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筑就的“天路”
2020年10月22日

用生命筑就的“天路”

——舞剧《天路》的创作启示

 

朱怡力

深处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观众渴望观赏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如何展现大国的匠人精神,如何展现中国人的时代风貌,创作有力度的主旋律作品,传达有力度的正能量,是艺术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时代挑战。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追求,为了制作优秀的现实题材剧目,国家大剧院创排了舞剧《天路》,用舞蹈这种最具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段情感淳朴真挚、色彩鲜明浑厚的铁路建设史。

一、《天路》简介

为了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十二周年,国家大剧院创作排演了舞剧《天路》。该剧是国家大剧院继《马可·波罗》之后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不仅丰富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剧制作,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也将带给观众诸多启发,媒体报道称,舞剧《天路》“为首都观众奉献一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水平演出”。该剧首轮演出后,观众反响强烈。目前,舞剧《天路》已经完成了三轮演出。

《天路》以藏族同胞的视角,讲述了青藏铁路西格段修建过程中,壮志凌云的铁道兵筑路人与当地藏族同胞之间从陌生戒备到心手相连的动人故事。该剧构思巧妙,脉络清晰,将筑路和人物的心路交织前行,有动人的情景、美丽的故事,人物真实可信。这部剧无论是整台演出的呈现还是舞美、服装、造型、灯光、影像、道具等,都很精致。舞剧《天路》的音乐创作中,在音乐素材众多的可能性中寻找到了“天路”的形象,创作出了辽远、纯净、史诗般的旋律。

在舞蹈动作设计上,不是单纯的玩上下翻飞的技法,而是巧妙地把民族元素融进去,无论是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还是群舞,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演员们非常投入,共同营造了不一样的气场。在演员们的真情流露中,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舞剧《天路》思想立意和艺术表现俱佳,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结构严谨、大气磅礴,将一段可歌可泣的建设史凝练为简洁的舞蹈语汇,发挥了舞蹈艺术感人至深的优长,给当今中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迪。

二、《天路》创作特点

青藏铁路的建设完成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成果,傲人的成绩,也正是当代创作者面对现实进行创作时,必须正视的重大题材。怎样对待和创作这类重大题材的舞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有目标的“深扎”

一是为“深扎”做好充分准备。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天路》主创团队,面对这样重大的现实题材,不盲目,有目标地制订“深扎”计划,从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认真对待创作,先有步骤地阅读大量的图书和文字资料,观摩所有能搜集到的视频资料,再选定那曲艺术节举办前后的一段时间前往藏区。剧院想方设法统一主创每一个人的时间,让他们集体入藏区,进行实地采风。正是这些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为接下来的采风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实地采风,充实创作内容。2017年8月,主创团队一起沿“天路”坐绿皮车进行慢速采风,从西宁途经格尔木、那曲远赴拉萨,亲身感受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体验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近距离接触原生态的当地文化。沿途中,他们随时随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创作灵感不断迸发,将采风所见、所感、所得,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再加工,融入到舞剧的构思中,逐渐描画出了舞剧的雏形,做到了事半功倍。

在实地采风中,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天峻烈士陵园。当主创团队看到无数年轻的生命为了筑就“天路”,永远地静静地躺在了那片土地里。整个创作团队触景生情,想象到了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生机勃勃建设天路的情景,遇到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和突如其来的意外,他们迎难而上,决不妥协,用宝贵的生命和青春的热血一寸寸筑成坚不可摧的“天路”。这样的震撼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强大的创作动力和沉重的责任感。

三是贴近当地艺术形式。藏区各地的文化都深深感染和触动着主创艺术家们的心,尤其是抵达那曲后,当地的节庆和艺术形式给创作者们的不小的冲击。藏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创作者们最终选择了由藏民看天路筑造者的视角,从这一视角侧面讲述修建天路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和筑路人的坚韧和伟大。故事讲述角度的确定,给“天路”这样宏大的题材找到了一条真实、可信、接地气和风格化的创作之路。

2. 以“天路精神”为作品灵魂

一是英雄群像的塑造。舞剧《天路》承载了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三代筑路人的故事,表现的不是单个英雄人物,而是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和自觉坚守的精神。一部作品塑造一位英雄不易,塑造英雄群像就更难。英雄群像的塑造也要由点到线,再从线到面,最后变成一个立体的形象立在舞台上,才能真正完成创作任务。《天路》的创作者正是这样进行构思的,英雄们在舞台上一次次地倒下,又一次次地站起来,不仅表现出了剧中那些无畏艰险的决心、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表达出了民族团结、军民一心的真挚情感。

二是在宏大题材中寻找创作角度。舞剧《天路》题材宏大,难以把握和呈现。创作们经过前期的资料积累和“深扎”活动,找到一些感觉,但仍然难以找到创作的突破口。在主创团队反复的讨论中,一起寻找到了故事叙述的角度——从藏民的角度去看筑路人,这部剧在这一刻成就,生动地展现出了藏民从抵触和怀疑天路的修建,到接受与信赖筑路人的整个过程,从侧面衬托出筑路人面对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甘愿奉献热血和生命的精神。

三是凝练天路精神。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工程,对于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有着深远影响。几代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怀着同样的激情与梦想,用年轻的身躯和钢铁的意志去铺设这条充满希望的“天路”。这种勇往直前、执着坚守的“天路”精神,使得青藏铁路得以全线贯通,千千万万西藏人民的命运得以改变。《天路》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觉间受到精神上的感召,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艺术观和舞蹈观都有所改变。在创作中,主创们把这样的感受转化成了具体的舞台呈现:舞剧结尾处,建设者们扛起整个铁轨,如扛起一座丰碑,他们扛起的不仅仅是西藏人民的幸福路,还扛起了值得世代流传的天路精神。

三、启示与思考

创作重大题材的舞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天路》的成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是找准创作角度。青藏铁路建设是一个史诗性的伟大实践,是现实题材中的重大题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实题材作品必须要塑造真实可感的个性人物,必须要具有现实生活的细节,更需要找到合适的创作切入的角度,在这方面,舞剧《天路》做出了引领的探索。从藏民质疑、接受到赞叹天路修建的角度,侧面衬托出筑路英雄群像展现出的天路精神。该剧是接地气的,避免了“假、大、空”的说教,将人物、事件和情景真实表现出来,结构方式独特,宏大的题材从“小”的人物和角度入手,强调细节,创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真实可信的场景。

二是展现群体英雄的形象和精神。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用生命换来的这条路,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壮举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展现出群体英雄的集体形象和伟大精神。创作者只有感受和体验到这种伟大的英雄精神,感同身受,才能在作品中深刻地展现出来。

三是创作者重视日常积累。总编导王舸对藏族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曾多次到藏区采风,积累了大量舞蹈素材,他说:“采风主要是去感受藏文化,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还有就是对藏族同胞的信仰的感受。”舞剧运用大量的藏族舞蹈语汇,通过藏族舞蹈宁静与和谐之美展现藏族同胞的朴实与沉稳。同时,融入刚劲有力的军旅舞蹈风格,使汉藏两个民族以及军民两个群体的人物肖像,通过舞蹈语言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观众。除此之外,该剧音乐总监印青授权其同名歌曲《天路》为此次舞剧独家使用。印青说:“舞剧《天路》不仅是现实题材也是红色题材,这种题材的舞剧创排,是敢为人先的,也是在艺术上的一个引领。”舞剧《天路》以史诗般交响乐风格的创作方式,融合经过提炼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在音乐方面也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创作者的日常积累与采风获得的素材,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有效地推动了作品的完成。

四是要直面现实题材创作的难度。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是有难度的,其难度主要在于对当下的事件和人物的准确把握,艺术创作形式与手段的丰富性,技术技法的探索,以及团队的整体水平、能力等。舞剧《天路》的创作在这方面有出色的表现。编导在舞蹈语言的创作上贴近生活,为每个人物、每种情绪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符合内心状态的舞蹈动作,让观者能够切身感受到角色在舞台上经历的内心挣扎、喜悦与痛苦。

该剧在现场演出中,舞台实景与多媒体投影的完美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壮美、酥油灯燃起的希望以及隧道塌方的惊心动魄。虽然该剧有着苍凉和悲壮的整体感,但导演却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很多诙谐幽默的段落。活泼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不经意的代入感,让所有的分离更加深刻,让真挚的情谊倍加珍贵。通过运用丰富而细腻的细节处理,舞剧《天路》将一个宏大的现实题材表达得真实可信,情景交融,为今后的现实题材舞剧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优秀样本。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