位。经过近两年时间,成功完成了彩塑文物积尘污物清理、沥粉堆金加固、胎体断裂粘接以及酥碱胎体加固、酥碱地砖修补与替换、虫害治理等保护工作。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结构楼阁式塔。百余年前,梁思成在这里全凭臂力攀爬铁索完成“史上最危险的一次测绘”。今天,科技让测绘和修复变得更加精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应县木塔保护研究项目的技术牵头单位,成立了一支由不同行业专业人员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全球总承载力和台面面积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完成木塔地震试验分析;核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木塔内部构造和损伤探查提供设备和方法……科技,成为修复应县木塔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让文物更懂“说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在文物存储和陈列展示方面大显身手,丰富了让文物“说话”的方式。

导入图片、生成模型、标记经纬点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专业讲师战世佳正运用建模软件对遗址进行数字化转换。这是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牵头建设辽宁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实验室,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辽宁塔建、长城、城址等古代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存储,用于遗产保护和教学研究工作。

“数字化可以完整科学地记录留存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实现永久性保存和活态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李玉君说。

博物馆也在顺应趋势,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陈列展示中。今年8月,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纪念大会期间,河南博物院运用先进的裸眼3D成像技术,让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对莲鹤方壶再度同框。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荆书剑表示,用裸眼3D成像技术展示国宝莲鹤方壶,不仅是要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深挖文物的历史价值,把传统陈列无法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每个人。

在广西,馆藏铜鼓就有900多面。再过几日,一项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展示项目将与公众见面。“展览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展两部分组成。线下的数字化沉浸式交互体验馆,采用全息投影、AR、VR、全景漫游、元宇宙、数字魔方屏、多人音画互动等数字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广西古代铜鼓的历史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二部工作人员李欣妍介绍,届时,观众将走进一个沉浸式的铜鼓世界:全息投影技术制作而成的虚拟数字人铜鼓精灵为观众提供讲解、导览等服务;“铸铜为鼓——多点触控智能交互魔方”展项借助智能交互技术,使观众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

为文物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为文物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强化了政策保障,也让广大文博工作者精神为之一振。“《意见》让行业从业人员看到了顶层设计上对破解相关制约因素的战略考量和总体布局,成为加快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认为。

在“文物+科技”的探索过程中,各地均采取积极举措,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推进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创新。

文物大省河南于2022年底发布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省级重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重点突破石窟寺、土遗址、古建筑、金属文物、纸质文物的病害探测、原位诊断和防治关键技术;完善文物科技保护网络体系和强化科技对文物保护的引领作用。

山西省文物局在2020年进行机构改革,正式设立文物科技处,同时加大对科研基地的投入扶持,引导科研基地围绕山西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紧迫需求,在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开展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研究。

四川省文物局和四川省委网信办近日联合印发《四川省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建立一批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规范等七大主要任务,进一步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并提出到2025年,显著提升四川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

对人才培养的落实举措也紧随其后。山西省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着力破解基层文博人才回不去、留不住、短缺的困境。

“信息化大趋势势不可挡,既有工科背景、又有文科视野和艺术造诣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文博事业发展的前驱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韦江告诉记者,他们已连续多年招聘具有计算机、大数据处理、信息工程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入馆,占比达20%,同时每年选送优秀人才到高校、国家重点文物基地和实验室进修。“这些科技人才在文物保护修复、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韦江说。

(统稿:郭凯倩  参与采写:王雪娟、苏锐、朱萌、葛鑫、张莹莹、郭凯倩)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2月12日第1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