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筑牢安全底线 形成保护合力
2024年01月22日
筑牢安全底线 形成保护合力
筑牢安全底线 形成保护合力

——2023年文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文物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文物安全底线牢牢守住,重大考古项目深入实施,博物馆和社会文物改革发展提质增效,革命精神广泛弘扬,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文物交流合作格局深化拓展。

这一年,文物工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上持续发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持续增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6629处,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有6565家,“博物馆热”持续升温,1600多家革命纪念场馆积极服务主题教育,13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已建成开放85家遗址博物馆,46项文物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斐然,55件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7200多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传播活动凝聚文物保护共识。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制度保障坚实有效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生命线。2023年,文物安全防线日益筑牢。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新吸收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海警局5家成员单位。7部门联合部署新一轮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工作,开通全国文物犯罪线索举报平台,发布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新一轮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侦破文物犯罪案件941起,追缴涉案文物18万余件。督促办理文物违法案件144起,集中开展文物违法案件“回头看”。开展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整改重大隐患问题8148项,全国文物火灾事故大幅下降。

文物制度保障愈加坚实有效。国家文物局与相关部委及9省(区、市)签署合作协议,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30余项政策文件,形成文物保护合力。推进长城保护条例修订、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等相关工作。

健全文物古迹保护系统

重大考古研究持续深化

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普查总体方案、宣传方案、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料和依据。

我国系统部署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加强黄河、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多部门出台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中华老字号、渔文化等的政策规划。此外,推进静明园、扎什伦布寺等重要古建筑和莫高窟、大足石刻等重要石窟寺527个文物古迹保护修缮项目。世界遗产申报有序展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扎实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取得重要进展。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学科联合攻关渐入佳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夏文化研究、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18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不断深入。实施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牛河梁、殷墟等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迈进世界先进水平,甲午沉舰、圣杯屿沉船等水下考古取得多点突破。

全国考古工作会议部署“大考古”工作思路。推进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优化细化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考古装备及设施配备导则,健全考古工作标准体系。144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相继亮相,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文物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添彩

在博物馆建设上,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和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建设,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和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完成工业类博物馆专项调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新馆建成开放。复核备案6.1万余件(套)馆藏一级文物,抢救修复1万余件珍贵文物,为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夯实基础,“玉韫九州”“汉字中国”“鉴往知远”等展览精彩纷呈,敦煌、故宫等资源共享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效应对“博物馆热”,持续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

社会文物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文物进口免税政策助推文物回流,文物临时进出境审核管理优化。国家文物鉴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机制日趋健全,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核定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群等修缮开放。规范红色旅游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讲解服务和缅怀纪念活动、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和革命旧址展示。以红色游径、红色草原、红色研学阐释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更广泛融入人民生产生活。

文物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工作赋能。2023年,13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召开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文物科技全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得259项新技术新方法、207项授权专利,“中国早期现代人起源机制研究”等13个新项目启动实施。新增文物专有装备生产线15条,成立文物专有装备联合监测服务平台。新发布17项行业标准,完成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国文物云)总体设计,文物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

人才是文物事业发展的根基。2023年,在多部门支持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成立,新增100个硕博士研究生指标。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研究生指标增幅达17.4%。文物、博物馆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提升。文物工作者涉外培训渠道、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平台拓宽。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省考古研究机构编制数量增幅较大。

文物交流合作和合共生

中华文明传播激扬自信

文物交流合作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一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大会宣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添彩中美元首会晤,北朝至隋代浮雕石床前档等重量级文物回归祖国,举办圆明园流失石柱回归展。中国与法国、希腊、伊朗、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签署文化遗产合作协议。中国考古走进埃及、玛雅文明腹地,深入沙特、突尼斯、中亚。我国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国—中亚五国、文明古国等国际多边场合发出中国文化遗产声音,展现中国文化担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和合共生 文明互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文物保护利用等近百次主题宣传,深化国内外对中华文明认知。《寻古中国》《红色烙印》等精品热播,用文物讲述文明故事。“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五大洲8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看到中国。(本报记者  张  影)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月22日第1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