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书馆总分馆制为引领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0年11月09日

以图书馆总分馆制为引领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成都龙泉驿区图书馆建设发展

 

伍昕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对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以图书馆总分馆制构建全民阅读立体网络,打通图书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阅读日益成为一种全民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向往和需求。

一、政策背景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互动,充分体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馆网络可以促使各成员馆各尽其责,发挥整体效益,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以效益为标准,通过各自内部人才、机构重组,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整合效果,实现资源共享。总馆发挥自身人才、文献、技术上的优势,强化其协调功能,在文献布局、数据库建设、编制联合目录、网络化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协调作用。分馆充分利用总馆的各项服务,在各自的服务区域开展特色服务,发挥它们与基层紧密联系的长处,让更多基层读者享有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2017年 3 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两部法律对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里程碑式作用,其中明确了总分馆制,如何使优质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向下延伸,向基层延伸,更好地服务城乡基层群众,法律作了明确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和村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这样一个规定,确保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

二、龙泉驿区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成都国际汽车城所在地,四川省两大千亿产业园区之一,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美誉,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四川省首位,全国百强县33位。桃花、古驿、客家、汽车是龙泉驿区的四张文化名片。近年来龙泉驿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建立和创新公共图书馆三级总分馆制为引领,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2005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区镇村三级总分馆制,先后投入保障经费3000万元,2008年建成三级总分馆体系。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200多万册,远程租用电子资源达5TB。有三个直属分馆,全区12个街道镇乡设分馆,村、社区、企业及部队、养老院等处设馆外流动图书服务点、电子阅览室170多个。2009年全区“三级总分馆”全面开通“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至村、社区100%全覆盖。2011年区数字图书馆向全区城乡群众免费开通。2012年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正式开通。2015年与成都市22个市区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三、特色做法

在建设发展过程当中,成都市龙泉驿区以图书馆总分馆制构建全民阅读立体网络,打通图书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网”“一圈”“一筵”“一链”几个特点。

第一,龙泉驿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突出均等性,结合点位布局,建设“图书超市”。馆室建设问计于民,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按照“1+N”馆布局,建设1个区图书总馆、3个直属分馆和12个街镇乡分馆、144个村(社区)图书室的三级总分馆。搭建“众规平台”,吸引3万余人为区图书新馆建设建言,职能部门根据市民“建在哪里、建成啥模样”等近10万条意见建议,图书购买问需于民,满足市民阅读需求。通过开设网上意见箱、发放需求调查表等形式,征集图书购买“金点子”。有计划、分类别购买市民爱读爱看的图书。并契合个性需求,建设“文化驿站”。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驿站,将文化设施延伸到百姓家门口。图书角进厂区,涵养车企“大工匠”。在一些企业建设“车间图书角”,服务产业工人,培育工匠精神,涵养大国工匠。阅览室进山区,送去脱贫“致富经”。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在农家大院、村民聚居区建设图书阅览室,让百姓在书中找到致富钥匙,增强致富能力。图书柜进办公区,送去知识“百宝箱”。在区级部门、乡镇机关设置图书柜,满足党员干部自主学习需求,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互联网+”,推进图书资源“一站式”服务。市民通过手机登录“移动图书馆APP”。阅览图书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通电视图书馆—整合广电资源,让图书入网、入户,方便居民足不出户通过数字电视享受阅读服务。在社区安装电子图书借阅机,内置50000册图书、30000集音频书资源。读者通过扫码,即可免费下载正版图书阅读。开发少儿创作阅读系统——点点图书,引进AR3D三维立体科普类读物,在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微动漫”“微游戏”专栏,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享受阅读乐趣。

第二,突出便利性,构筑全民阅读互惠,探索政企合作,构建互利共建新路径。政府补贴补助,培优实体书店生态环境。在全省率先探索政企合作模式,与四川新华文轩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政府拿出最好地段、最优资产、最惠政策,通过免房租、减税收、补装修等方式,建成8家特色主题书店,实现区域实体书店多点布局。文轩集团借助洛带古镇A级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极具特色的“中国第一书香古镇”,建成文轩格调书店3家,读读书吧3家。打造集图书、休闲、文化创意与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书店“轩客会”,合作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开业 4年来共接待读者 40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读书会100余次,约40000人次参与。轩客会已成为古镇的亮丽景点和文化地标。搭建网络数据大平台,与驻区高校签订协议,搭建电子图书共享平台。驻区高校进入区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系统,共享我区公共文化服务;高校数字资源也实现了市民“零门槛”借阅。在 6 个驻区部队建设“双拥”图书室;配备文学、社会、政史、科学、军事、科技等各类图书10000余册,定期免费更换图书已达40余万册。每年八一前夕,组织各行业代表到驻区部队开展读书会活动,分享读书心得,丰富军旅生活,增进鱼水情谊。

第三,突出公益性,打造全民阅读书香筵,走出“品牌路”,引领阅读风尚。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年举办“风·雅·颂——车都雅韵”活动,通过文艺节目吸引众多群众参与,掀起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热潮。规模化组织“万人阅读”活动。每年在4·23世界读书日前后,各行各业万余名代表参加“书香龙泉、全民‘悦’读”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全民阅读领读季”活动,通过阅读大巴进街镇乡、进村社区,以诗词诵读、歌舞表演等众多文艺形式,让这系列活动成为阅读爱好者的盛会、经典诵读者的节日,激发全社会阅读热情。优化“服务单”,促进阅读参与。统一服务标准,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已建成的“一人持卡,多馆借还”的“互联互通”群集模式,运行十分顺利。统一图书配置,达到“全区域”调配流转。分馆每季度对街镇乡图书室图书实现小流转,总馆每半年对全区图书分馆实现大流转。每年流动图书40余万册,达到“一馆藏书,多馆利用”的效果。常年将流动图书服务车开进洛带古镇、金龙长城、桃花故里等景区,为游客提供阅读平台,丰富旅游生活,受到商家和游客欢迎。融入城市设计,开启“朗读亭”全新模式,在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天府绿道、生态湿地设置市民朗读亭,成为城市建设标配、城区一道风景,市民可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表达内心情愫。

第四,突出基本性,完善全民阅读供给链。将总分馆的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保障总分馆维护和日常运行。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进社会力量推广、服务全民阅读,每年购买服务达300余万元;并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加大对重点馆室、重点群体、薄弱环节的资金倾斜力度,保障全民均等阅读。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形成群众阅读“需求单”,制定符合全民品味的“点菜单”,变“政府配送”为“群众选择”。年末,通过第三方测评、群众点评、政府考评,促进全区各级图书馆室交出一份阅读供给满意“成绩单”。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共建共享“书香之城”。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规范服务标准,制定运行管理监督制度,破解图书馆(室)“建而不用、管而不严”的难题。配备图书馆专(兼)职人员200余人,服务全民阅读。培育形成专家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队伍20余支,共1000余人参与推动导读辅助、阅读推广等工作。按照国家标准,整序馆藏文献信息及目录,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建立古籍文献培训基地,保护民族文献、传承中华文脉。今年建成东山国际社区图书馆,新修十陵文体中心图书馆、怡和新城F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区阅读场馆增加3605平方米;特别是区图书馆新馆规划面积达2万平,正在高起点规划选址之中,将于2018年全面启动建设,届时必将成为全区新的文化地标,引领全民阅读生活方式的文化客厅。

四、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虽然龙泉驿区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体系上取得了卓越成果,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总馆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城乡总分馆建设规划,顶层管理制度设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目前国内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公共图书馆是面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公共图书馆如何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因为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如何建立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文献信息平台,为大家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国家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平台,向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务。

第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而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持,因而亟待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加以推进。逐步理顺总分馆条件下各级政府与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主体建设责任,同时将一定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体系内各分馆的人、财、物管理权交予总馆,或授权由总馆统一管理;政府财政应按比例持续对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给予经费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保障能力较弱的基层,采取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上移、配以经费转移支付等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纳入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体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总分馆建设规划和方案。合理谋划分馆设施、布局和服务半径,明确总分馆建设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步骤举措。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符合总分馆发展规律的政策和体制机制。

第三,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培训基层管理人员。中心馆定期对基层分馆进行业务集中培训,深入村社区图书室一对一的辅导,图书中心馆QQ群在线即时辅导、解答疑难。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能够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有效覆盖整个地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知识的需求。而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进行建设,并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整合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建立长效的总分馆制,从而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了基层地区文化发展的活力,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